APP下载

好学校应在“软均衡”上“着墨”

2019-10-08王金梅吕多江

甘肃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永昌德育学校

王金梅 吕多江

这是一片培菁育英的沃土,一群人互相攜手,彼此擦亮和不断刷新各自的眼睛;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里面开出的花朵,活出来的文化成就了师生最好的自己;这是一处孕育思想的殿堂,多种因素的整合成为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学校的“撑杆跳”,这里就是永昌县第一小学。

谈起这座镶嵌在河西丝绸之路上的教育“明珠”,早在2015年,曾经在多所小学工作过的一小校长祁加斌就感慨很深:“永昌县第一小学尽管是全县的‘第一,表面看,教育普及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公平度、生机比达标率等都在全县名列前茅,各种功能室也都像模像样,但还远远达不到所谓的‘好学校。”

这自然是个很大的挑战。不过,在祁校长看来,这也是“好学校重新开始”的良好契机。他有忧虑,更有信心。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好学校”的蓝图,他知道一所好学校的“核心地带”在哪里,关键性因素是什么。

转眼间,永昌县第一小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均衡化、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一直贯穿永昌一小教育路径之中;并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实践,特别是活动育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永昌一小的教育路线图已然迈入教育现代化“全”时代。学校先后荣获市“文明标兵单位”、市“以德治校先进单位”、市“十佳”学校、市“优秀家长示范学校”、省首批“绿色文明单位”、省教科所实验基地、省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省“科技创新教育示范校”和“全国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荣誉室里的一面面锦旗,一个个奖杯,一件件证书,像无言的诗、无色的画,默默地折射永昌一小那抹不去的辉煌。

接轨,从转变理念开始

早在2014年,祁校长参加了华东师大为期10天的中小学校长研修。期间,他聆听了全国知名教授或专家的16场讲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专家们的讲座或有多重阐释,或有枝状发散,或有登高望远,都给予他脱胎换骨似的“充电”。真实的视频情境,学习力、创新力和道德力的同步提高、多样化的练习模式和鲜活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元素无一不让这位五十多岁的小学校长感到激动和兴奋。

从那之后的很多天里,吃饭间、课余间、睡觉前,祁校长每每陷入沉思:是迎难而上,还是等待观望?面对全国上下实施现代化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声呼吁和强大政府行为,祁校长想坐也坐不住了,他开始了艰难的“爬行”……放在2015年这个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年”的时间节点,祁校长的诸多思考更被赋予了一份厚重感。

尽管开始的开始总是静悄悄的,但仍然有一些质疑:“学校太大,如何进行深化改革?”“怎么理解教育理念和德育管理的现代化?”“学校教师年龄偏大,还怎么跟得上现代化的步伐?”针对大家的质疑,祁校长把从上海带回来的上课视频放给教师们看,并一项一项作解释,一件一件亮实招。渐渐地,学校领导和班子成员反复酝酿、推敲、再酝酿之后,思路渐渐清晰透亮:所谓好学校,既指办学条件等硬件的“好”,也指办学理念、人文生态、品性滋养等软件的“好”。如果说,办学条件是好学校的“形”,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好学校的“神”,只有“形神兼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好学校,应该既要精心打造“外环境”,更要精心装点“内环境”,从师生心灵和精神成长等“软均衡”上“着墨”,绘就现代化教育均衡新蓝图。而这一切中,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无疑是重中之重。

当历史涌动的潮流把永昌一小推向浪遏飞舟的改革激流中时,敏锐而前瞻的一小领导人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身先士卒推行教育改革。诸多考核细则、实施办法、聘用方案有许多可圈可点之笔。可以说,一次次的改革酝酿、思考、讨论、修改乃至最后的定型出台无不渗透着新理念,折射出新思路。

学校立足于“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以“教好一名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全员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教育的需要为着眼点,按照“以德治校、以法治教、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活校”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学校基本上形成了“管有规范,教有特点,学有特长,校有特色”的良性机制。

对此,祁校长这样描述:就管理现代化而言,永昌一小开始的是一段“寻路之旅”。尽管“寻路”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词汇,但往深里想开去,却意味着反思之旅、研究之旅、改进之旅、变革之旅,而最重要的是实践之旅。的确,如何将办学理念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真正营造为学生梦想而创新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把系统的办学理念转为生动的实践策略,把普遍共性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新鲜的个性的教育行为,是最艰巨、最生动、最有效的,也是最需要创新的。

那么,永昌一小的“寻路之旅”又意味着什么?《永昌一小德育三年规划》《永昌一小教师“十不准”》等的出台,并不仅仅是领导案头的摆设。当你看到全体一小人铸造师魂的真实举动,当你看到教师醉心于科研的动人风采,当你看到师生进行地震演练的火暴场面,当你看到“绿色小卫士”弯腰护绿的飒爽身姿……你就会意识到学校领导一定是心有所思,行亦随之。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这是镶嵌在启智楼二楼楼梯处的一句话。学校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执教信条,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精神生命的追求。每一个在这个楼梯口转弯的人尤其感慨于这个“博见”,是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博见”,也是精神的“博见”。“读书主题”——千古流韵、百年经典,“办学理念”——浮雕文化墙,国学——竹简文化墙,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展板……很多细微处都从学生生命成长最需要的精神“维他命”入手,使其弥散出“真教育”的芬芳、馨香和温度。

所有这些都首先是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学校领导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奥秘就在这里,魅力也就在这里。

活德育,离不开气象万千的教师

祁校長对教师的最新描述是“做一个精神上和技术上都气象万千的教师”。好教师与活德育是互相促进、互相成全的关系,没有教师的气象万千,就没有德育的气象万千;反过来,德育的变革也会推动教师不断自我提升,摆脱发展困境。

措施之一:以“学”铸师魂

近几年,永昌一小先后多次外派教师到西安、四川、上海等地参加学习,学习教改课改先进经验,博采众长。更重要的是从学习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从师德师风的角度上汲取精神养料,从灵魂深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学校也在内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反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文件。

而在学习中,不是简单地照本宣读,而是进行类似“头脑风暴”的学习,让全校教师有了“今天不学习,明天就会成为教育新文盲”的紧迫感。一时间,“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这样的励志名言成为很多教师激励自己的口头禅。甚至有一些教师坦言:“不进则退,小进亦退”。这样的“头脑风暴”都给予教师脱胎换骨似的“充电”,大家收获颇丰,或有揣摩与反思,或有唤醒与顿悟,或有深入与延伸。

上好公开课,收获同行的掌声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奖杯固然重要,然而,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就是公开课吗?的确,台上,让评委觉得“耳目一新”的繁华和绚丽固然重要,但台下,个人平时的读书、积累和思考更重要。当个人的内在成为一个持续的、全面的、整体的叠加时,才能有勇气有能力应对德育工作中的“意外事故”,才能直面诸多复杂、纠结而又鲜活的德育现实。

措施之二:以“精”约师德

学校在大会小会上反复鼓励教师“在课堂四十分内要质量、要形象、要素质”,而这一切,离不开师德师风的进一步加强,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精益求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学校的做法是先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然后开展课堂教学达标过关活动。对此,学校并未搞“一锅煮”,而是根据教师们的实际水平分为45岁以下和45岁以上两个组,从教师最需要的地方入手,从教师最习惯的方式入手。在培训方面,学校启动的是教师能力提升的“321”工程,即学校每学期培训3次,年级组每月培训2次,教师个人每天自修1小时。拿每学期的3次校本培训来说,不是嘴上说说、手上练练就完事了的“过渠之水”,而是要经过学校的严格考试。这些举措,有目的、有步骤、有序地实施,杜绝了“走过场”,避免了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如此,才成就了德育的丰盈、坚实和博大,才成就了教师的喜悦、多姿和精彩,才促进了教师德性的锻造、纯化和滋养。

实践证明,“做一个精神上和技术上都气象万千的教师”,或许现在还不能说已经成为永昌一小教师们的“共同理想”,但一定是他们的成长之道。

措施之三:以“理”释师德

一位家长跑到学校大发雷霆:“我的孩子考试成绩是第五名,为什么你们班级中8个‘三好生中没有我姑娘的名额?不是还有3个学生的期终考试成绩在她后面吗?”原来女儿一回家就嘟着小嘴说教师不公平,原因是教师在班里指定了8个三好生,但就是没有她。

这个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应该落选时,学校的教师不是强势反驳,而是换了一种说法:“请家长们不要忘记,教师负责的不是一个孩子。”“教师应该是看重一学期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凭学习成绩。”换一种口气,有时能让学生舒心,让家长吃下“定心丸”:教师没有私心,选择谁和不选择谁,都一定有足够的理由,教师是诚恳且负责的。

学校特别注重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中,用一个“理”字去打动家长、缓解矛盾、解决问题。最近几年,凡是碰到家长发短信或打电话告状的,祁校长总是耐心听电话,认真做记录,和颜悦色做工作,并且第一时间让教师做出正确而有力的反应。教师和家长有矛盾了,暂且不说谁的错,首先让教师先主动上门,倾听来自家长真实的声音和需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学校的“育人”工作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措施之四:以“评”导师德

学校要有正气,教师要有士气,离不开评先导向。典型靠培养,先进靠树立,严格师德建设,正确评价师德行为,是培养典型、树立先进、提高师德水平的有效措施。

针对部分学校发生的教师违犯职业道德问题和我校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永昌一小进一步充实了教职工个人《师德记录袋》,定期对师德进行考核评价、归档,使师德记录档案趋于制度化、规范化,人人都在制度下,事事都在规范中。师德师风考评本着“以人为本,关爱教师,加强督导,促进提高”的原则,采取教师互评、考核组考评和领导班子考评、学生测评的方式进行。在评优评先方面,学校按照“明确对象、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注重实效”的要求,特别是对那些“为人能表率、教学能领先、科研能引领、实践能示范”的教师通过压担子、挑大梁,在评优评先方面予以倾斜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同时下放权利,让年级组提供优秀教师名单,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和需求,实行“五公开一监督”(政策公开、名额公开、成绩公开、考核办法公开、测评结果公开、群众监督)制度,筛选出最合适的表彰对象。并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积极参与县上的“学先进、崇师德”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

的确,对教师的尊重、认可、评价和表彰,换来的是一个具有价值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的“好学校大环境”。而教师在学校度过的每一段时光、待过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这个“大环境”的照料。自然,良好师德师风所需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染力的提升,也就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像“盐”一样融进了活动的“汤”中

时下,一部分学校,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唯目的论”或“唯成绩论”的窠臼之中,置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不顾,置教育的特殊性、过程性和个体性而不顾。当德育工作直奔“成人视角”下的“终点”而去,学生思维的过程、心灵的成长、生命当下的体验、遭遇和价值必将被漠视,由此带来教育的急功近利、学生的仓皇成长和表面的“绚丽繁华”,也是得不偿失的。

对此,永昌县第一小学的做法是融德育于活动之中,德育不再是面目呆板,不再是“假大空”,而是像“盐”一样融进了活动的“汤”中,学校变成了一个充溢着道德气息的文化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德的生成变得自然而然。学校从“近、小、实、真”出发,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德育工作目标,形成了本校德育活动的三大特色。

特色之一:中华经典诵读——我浸润,我成长

中华经典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无庸置疑,它已经成为学校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鉴于此,学校着力进行了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研究与实施,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庸》《论语》通过筛选,编辑成册,早读、午读、晨会、周会、课前预备的时间也一遍遍诵读,让学生时时能读,处处能诵,并且分年级实施:一二年级讲故事,三年级好书推荐,四年级经典诗文诵读,五年级“我读书,我快乐演讲比赛”,六年级成语大赛。

学校还建立了“图书超市”,开展“我为学校书架增光彩活动”——学生、家长自觉捐书,与学校图书开放区形成良性互补,保证书架里的故事常讲常新。当一部分少先队员获得“捐献图书奖”和“最佳读书奖”时,当书里的文字“活”起来,融进一个个孩子的灵魂和行动中时,故事在“复苏”、诗歌被“吻醒”、知识在延伸、能力在创新、品性在纯化,学校变成了一个充溢着文化气息的道德场。

此举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让学生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了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而且,学生不是死背,而是活用;不是守旧,而是创新。有家长言:“确实长进了不少,自理能力增强了、不挑食了、变孝敬了、懂礼貌了。学校教不会的东西,教师有办法啊!”

特色之二:节庆仪式活动——我实践,我能行

在永昌一小,各种事件、活动、节日、仪式经过创造性地开发与整合变成了有价值的德育资源,成为滋養学生德性的“维他命”。特别是开展“国旗下献词活动”时,学校结合时令特点、仪式纪念、节日庆祝(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进行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演讲活动。每学期将近20篇的国旗献词,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现在,学校已将历年来的献词进行整理、归纳、完善,编辑成册,做为“活德育”校本课程。这一活动的制度化、系列化、长效化,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

“学困生、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都是祖国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这是永昌县第一小学管理者的共识。“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正是在这种“共识”之下开展的。一二年级的配乐跳皮筋,三至六年级的配乐拍篮球,更是这种“共识”之下形成的学校特色和亮点,“美术社团、音乐社团、科技社团”也是在这种理解之下诞生的。乒乓球、旱冰、小足球、器乐不再只是“好看”,更是“活泼泼”的生命和品性体验,是和学生一起哺育道德的种子,是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很多学生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磁力场”,以此发现自己、创造自己、提升自己。可以说,教师在哪里,哪里就是课堂,哪里就是品性纯化、道德生成的地方。

特色之三:主题情境德育——我体验,我受益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鉴于此,很多班主任都创设了浓浓的新颖活泼的道德认知情境,通过“网上祭英烈”、模拟法庭、“洒扫应对”、“日行一善”活动、防沉溺网络主题班队会、全域无垃圾主题班队会、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优秀童谣传唱”活动、“文明餐桌”活动等等,让学生的德性认知与活泼的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学生在“载歌载舞”的主题情境中得到多重滋养、锻造和提升。

值得提倡的是,这样的主题队会不是盲目开展,不是随意跟风,而是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当下时代特点,结合学生的道德生成实际来开展的。比如,2018年夏天,连日干旱,掩盖不住一条坏消息的“冰度”——雨在哪里?水在哪里?这个聚焦全县老百姓和领导的话题,也出现在永昌一小各班的主题队会中——“如果学校不节约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等深情的呼喊,让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和严峻性的同时,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也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

所有这一切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殷切关怀,离不开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一小人。原来学生的成长才是这个大地上最为神秘最为重大的事,原来教育中的诸多希望的“一眼活泉”,才是最值得重视的,最值得倾吐的,当然也是最值得教育人甚至所有人去重视的。而永昌一小就有一大群对教育用情、用意、用心的人。他们已经与古往今来、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电”,因为这样的一群人,学校教育发生了最接地气的成长——不断地润泽师生,滋养师生,提升师生。

丝绸之路,流动出一支悠远灵动的生命歌谣;

古城永昌,描绘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

路在脚下,路在前方。在学生的精神层面“不断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叶,打杀害虫”,才是真正为个人与社会埋下的最大伏笔。永昌县第一小学正朝着这个目标“奔跑”。学校有理由相信,全体永昌一小人将俯下身子,倾听儿童心声,用心建构,关注日常,注重生成,改进细节,努力探索新时期开展德育创新工作的新途径、新渠道、新方法,打造摇曳生姿的“活德育”。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永昌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The influence of collision energy on magnetically tuned 6Li–6Li Feshbach resonance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