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与南京工业大学实践探索

2019-10-08卢晓梅喻雯

科教导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时代

卢晓梅 喻雯

摘 要 论文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中关于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思想内涵,并总结南京工业大学在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提出以改革、开放、文化促创新,以人才支撑高质量科研、以创新推出高质量成果、以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

关键词 新时代 科技创新 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0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economy in the new era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economy and serv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promoting innovation through reform, opening up and culture, supporting high-quality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talents, launching high-quality achievements through innovation, and so on. Achievements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Xi Jinping'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dea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e the local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指出:“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 并强调 “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2]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科技创新思想。

“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具体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研究并不多见。” [3] 对于结合地方实践、结合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实践的研究也不多见。论文主要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意义与目的、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体现形式、实现路径、重要抓手等思想内涵,并总结南京工业大学在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对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时代科技经济结合思想的六个维度

(1)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意义:“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 [4]随着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展开,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矛盾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改革创新的聚焦所在和必然趋势。

(2)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宗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5]“三个面向”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方向,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指南。

(3)创新是科技和经济的重要路径:“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6]“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7]目前科技和经济还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创新是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的路径,通过科技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表现形式:“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8]“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9]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当前在高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评价指标,不能有效融入产业创新体系中。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扭转不科学的科研评价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轉化,实现其对现实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在评价维度的体现。

(5)创新劳动同收入对接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又一表现形式:“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10]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使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在激励维度的体现。

(6)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出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11]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消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如推动统一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改革科研项目管理等举措,旨在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体制,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2 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探索

多年来,南京工业大学解放思想,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是协同创新的引领者、制度创新的先行者、平台创新的改革者、高端人才的引育者、服务产业的行动者、产教融合的推动者、校地融合的示范者。

(1)协同创新的引领者。作为全国首批入选2011计划的领头羊,学校面向江苏化学工业高端化需求,聚焦生物制造、高性能膜、柔性电子、工程材料等方向,以政产学研协同为手段、科技创新创业为路径、人才培养为根本、机制体制创新为关键、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引导建设、大学主体运营、企业广泛参与的格局,构建以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为核心引领,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战略支撑,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关键基础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

(2)制度创新的先行者。学校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学科型公司、“三权改革”等。学校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办以职务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学科型公司,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措施,2004年规定技术入股的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2012年规定技术入股的9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将红利更多让渡给科研人员。学校开展知识产权处置权、收益权、使用权“三权”改革,将“事后的奖励权”转变为“事先的收益权”,探索“先确权、后转化”的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积极制定更为优惠的知识产权政策,设立基金提供发明专利申请补助和维持年费,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深化知识产权“三权改革”试点单位。

(3)平台创新的改革者。2003年,学校创立大学科技园,2009年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实行一园多区联动发展,推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学校,形成总部集聚优势,助力中小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南京科技广场”,成为南京科技第一服务平台,开创高校与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合作、打造孵化器的先河,已有70余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其中30余家企业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与南京高新区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探索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人才和科研优势,通过“一所两制、统一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起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平台,实現了人才、学科、产业的良性互动。建设“南工劝业公社”,成功入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4)高端人才的引育者。学校创建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吸引顶尖人才的改革举措,筑造人才引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全球合作的创新高地,建构以认同度、尊重度和追随度为核心的同行评价体系,准入退出机制、协议工资制度、学术休假制度等新体制机制,注重对人才科学诚信、学术道德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的评价,积淀“SCIENCE”文化理念,集聚了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法国、日本、瑞典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百余位青年才俊,产生了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成果,带动学校自然指数快速擢升,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总被引等指标贡献显著,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学术品牌。

(5)服务产业的行动者。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的雄厚基础,推进服务江苏化工产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实现与相关产业无缝对接,力争在江苏“263”、“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中发挥作用。例如,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承接“王子造纸制浆尾水零排放”课题,提出国际先进的处理工艺,实现废水零排放和全回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深远国际影响。据此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被推荐为环保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展出。央视《还看今朝Y尳掌芬浴耙坏嗡墓适隆蔽猓彩隽苏庖怀晒Π咐故玖私盏幕繁3删汀?

(6)产教融合的推动者。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教授上讲台制度、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等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成立“2011学院”,着力将学校综合优势、政府政策优势、区域产业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探索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产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三链式:第一课堂课程改革链、第二课堂能力提升链、第三课堂实践平台链,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7)校地融合的示范者。围绕江苏主导产业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鼓励教授团队定向服务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企业“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创新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解决企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转化学校科技成果。通过在校内设立校企研发中心、合作共建学科型公司、企业研究院等形式,推动校地融合。例如学校积极参与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建设,和江北新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江北新区建设研究院”,聚焦江北新区城市发展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需求,围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智慧城市、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垃圾资源化、新型城镇化等领域联合开展前瞻性研究,并对江北新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开展风险评估及实施过程的风险管控。

3 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发生了历史性转换,在继续从事以学科为导向的知识生产的同时,越来越趋向于以研究和解决应用问题为导向的新知识生产模式,这一转变促使大学与政府、企业建立新型关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以改革促创新,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创新,深度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以文化促创新,积极营造知识的创造、转化与扩散的文化空间,不断打破思想壁垒、制度壁垒;引育双创英才、以人才支撑高质量科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提升科研品质、以创新推出高质量成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创新源头活水,构建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深化协同创新、以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通前沿最新成果向创新下游渗透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李善民,黄灿.习近平科技经济结合的思想研究[J].學术研究,2018(06):1-8.

[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江苏调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15/c64094-26207159.html.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江苏调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15/c64094-26207159.html.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

[5] 教育部.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05/t20160531_247127.html.

[6][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

[8] 新华网.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9] 新华网.新华网评:破五“唯”,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EB/OL].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8-09/13/c_1123426028.htm.

[11] 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28/c_1122901308.htm.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新时代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