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的对策措施

2019-09-27刘增霞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乡民乡土城镇化

刘增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城镇化要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2015年1月在云南调研时,又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承乡土文化问题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详细调查,制定方案,构建整体联动机制

详细调查,制定方案,是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对于乡土文化的现状,有必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详细普查和整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各项事宜,组织专家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和分类,建档立案,制订从切实可行的传承和保护方案,并落到实处。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保护修缮力度,力求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味,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并进行挂牌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建立以照片和光盘为载体的影像资料数据库,借助高新技术手段,使民间绝活、民间艺术等得以代代传承。还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乡民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制定法律,完善规则,构建依法管理机制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对恣意破坏乡土文化的行为进行惩罚。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虽有专章规定破坏文物后应该遭受的处罚,但范围太宽泛,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处罚力度太小。因此,应当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立法,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条例,以此保障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有效遏制过度开发;提高党政决策者和广大群众对历史名镇名村的认知,加强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从而在法律的框架内保证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能够保持其传统的文化氛围,使其在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免遭毁灭性的破坏。

三、明确职责,科学决策,构建严格考核机制

无论政府、团体,抑或是个人,都有爱护传承乡土文化的义务。各级政府必须把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指标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部署之中,纳入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指标体系之中,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实践证明,地方政府是否具有保护乡土文化的理念,将直接影响到其决策的科学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能否持续发展。虽然有些地方政府无视乡土文化保护,并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損失,但更多的地方已经觉醒,由于进行了科学的决策,在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方式,保护人才,构建长期扶持机制

一是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要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人的一系列制度。加强对传承人的传承情况、生活状况的调查了解,并建立个人档案,对其掌握的技能和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着重完善对年事已高的艺人的保护制度,积极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对优秀的传承人和生活困难的艺人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奖励,对贡献突出的艺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政府负责组织老艺人在学术挖掘、剧目排演、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配合,让这一剧种展现在世人面前。二是积极扶持并鼓励人们对民间工艺或艺术的学习和传承,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中小学、高职学校或是高等院校开设课程来专门教授,确保传统民间艺术和技艺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三是改变口传身教的单一传承方式,探索各种形式的传承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校园教授传承外,还可以制成光盘发售,供人们自行学习,或者开展短期的培训班等等。

五、广筹资金,提高效益,构建物质保障机制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保障。但是许多地方都缺少针对乡土文化保护的专项经费,全靠基层自筹经费,艰难度日,极大地影响了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效果和力度。为了解决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广开筹资来源渠道,通过向上争取、企业资助、引进外资、个人捐赠等多种形式,广筹资金,扩大投资规模。可以设立“农村文化保护专项基金”,投入方向主要为乡土文化遗产普查、乡土文化传承人才培训、乡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乡土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建立乡土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和乡土文物保护执法大队等等。同时,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不断完善投资机制,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对乡土文化的投资领域和投资规模提供指导,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六、广泛动员,多方宣传,构建舆论导向机制

一是利用多种方式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宣传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使其在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二是要让乡民及时了解,哪些是亟待保护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哪些是应当积极参与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只有让乡民懂得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进行保护。三是重视和加强对乡民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道德讲堂,表彰善行义举,弘扬优良的家风家训、乡约民规,让传统美德扎根乡民心灵深处。要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智慧,广泛宣传其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精髓。修志修史是坚定文化自信、守望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志修史,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因此,重视村志村史的编纂,是保留地方的历史记忆、增强人们乡土情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可通过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系统研究和传播,增强本地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民间节庆为契机,让群众在节庆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尊崇传统文化的理念。应采取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适当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乡民乡土城镇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路遇乡亲
芬芳乡土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读《乡土中国》后感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