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索

2019-09-24何雨霞

今日财富 2019年2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大学生

何雨霞

本文从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现状和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出发,透过心理学的视角对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内容、方法提出建议,探索合理可行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高校教育自1999年以来从“精英教育”大步迈向了“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大学生人数大幅度递增。随着就业市场的日渐饱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就业与择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一大难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发现,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车文博等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中指出,就业压力是大学生群体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生活在过重就业压力下,会造成个体情绪紧张痛苦、易患消化性溃疡,免疫系统功能因此降低,还会因不断反刍想象中“糟糕的”就业形势,造成厌学,回避社交等社会功能受损现象。如果在校大学生过分担心毕业后是否能找到工作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其学业的进展、心理健康的水平,而且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从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进行探索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耐挫力,缓解其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其就业能力,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和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2015年至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依次为749万,765万,795万,820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预计201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860万,再创新高。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比率并没有相对升高,基本上每年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仅有车文博研究的支持,王峰( 2008) 研究也发现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其中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王富荣在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中表明,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权重为62%,其中包括医学院校学生,他们面临的心理压力正不断增加。实质上,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压力有着相当严重的心理体验,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因为承受比以往更大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

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是专题讲授、按部就班的方式,和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如已经定向到具体医学专业的学生仍要进行职业风格和匹配度的测试,这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会激起部分学生的对抗心理。此外,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以某医科大学为例,调研发现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相比,专业不同面临的就业压力种类和程度也会不同。如: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医患关系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并希望国家出台和实施相关政策来缓解医患关系,而非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自诉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来源,但就业压力比医学专业学生大。就这种情况而言,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内容及形式也应该出现相应的变化,而不是一概而论、泛泛而谈。医学类专业的就业指导课应加设医患关系处理和医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内容,而非医学专业需要开设的课程则应更具有普及性、实用性以及广泛性。

(二)教学方法老套、僵化,教学效果差

大多数高校由于重视不够,就业指导课时不足且场地限制的原因,都还停留在“理论教说”的阶段,不光缺乏就业耐挫教育,还缺乏具体的就业能力的培养环节,特别是就业应试技巧的训练。余子牛在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中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他们既不会依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整体状况对就业取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不能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较差的劳动条件和薪酬,最终只有处于自愿失业状态。此外,女生的就业压力源和男生有所不同,如女生自诉自己面临着某些招聘单位的就业性别歧视,這点与相关研究也一致。因此,针对男女生会面对不同的就业挫折,要进行针对性的就业耐挫教育及相应的就业应试技巧培训。

(三)培养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培养方式大多局限于学校教室课堂教学,并以“考试”或“考察”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考试”顾名思义在课程结束后使用试卷进行测试,而“考察”则是要求学生提交某一主题的论文。但这些方式都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就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就业能力的水平。实质上,大学生由于在校园内接触的对象的局限性会导致其社会生存能力和经验偏弱,缺乏驾驭事物的能力。因此,如若增加户外拓展实践课程,采取结合理论考核、实践和情景模拟式的考核方式也许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的提升,并能够相对全面地评估大学生的就业知识掌握程度、临场应变能力和就业应试技巧等综合能力。

三、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当前的就业率,而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心,教会他们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职业规划,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正确合理地评价自己的才能,摆正就业心态,克服焦虑、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就业情绪,保持坚定平和、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就业心情,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增强自己面对逆境或困难的适应能力,这对于缓解就业心理压力,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积极意义。

(二)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完善教学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合理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加强与大学生招生就业处之间的合作,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并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不应该只是毕业前程序性的、应急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 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第一,应不断更新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方针、政策的教学内容,就业指导教师应广泛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等,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基础。第二,应积极探索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理解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创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知晓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期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创业的发展。第三,应增加大学生就业耐挫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辩证的看待挫折。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挫折心理,掌握积极的心理调节办法,提高抗就业挫折意识。

(三) 转变教学方法,培养社会交往和就业技能

高校应转变教学方法,将以“理论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和户外体验等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模拟体验,以正面面对、解决问题的方式缓解甚至消除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增加自我效能感,提高抗压和受挫能力。同时,通过模拟训练、小组合作练习的方式,培训学生社会交往和就业技能。学生求职、择业和就业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和就业竞争过程,通过模拟训练这种人际交往过程和就业竞争过程,以期提升在真实场景中应对并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效率。(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大学生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