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2019-09-19汪文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病情动脉护士

汪文利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一科,河南 洛阳 471000

颅内动脉瘤发生部位在颅内动脉血管壁,出现异常膨出组织,导致血管产生瘤状突起物,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发病人群集中以老年患者多见,此种疾病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1-6]。临床尚未明确此种疾病诱因,可能与机体存在高血压史、脑动脉硬化等有关,且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主要诱因可能与便秘、情绪激动、突然体位改变、暴饮暴食等有关[7-9]。本次研究对象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患者提供血管介入治疗措施,但手术难度较大,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再次出血,需加强护理干预措施[10-1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2-2017-01收治的5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老年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5~74(65.4±3.1)岁;动脉瘤位置:后交通动脉11例,前交通动脉4例,椎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8例;动脉瘤直径3~13(7.8±2.8)mm;动脉瘤类型:囊性动脉瘤20例,梭形动脉瘤8例;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8例,Ⅲ级2例。观察组男20例,女8例,年龄在54~75 (64.8±3.0)岁,动脉瘤位置:后交通动脉10例,前交通动脉4例,椎动脉4例,大脑中动脉10例;动脉瘤直径2~12 (7.5±2.7)mm,上述动脉瘤类型:性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9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7例,Ⅲ级4例。2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以恶心呕吐、头痛为主诉;(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存在精神和意识障碍者。

1.2护理对照组接受一般术期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温馨安静病室环境,嘱咐其保持绝度卧床休息,了解各项术前检查结果,密切监测体征变化,鼓励患者主诉,告知血管内介入手术过程、优势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等,提供健康宣教[17-21]。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做好护理解释工作,取得其配合,术后为患者提供特级护理,加强巡视次数,每半小时监测体征一次,关注意识状态,早期发现并发症先兆,与家属保持交流,缓解其内心焦虑感,视病情恢复情况协助患者做床上被动运动,预防并发症[22-26]。

观察组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服务,(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工作,了解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评估下肢血液循环表现[27-31]。(2)病情监测:护士应在术前积极监测患者肝肾、肺部及心脏功能,全面掌握患者体征变化,评估出血范围,为患者提供术前健康宣教及心理安抚,术前训练患者进行床上排便、体位训练等[32-36]。(3)术后护理:术后应常规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维持呼吸道通畅,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另外围手术期间均需严密监测血压,及时采用药物保持血压稳定,预防出现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表现[37-42]。(4)关注患者神志改变,术后早期使用GCS评分评估,术后拔管后及时做好穿刺点加压包扎护理,护士应采取下肢制动措施,及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征象,积极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足趾活动表现等,早期发现可能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征象,及时遵医嘱解除肢体压迫[43-46]。(5)药物护理:护士应遵医嘱使用抗凝、抗血管痉挛药物,严格把握剂量,用药前解释药理作用,取得患者配合,告知家属病情监测要点,观察用药后是否存在不良反应,观察血压改变、面色、心率变化等,及时调节输液速度。使用抗凝药物后,及时观察皮肤是否存在出血点[47-52],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6)术后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再出血表现,观察瞳孔变化、血压、意识表现等,及时告知患者术后恢复进展,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措施,鼓励患者主诉,了解其对疾病存在的相关疑问,积极解答,为其提供健康指导[53-55]。出院后为患者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指导家属为残疾患者提供肢体康复锻炼,每日坚持适量运动,嘱咐其定期返院复查,护士应在患者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一次,及时询问恢复情况,提供饮食指导,嘱咐家属监督患者戒烟限酒,饮食应以清淡流食为主[56-59]。

1.3观察指标

1.3.1 2组预后恢复情况比较:出院前为患者提供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观察指标包括恢复乐观(5分):患者预后效果较好,机体功能存在轻度缺陷,但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轻度致残(4分):患者预后伴随轻度肢体残疾,日常活动能力良好;重度致残(3分):患者意识清醒,日常生活大部分均需家属照料;植物人状态(2分):患者存在睁眼反应,大部分时间均为睡眠状态;死亡(1分)[15]。

1.3.2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参照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评分表(SSQOL-100),自制表格,观察内容包括肢体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家庭融入度及心理情绪,每项指标均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状态较好,为患者提供院外随访护理3个月后,患者来院复查时进行调查[16]。

2 结果

2.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对照组恢复乐观所占比例低于观察组、轻度及重度致残比例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2.3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对照组经护理后生活质量相关等指标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1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表2 2组术后恢复表现比较 [n(%)]

表3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颅内肿瘤疾病特点及血管介入治疗优势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外科肿瘤之一,机体颅内动脉中出现瘤样突起,临床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包括传统开颅手术及血管介入微创手术,但传统手术具有较大弊端,开颅手术存在较大风险,患者术后并发症可能性较大,手术成功率较低[25-26,46-50]。随着现代临床微创手术、导管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7-28,51-54]。介入治疗指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颈内动脉,完成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出血范围等,使用弹簧圈对破裂动脉瘤实施栓塞治疗,可有效止血[29-30,55-60];但介入手术属于难度较大的微创手术,对医师能力、麻醉师、护士观察能力等均提出较高要求,护士应注重围手术期病情监测,注重细节护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及术后体征观察、并发症预防等护理措施,保证手术成功率[31-32]。

3.2全面护理干预的优势颅内动脉瘤破裂主要原因可能与患者体位改变、便秘、过激情绪等因素有关[33-34],一旦出现破裂导致机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造成后果严重,需早期实施手术治疗,而针对此类患者围手术期间应加强护理干预服务,制定护理目标,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保证疾病预后效果为目的[35-36]。通过加强术前准备工作、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应激反应,加强病情监测,与患者保持沟通,提前训练患者适应床上排便、卧位等,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提供特级护理,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表现,做好预防处理,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37-38]。护士应在术后积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避免刺激患者,保证其情绪稳定,积极评估神经功能,促进病情恢复[39-40]。

猜你喜欢

病情动脉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