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

2019-09-18柯江林

学理论·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孟子

柯江林

摘 要: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述,并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人的本心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很容易丢失。因此孟子对此提出了通过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保存自己善的本心。且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关键词:孟子;人性本善;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056-0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关于人性的研究各学派有着自己不同的观点。孟子所处的时代,杨朱墨翟的思想学说广泛流传,而孟子以孔子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和一切不符合于儒家的学说进行了论战,特别是对杨、墨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人性本善的人性论以捍卫儒家思想的地位。

一、孟子的人性论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点,但对人性的善恶并没有明确指出,孟子在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继承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

(一)人所异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性本善

人所异于禽兽的特殊性是孟子所提出的人性,张岱年先生所提道: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1]。因此,诸如禽兽与人相类似的生物特性并不能称之为人性。孟子在其《离娄下》中说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2]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有人性,而普通人却容易把它丢弃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保留了人性,顺着人性即仁义去做一切事情,而人如果没有这种仁义的人性则不异于禽兽。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如果没有这种善之本性便与禽兽无异,亦就不能被称为人,这种人所特有的人的善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并且只有不断地扩充这种为人的善性,才能保持为人。同时禽兽是没有这种善性的,犬之性、猪之性与人之性是不同的。如果人们丢失了善心,对人的本性不加以悉心培育,就如同人们使用锋利的斧子将茂密的森林砍光,并放任牛羊将山上的嫩草吃光,使山变成光秃秃的一片,即人与禽兽之性也无所谓相异。

(二)善有四端

人性本善即人人都有其不忍人之心是人异于禽兽的主要特征,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又以善有四端来进一步阐释他的人性观点。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认为人性中天生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并不是人从外来的,而是人人本身所固有的,但如果加以舍弃就会把这四心丢失。且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对应的是传统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并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性中所拥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如人拥有四肢一样是天生如此的,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性中的四端对应着人的四心,仁、义、礼、智四端在人的本性中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它们存于人的本心之中是善的。

(三)人的本心易丢失

人性本善是孟子所提出的人性论,他指出人人都具有善端之心,人与人之间道德品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差异是因为人在后天丢失了自己的本心。如在《孟子·告子上》中:“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丰收之年和灾荒之年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并不是由于天生的资质便是如此而是由于他们的本心遭到伤害,致使本心丢失。并提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是人的心,义为人之路,人们放弃义路不走,丢失了仁心也不知寻回,是很悲哀的。鸡犬丢失了人们还知道去寻求,可本心不在了却不去寻求。在《孟子》中认为人们的善端都容易被外在的物质欲望所迷惑以致其丢失,如罗国杰先生说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的本心会受到来自眼耳鼻身等声色货利的情感欲望的诱惑腐蚀。人的本心是相同的,但有的人最终成了有道德的“大人”,有的只是成了无道德的“小人”,大小人之差别是由于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同所造成的。不知道仁义之心而只顾追求口舌之欲的便是养其“小体”最终便是成为“小人”;而善养其仁义之本心的“大体”便最终成了“大人”,由于人与人在社会中所选择的路不同,最终便形成了道德品质有高有低的情况出现。

性本善是孟子学说的基础,并由此出发阐述了如何成为“圣人”的途径,虽然每个人天生便有一种善的本心,但由于在后天的种种原因下容易被蒙蔽。因此孟子认为人们需要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将原本的善心寻回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使自己的善端扩大以至于达到圣人的境界,亦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便会重回善的本性。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论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们因自身原因致使原存于人们心中的善端丢失,在本心丢失后需要求其放心,使人性重回善端,并将善端不断扩大。因此孟子提出了一些求其放心的方法,及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保守本心、重回善性的途径。

(一)反求诸己、立乎其大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的區别在于人有善端、有良心,但人如果丢失了作为人所特有的人性即善,便与禽兽一样了,无甚区别。因此,他提出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提防自己的本心丢失,从自身内在的方面去寻求自己的善端,并将这种善端不断扩大,养其大者最终达到“大人”的境界。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这里所提及的“求得舍失”说的便是人性中天生所固有的善端去求索便会得到,不去求索便会丢失;而“求在我者”与“求在外者”说的是对物质欲望如财富美色的追求是属于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自身所固有的,自身所固有的只有天生存在的善端,只有求其自身所固有的善端才会有所获得。而求回自己的本心之后还需要善养本心,立乎其大,如孟子提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依靠心的作用立乎其大,将善作为最重要的品德加以培养并不断地扩充这种善端使之布于四体,只有如此其他一些小体如不当的声色口鼻之欲才不会扰乱本心,更不能夺其大者。而本心的善端在这种时候便会不断地得到巩固与扩大,自身的道德修养也会随之提高。

(二)善养浩然正气

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神秘的修养境界。但孟子所谓气并不是内心状态,孟子宣称“气,体之充也”,以气与志相对立,他所谓的气基本上是指构成身体的东西。孟子认为保持本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需要反求诸己和立乎其大,还需要善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孟子在《公孙丑上》中提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认为浩然正气很难用言语说明,它是集义与道相统一而生成的,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是至大至刚的一种精神气质,人们应认真地去培养这种浩然正气且不能让它受到损害,它就会充之于人的四体,无处不在,并能扩其本心的善端以发扬光大。这种浩然正气在培养的过程中,人们不能对之操之过急,要时刻保持“勿助勿忘”徐徐渐进的态度,揠苗助长反而会适得其反。且这种浩然正气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主观努力,人们通过保存自身的“夜气”即“平旦之气”,并使之不断壮大,从而使浩然正气更加充足。在《孟子·告子上》中:“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这种平旦之气在白天由于人们被外物所干扰便会不怎么显现,但在晚上人们的声色欲望减少的时候,这种平旦之气就会随之出现,如果人们对自身内在的平旦之气不加以保护,人们就会丢失善的本心并重回禽兽中去。平旦之气是人本心就有的,人们只有将之保养起来,才能更好地扩充自身的浩然正气,使本心的善端即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得到存养,并通过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甚至于达到圣人的境界。

三、孟子人性论及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人性本善的先验论虽不科学,但善的四种美德却是我们当代应以提倡并将之发扬的,且孟子关于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论对当代我们道德人格的塑造以及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道: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既需要国家政府的努力,更多的是依靠公民自身的努力,道德只有从外在的他律转为内在的自律才能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在當代社会,我们虽不认同孟子的天赋道德论中强调的善是人人生而具有的观点,但孟子所提及的不断地扩充保持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却是我们应当提倡的。孟子认为圣人的品格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开放的可预知的理想人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身而达到这样的一种道德境界。孟子人性论认为人们通过主观努力不断扩充善端,时刻保持仁义礼智四种美德,最终便能达到尧舜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即每个人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对我们在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虽然孟子所提及的关于“气”的理论我们难以彻底理解清楚,但他所说的“善养浩然正气”以及这种浩然正气的存养途径是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吸收的。孟子的浩然正气理论对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这种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对人们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相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受着良莠不齐价值观的影响,而孟子的反求诸己并养乎其大、善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对我们在形成自身道德人格的过程中不仅告诉了我们需要明守自己善良的本心,使之不受外物的冲击影响,并且还需要将自己的善德不断扩大,让其扩于四体、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天赋道德论的基础上的,他提出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性善论的思想体系,对伦理学的发展以及人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孟子的性善论有其不科学的地方,但他关于对人性的论述对其后的人性研究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且孟子的道德修养论以及性善论对当代仍有一定的学习意义与研究价值。我们在研究孟子的人性思想时应具体历史地去考察,并积极汲取其中适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思想予以继承。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孟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道德修养”类母题素材提分速成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