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字交叉口信号配时研究

2019-09-18张忠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9期
关键词:丁字右转交叉口

张忠桥

(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72)

1 概 述

平面交叉口往往是道路通行的瓶颈以及交通事故的高发路段。其诱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交叉口的道路线形和结构不合理;(2)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3)信号周期及信号配时不合理;(4)交通参与者未按照交通法规通行;(5)其他原因。

以上5个诱因,都值得道路交通方面的工作者去分析和研究。

2 平面交叉口的改进

对于1个交叉口,在除上述诱因(3)之外的其他诱因都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改善的情况下,依然出现拥堵以及交通事故,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是诱因(3)出现了问题。

本文以现状平面丁字交叉口为例,重点探讨诱因(3)的问题。

3 丁字交叉口

3.1 交通参与者的代号

为了直观有效地反映交叉口的通行情况,有必要对交叉口各个相位绘图表达。图中的代号解释如下:

东进口、西进口、北进口、南进口,分别用字母E、W、N、S 代表;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别用字母 J、F、R 代表;左转、直行、右转,分别用字母Z、Q、Y 代表。

例如,东进口机动车道3个方向的交通需求,即左转、直行、右转,分别代号为E-J-Z、E-J-Q、E-J-Y;东进口非机动车道3个方向的交通需求,即左转、直行、右转,分别代号为E-F-Z、E-F-Q、E-F-Y;东进口行人3个方向的交通需求,即左转、直行、右转,分别代号为 E-R-Z、E-R-Q、E-R-Y。其他几个进口的代号依此类推。

需要特别注明的是:当行人通过与直行的人行横道相垂直的人行横道时,这个过程在本文中用“行人左转”来指代。

3.2 交叉口通行情况

丁字灯控交叉口,同一个信号周期(T)内由3个相位组成,用 T1、T2、T3表示,见图 1~ 图 3。

图1 信号周期T1

在T1时段内,南进口左转的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有序通过交叉口;西进口右转的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也有序通过交叉口。此时通过交叉口的交 通 参 与 者 有 :S-J-Z,S-F-Z,S-R-Y,S-R-Q;W-J-Y,W-F-Y,W-R-Y;E-R-Q,E-R-Z。

在T2时段内,南进口右转的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有序通过交叉口;东进口左转的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也有序通过交叉口。此时通过交叉口的交 通 参 与 者 有 :S-J-Y,S-F-Y,S-R-Y;E-J-Z,E-F-Z,E-R-Q;W-R-Y,W-R-Z。

图2 信号周期T2

在T3时段内,西进口以及东进口直行的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有序通过交叉口。此时通过交叉口 的 交 通 参 与 者 有 :E-J-Q,E-F-Q,E-R-Q;W-J-Q,W-F-Q,W-R-Q,W-R-Y;S-R-Z,S-R-Y。

图3 信号周期T3

分析交叉口同一信号周期不同相位的交通参与者通行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丁字平面交叉口,通过对交通参与者的协调和分配,可以消除交叉口内所有的交织点。本条结论的意义在于,一旦交叉口范围内消除了所有的交织点,即可极大地避免因交织点造成的拥堵和交通事故。在某些城市,当行人通行时允许车辆右转,此时右转的机动车与直行的行人及非机动车形成了交织点,易造成拥堵,也易酿成交通事故。这样的做法不符合国家规范[1]中的相关规定。

(2)对于丁字平面交叉口,在消除所有交织点的前提下,1个信号周期(T)内设置3个相位(T1、T2、T3),就可以满足所有交通参与者的通行需求。本条结论为交叉口设定最小信号周期,以及获得最优信号配时奠定了基础。

3.3 信号配时研究

3.3.1 交通参与者的情况

在研究信号配时之前,有必要对交通参与者进行适当的分析。交通参与者主要由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组成,从发生交通事故的伤害程度可以认定,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处于最弱的一方,机动车属于最强的一方。从以人为本和交通安全的角度考虑,在信号配时设定过程中,优先的顺序依次为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

行人的步行速度一般在5 km/h左右,老人和小孩的步行速度小于5 km/h。非机动车速度一般为15 km/h,在交叉口范围考虑速度的折减,一般为5~15 km/h。考虑速度的折减,机动车在交叉口范围的速度一般在15~30 km/h。交通参与者的速度见表1。

表1 交通参与者的速度

3.3.2 最小信号周期

信号周期 T 是由 T1、T2、T3构成的,当求得 T1、T2、T3的最小值,即可获得信号周期T的最小值。

(1)在信号周期T1,结合图1,南进口非机动车(S-F-Z)行驶轨迹最长、速度最慢。假定此时的非机动车轨迹长度为L1,速度为V非,那么T1的最小值为L1/V非,即:

举例:双向6车道交叉口,非机动车轨迹长度约为60 m,若非机动车速度取10 km/h(2.78 m/s),那么 T1,min=60/2.78,约为 22 s。

(2)在信号周期T2,结合图2,东进口非机动车(E-F-Z)行驶轨迹最长、速度最慢。假定此时的非机动车轨迹长度为L2,速度为V非,那么T2的最小值为L2/V非,即:

举例:双向6车道交叉口,非机动车轨迹长度约为60 m,若非机动车速度取10 km/h(2.78 m/s),那么 T1,min=60/2.78,约为 22 s。

(3)在信号周期T3,结合图3,东西方向的行人通过道路的用时最多。假定此时的行人步行轨迹长度为L3,速度为V人,那么T3的最小值为L3/V人,即:

举例:双向6车道交叉口,行人步行轨迹长度约为 36 m,若行人速度取 5 km/h(1.39 m/s),那么T3,min=36/1.39 ,约为 26 s。

(4)根据上述举例,双向6车道丁字交叉口1个信号周期的最小值为:

研究交叉口最小信号周期的意义在于一旦信号周期小于最小信号周期,就易造成行人和车辆滞留在交叉口范围内,导致交通拥堵,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在某些城市,出现了信号周期小于最小信号周期的情况,造成行人无法正常通过交叉口,这是违反国家规范[1]中相关规定的。

3.3.3 最优信号配时

对于1个平面交叉口,信号周期若采用最优配时,必将有利于交通参与者安全、迅捷地通过。最优配时的拟定,需要考虑的因素:(1)最小信号周期;(2)不同时段交通参与者的数量;(3)与邻近交叉口的联动;(4)其他因素。

每个交叉口的通行条件以及交通参与者的数量会有很大不同,最优配时是不易确定的。对于1个具体的交叉口,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计算出接近最优配时的信号周期,把这个接近最优配时的信号配时暂定为较优配时。计算较优配时的方法如下:

(1)计算最小信号周期。计算方法见3.3.2节。

(2)实地调查交通参与者的数量。需要调查高峰时段(早晚高峰)交通量、白天(不含高峰时段)交通量和夜里(不含高峰时段)交通量3组数据。

(3)依据调查数据,在最小信号周期的基础上进行修正。高峰时段的交通量较大,各个相位的配时根据需要延长;白天的交通量比高峰时段少,可以采用最小信号周期,或在最小信号周期基础上,适当延长各个相位的配时;夜里的交通量一般较小,可以采用最小信号周期。

(4)高峰时段、白天、夜里,采用不同的信号配时,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5)交通信号周期不宜大于180 s[1]。

经过以上的步骤,可计算出高峰时段、白天、夜里的较优配时,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从而获得交叉口的最优信号配时。

4 结 语

道路平面交叉口易产生拥堵甚至交通事故,根据其产生的诱因,重点介绍了丁字交叉口信号周期内的通行情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探讨了最小信号周期的求解方法以及最优信号配时的求解方法。

猜你喜欢

丁字右转交叉口
日出(外一首)
丁字路口的统计
基于车让人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条件研究
丁字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不适及对策的护理研究
珠海金鼎转盘交叉口改造设计
一种Y型交叉口设计方案的选取过程
基于农村主路交叉路口优先右转汽车的碰撞预警系统初步设计
丁字路口
考虑黄灯驾驶行为的城市交叉口微观仿真
基于运行模式分布的平面交叉口汽车排放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