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滨海地区道路升级改造精细化设计方法与实践

2019-09-18王瑞春颜敏聪罗仰通何玲姗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行道南沙路基

王瑞春,颜敏聪,罗仰通,何玲姗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60)

0 引言

广州南沙开发区自2015年成立自贸区之后,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热潮,每年都有一批道路升级改造任务,迄今多条道路已竣工,并投入运营。对于参建各方来说,亟需对此类项目进行技术总结,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综合近些年有关道路升级改造设计的研究成果[1-4],这些研究有的只是介绍了一些旧路升级改造的普遍原则和做法,没有结合地域特点进行探讨,缺乏针对性,有的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有必要结合地域特点对道路升级改造的成套技术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2017年,广州市政府提出了城市道路全要素、精细化设计,品质化建设理念及一系列要求,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引[5,6]。在近期实施的道路升级改造项目中,这些要求基本得到了严格落实,部分项目还被选为“示范路”,供各方参观学习。“示范路”的一些技术特点,包括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值得仔细研究。

本文结合广州南沙区近几年实施的一批道路升级改造项目,以及精细化设计、品质化建设理念和要求,针对南沙地域特点,对各项设计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并应用于最近实施的若干条“示范路”当中。实践表明,工程质量优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广州南沙地区道路工程特性及问题

1.1 广州南沙地理特点

广州南沙地区位于广州市南端,东临狮子洋,西临洪奇沥水道,南临珠江入海口,地处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是穗港澳水陆交通枢纽。

南沙地区地面平坦,由北、西北向东南降低,境内水网密布,河流交错,连片耕地,间有丘陵点缀。出露的软土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粉细砂、淤泥质粉质黏土等,一般分布在地表硬壳层之下。硬壳层通常为素填土、杂填土和耕土层,厚度一般不超2.5 m。软土分布于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和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积层(Q3al),其下卧层为砂层和粉质黏土层,软土厚度大多处于10~25 m区间,最厚处超30 m。场区淤泥呈流塑状态,具有触变性和流变性,以及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渗透性低、承载能力低的特点。

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南沙区雨量充沛,潮湿系数大于1,年降雨量在1 600 mm,最大可达2 500 mm,多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按《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该区属华南沿海台风区(Ⅳ7)。暴雨使地表迳流强劲,雨水多使水分充分下渗地下,常常诱发道路损毁。

由于南沙区临海,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稳定水位埋深一般为0.20~2.80 m。

1.2 南沙场区岩土工程评价

1.2.1 场地稳定性和均匀性评价

南沙场地的构造稳定性较好,属弱震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小。场地地基对工程建设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软土,采取适当工程措施后,场地基本适宜工程建设。综合评价场地属不均匀地基。

1.2.2 场地路基干湿类型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附录C,路基工作区均处于地下水毛细润湿影响范围内,路基平衡湿度由地下水水位升降所控制,路基湿度状态大多可定为潮湿、过湿类路基。

1.3 南沙地区道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现状交通组织和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主干路和次干路人行过街距离大于16 m,但没有设置路中安全岛,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2)交叉口设计人性化不足,转弯半径过大,导致人行过街、公交车换乘距离较长。对于一些街区道路,没有必要片面追求车辆快速通行,而应该将行人如何便捷、舒适地行走放在首位。

(3)人行道宽度不足,非机动车道缺乏或不连续,人与非机动车混行,无障碍设计不完善,导致行人安全感和舒适度大为降低。

(4)城市家具,如坐凳、垃圾桶等设施不足;绿化缺乏滨海特色,树种单一,道路景观较差。

(5)路面附属结构材质较差,人行道铺装设计粗糙,与南沙自贸区建设标准不匹配,无法满足广州市精细化设计、品质化建设的最新要求。

1.3.2 现状路基普遍存在的问题

(1)由于软基深厚,多年来,南沙区兴建的道路普遍存在工后沉降或工后差异沉降较大等问题。表现为:一是路面起伏,不平顺,桥头跳车严重,导致道路景观效果差,行车舒适性低,严重的甚至易引起交通事故。二是由于沉降大且不均匀,排水管道易破损,在水流作用下,路基土不断流失,导致路基掏空和塌陷;差异沉降过大会引起路基路面纵横向开裂,导致运营维护费用高,并且降低路基路面寿命。

(2)由于地下水位高,且市政道路通常为低矮路基,因此路基处于潮湿甚至过湿状态,路床强度低,刚度不足,导致路面病害广泛存在。

(3)南沙大量分布着鱼塘和水塘,浸水路基较为常见,如边坡防护没做好,则易出现冲刷、局部滑塌等现象,严重的会危及路基整体稳定。

(4)南沙区正在建设的经济开发区,建成道路两侧的地块开发,如堆载、基坑开挖和抽排水等建设活动,会对已建道路产生不利影响,表现在路基路面产生附加沉降、拉裂、失稳垮塌等方面。同时,建筑工地多,施工车辆荷载大,泥浆和建筑垃圾经常污染路面,导致路面病害频发。

1.3.3 现状路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路基路面是一个整体,路基出现病害会连带路面出现问题。由于上述路基质量通病,南沙区市政道路的路面病害呈现如下特点:

(1)由于差异沉降大和受两侧地块建设影响,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纵横向裂缝,且中、重型裂缝占比较大,需及时修补。

(2)由于路床强度、刚度较低,沥青路面大范围存在网裂、车辙现象,水泥混凝土路面则出现面板断裂、破碎。

(3)由于路基低矮、排水不畅,暴雨期间经常发生内涝和道路水浸,沥青路面极易损坏,坑槽、沥青剥落和混合料松散等病害高发,水泥混凝土路面则易发生唧泥、错台、角隅断裂。

(4)沉降引起路面纵横坡发生改变,导致路面加铺设计难度加大。

1.3.4 其他问题

南沙区由于地理原因,工程建设土源匮乏,向来采用河砂、海砂作为路基填料。近些年,受环保要求趋严等多种因素影响,砂料价格大幅上扬,且供应短缺,寻找替代路基填料迫在眉睫。

2 南沙道路升级改造精细化设计原则及方法

2.1 设计目的

城市道路升级改造的目的主要有:

(1)恢复、提高道路原有技术标准,改善汽车行驶质量,如提高线形指标、提高路面抗滑性能、改善平整度、改善路基路面排水性能、降噪等。

(2)处理路基路面、排水和桥涵设施的病害,解决安全隐患,延长道路设施使用寿命。

(3)提升道路景观,增加城市品位,如提高绿化标准、更换灯具灯杆、采用高档人行道砖、增设城市家具和景观小品、整饰道路两侧建构筑物外观等。

(4)改善交通组织,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如优化交叉口、优化信号配时、完善标志标线和信号灯系统等。

(5)改变过去偏重车辆交通、一味追求快速化的做法,充分考虑慢行系统,让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安全有序,通行便捷。

(6)在设计过程中,贯彻精细化设计原则,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道路空间和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并对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示范。

2.2 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升级改造的原则主要有:

(1)原则上不改变原规划道路等级,如果线形指标允许,可在维持原道路等级的基础上,上下微调设计车速。

(2)原则上不改变原规划道路红线宽度,设计路中线可局部微调。如果大范围调整道路宽度,一般属道路改扩建范畴。

(3)原则上不调整桥涵、隧道等构筑物原设计荷载等级,通常按原荷载等级进行维修加固,并进行外观整饰。如需调整,则应论证其可行性,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4)原则上排水管道不做大的改造,只针对水浸黑点做一些局部整治。通常工作内容为雨水口改造、井盖升高或更换、管道疏通等。

(5)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道路功能类别,将慢行系统提高到与车行系统并重甚至重于车行系统的地位。

(6)原则上应按现行规范,并遵照广州市各行业主管部门最新要求,进行道路升级改造设计,如近些年广州市陆续出台的关于海绵城市、管线下地、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等各项建设指引。

(7)道路升级改造设计应统筹道路、桥隧、排水、交通、景观绿化、照明、电力管沟等各专业,一并实施,处理好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8)道路升级改造,景观是一项重要内容,但不单纯指道路景观的美化,也不应单纯指建筑材料的高档与否,而应重视道路空间中不同使用者的感受,注重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转变以往粗放式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注重与所在区域历史、文化、风貌特色融合,从细节着手,打造满足新时代城市市民需要的城市道路空间,激发城市街道的活力[6]。

(9)精细化设计应综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符合“以人为本、绿色交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体现广州城市道路特色[6]。

2.3 设计方法

2.3.1 道路总体与交通组织设计

(1)尽量拟合原有路中线。有的道路因设计年代久远,可能平面线形指标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应按新规范进行优化,如增设缓和曲线、优化平曲线半径、优化超高和加宽等。

(2)结合新规定和新形势,优化横断面布置,如增设绿道、调整人行道和绿化带宽度、优化车道宽度等。对于公路市政化改造项目,横断面改动较大,需利用路肩增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绿化带等,需根据城市道路规范确定车道宽度和路缘带宽度,应在不降低道路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布置横断面。

(3)城市道路两侧通常都是建成区,规划部门对路面标高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道路改造后的路面标高不宜超出原标高太多,以免影响两侧建筑物中的行人、车辆进出和道路景观。但是,由于南沙区道路普遍有较大的工后沉降,导致纵横坡改变、路面低凹处易积水、人行道与建筑物地坪脱离等,因此,应结合规划、水务部门的防洪标高以及道路与周边地块的衔接关系进行竖向设计。如条件允许,应使路面最低点(通常为车行道外侧雨水口处)满足防洪标高;如影响道路景观和两侧车辆行人出入,则采取薄层加铺或刨铺沥青混凝土的措施。南沙地势平坦,在中心区尽量按平坡或0.3%最小坡度设计纵断面,同时结合设置平入式雨水口、增加雨水篦子、采用2.5%横坡等手段加速路面排水。

(4)城市主干路和次干路升级改造,交叉口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应开展交通量调查和分析工作,论证交叉口规模,根据论证结果,采取改建或治理的手段。改建平面交叉口应结合规划条件,根据预测交通量、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所处的区域位置及改建的用地条件,合理进行交通渠化、展宽设计,优化进出口车道数,优化展宽段和渐变段长度。治理平面交叉口可在原交叉口平面布局的基础上,根据现状交通量,调整交通组织,优化信号相位设定和信号配时,以改善交叉口的安全性,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5)快速路的升级改造通常不涉及道路主体工程的改造(如某些交叉口增设匝道或拆除重建),重点在于景观方面的提升和路面维修、沥青加铺。对于主干路,如果经过交通分析,某些平面交叉口现状或预测近期各进口道累计交通量达到12 000 pcu/h,应改造为立体交叉[7],这会大幅增加造价,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获取可靠和详实的交通调查数据,结合规划、用地和其他建设条件深入论证,慎重决策。

(6)参照国内外一些街区道路的成功做法,减小路缘石转弯半径,优化人行过街通道的位置和长度,增设过街安全岛,优化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宽度,完善无障碍设计,重视行人的便利和舒适度[8]。

2.3.2 路基设计

(1)对于旧路升级改造,路基设计内容通常集中于边坡维护、支挡加固、路基空洞填充、路床处治等路基外部、浅部处理。

(2)对于边坡维修,应根据测量、检测成果,采取填补坑槽、重铺草皮、重做浆砌片石骨架等措施,改造路基排水设施,减少边坡冲刷损害。

(3)对于支挡结构的轻微病害,可采用填补裂缝、外观整饰的办法处理,如果变形严重,则需搜集原设计图纸,查清原因,采取加固或拆除重建措施。

(4)路基土体流失引起的空洞和塌陷,一般需要开挖修复管道之后再回填。如果空洞小或现场开挖困难,可采取注浆填充的办法。开挖之前,通常采用地质雷达探测空洞大小和具体位置,然后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

(5)对于路床强度不足引起的病害,需挖除路床,换土回填,重新压实。如果路基低矮,地下水位高,但没有条件加高路基,为了保证路床刚度,使设计弯沉值满足要求,需加大开挖深度,换填碎石、片石之后再填筑好土。

(6)对软土地区桥头跳车现象较为严重,鉴于原路基大多都做过处理,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营,工后沉降渐趋稳定,不宜采用深层软基处理措施。

(7)路基病害处治周期长,对交通影响较大,需做好施工期间交通疏解设计和管线临时迁改设计,包括设置临时标志标线和信号灯、临时夜间照明等。

2.3.3 路面结构设计

(1)路面病害处理应根据路面病害调查及检测报告详细划分类型和范围,针对不同的病害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2)对于重型网裂和纵横向开裂,通常是路基存在质量问题,应结合路基处理方案进行路面病害处理设计。

(3)如果路面设计标高有限制,加铺厚度小,但路面实测弯沉值大,说明路床强度、刚度不足,则采取往下加固的方法,开挖至上路床或下路床底部,换填合格土,同时完善路基路面排水功能,保持路床干燥。

(4)如路基无病害,则路面病害处理方案还应结合加铺厚度确定。对于加铺厚度较大的路段(通常厚度大于30 cm,最底层加铺材料为沥青碎石或水泥稳定石屑),路面病害通常不需要处理,直接加铺;如加铺厚度小,则结合PCI值和路面病害类型确定路面维修方案。对于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常用的方法有沥青灌缝、挖除若干层面层和基层再重做路面、条带补缝、换板、注浆等,规范中都有明确处理方案[9],此处不再赘述。

(5)由于旧路面经过多年运营,沥青老化,多少会有一些松散、剥落和坑槽,即便病害少,PCI值为优,为了保证层间结合,消除薄弱层,宜刨除上面层之后再加铺。

(6)旧路升级改造精细化设计,尤其需要重视慢行系统要素的设计。慢行系统要素含人行道面层、装饰井盖、盲道、车止石、护栏、侧平石、树池、缘石坡道、排水沟、台阶等。为了体现精细化、品质化要求,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直角形、弧形和不规则路口,人行道砖铺装可采用人字形、弧形或扇形的方式过渡,改变以往随意、杂乱、碎料多的做法,使铺装看上去大方、整齐、美观[6];二是在导流岛、人行道转角等位置,采用弧形侧平石、弧形人行道砖和特殊定制件,使之平顺、圆滑;三是车止石、护栏和树池等构件,注重造型设计和材质选择,避免千篇一律,做到“一路一品”,让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

2.3.4 城市家具和道路景观设计

根据广州市市政道路精细化、品质化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引[6],城市家具包含慢行导向设施、道路照明(路灯)、弱电箱(通信箱)、垃圾桶、公共座椅、报刊亭、活动厕所、洗手台(直饮水)、智能服务设施、遮阳(雨)棚、公交站牌、公交车候车亭、艺术小品、公共雕塑等,在做道路景观设计时,应一并考虑,拟定主题,重视视觉效果,既符合技术规范,又有特色,且经济、美观,让道路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城市道路路侧杆件众多,尤其是交叉口,有灯杆、交通标志杆、信号灯杆、信息指示牌杆件等,杆件林立、杂乱,极不美观。应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杆件数量,将信号灯、标志牌或信息牌设置在同一立柱上,既便于驾驶员认知,也为行人提供更为开阔的道路空间。

还需强调一点,道路景观设计应改变过去一些僵化的做法,可打破道路红线与建筑物红线之间的分割,使道路景观与两侧地块的景观相互协调与融合,浑然一体,方得精细化设计的真义。

2.4 新材料新工艺

在近些年南沙区道路升级改造过程中,引进了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如高强混凝土路面砖、砂基透水砖、陶瓷透水砖、黄石粉路基填料等,一方面节省了造价,一方面对环保和提高工程质量带来较大效益。

3 工程实例

应用上述设计理念和方法,对南沙区若干条道路升级改造示范路项目进行了设计和施工。

(1)结合地形,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平面和竖向上灵活布置,多采用弧线,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同时,采用不同的面层材料,人行道采用花岗岩砌块,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面层(见图 1、图 2)。

图1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布置(一)

图2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布置(二)

(2)如果人行道外侧地块暂未开放,或其现状景观与道路景观风格不协调,有碍观感,则在路侧设置一道绿篱进行遮挡(见图3、图4)。

(3)道路景观与外侧地块的景观融合,一体化设计和施工(见图5)。

(4)机动车道内外侧边缘取消平石,可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见图6)。

(5)树穴设置外方内圆的铸铁篦子,避免泥土外露(见图7)。

图3 设置绿篱遮挡道路外侧地块(一)

图4 设置绿篱遮挡道路外侧地块(二)

图5 道路与路侧地块的景观融合

图6 机动车道两侧取消平石

(6)电力、电信井盖如位于绿化带内,则上覆草皮,不易分辨(见图8)。

(7)交叉口处人行道采用弧形花岗岩砌块过渡,显得整齐美观(见图9)。

(8)渠化岛和安全岛小半径曲线部位,采用弧形花岗岩侧石,尽量避免出现棱角(见图10)。

图7 树穴设置铸铁篦子

图8 电力、电信井盖上覆草皮

图9 交叉口处铺设弧形人行道砖

图10 安全岛采用弧形侧石

(9)在路侧绿化带设置一些小品雕塑,为景观添色(见图 11、图 12)。

(10)按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要求,在人行横道线和停止线之间增设“礼让行人”地面文字标识(见图13)。

(11)交叉口和人行过街位置“多杆合一”,避免杆件林立的现象,路容有较大改观(见图14)。

图11 路侧小品雕塑(一)

图12 路侧小品雕塑(二)

图13 设置“礼让行人”文字标识

图14 人行过街位置“多杆合一”

4 结 语

城市道路升级改造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总的原则就是要满足道路各专业技术标准,达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安全、顺畅通行的目的,同时以此为基础,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改过去偏重车辆交通、一味追求快速化的做法,充分考虑慢行系统设计,做到路容美观、精致、整洁,让人走在路上感觉身心愉悦、轻松、有序和便捷。精细化设计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手段,是在以往常规设计的前提下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实也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工匠精神”的一个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产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道路。

本文总结的道路升级改造精细化设计成套方法,在最近实施的南沙区若干条“示范路”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切合南沙滨海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可行,工程质量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人行道南沙路基
日占南沙与美国的外交应对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跟踪导练(一)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