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19-09-17屠建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屠建苹

【摘 要】对话型语文教学给习惯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带来了许多挑战。《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有关教师自身素养的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良好的教师自身语文素养是教师学而不厌的积淀,是教师循循善诱,“愤悱启发”的资本,是对话型语文教学中提高对话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对话型;语文教学;对话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10-01

当前,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关键词。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在对话型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学生情景转化为与情景共存”。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其参与的热情及才智将直接影响对话质量及进程。对话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不限于纯粹的言语形式,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它是以立人为目的,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回顾教育的过去,对话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精神。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显然,对话型语文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追求。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在规定时间内敎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一种教学状态下,教师只要吃透教材也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随着对话型语文教学理论的兴起,新课标的逐渐实施,脑子里只装有“教材+教参”的老师们已无立足之地。教师不仅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在这一方面,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良好的教师自身语文素养——学而不厌的积淀

孔子强调指出,为人师者必须有一种好学、乐学、学而不厌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他在学生心目中虽以“圣人”的伟大形象而备受敬仰和爱戴,但他从未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为了排除“学而不及”的恐慌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忧虑,他常常学得如痴如醉,以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贡深有感触地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正是因为孔子不停地学习,才使其具有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学问及思想。

那么,为人师者应该如何学习,学些什么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呢?孔子认为,一要向书本学习,学习《诗》、《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他说:“不学诗,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二要向周围的人学习,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贡称其“无常师”。孔子还提倡“不耻下问”,要求做到“每事问”。三要向具有仁德的贤明君子学习,以“见贤思齐”并“择其善者而从之”。四要向生活学习,他曾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对个诸侯国的礼仪及风土人情有较深的了解,所谓“多见而识之”,这大大丰富了他的教学内容。五要注意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常对学生讲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益,不如学也。”只要将学与思二者有机地、辩证地结合起来,学问才会大有长进。显然,孔子是一个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俱全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由此,我们可以相信,他之所以能培养出众多活跃于当时社会的出色人物,之所以开创儒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教育家。首先仰仗了自身素质的完善和修养的高深。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又是如何,又怎能很好地成为对话型语文教学中一名称职的“平等中的首席”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是否已经做到“内省不疚”:文学常识是否已经掌握,文学名著是否已经阅读过,文学功底的积淀是否已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我们经常埋怨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感叹作文难教。试问:自己是否很好地做到下水作文。遗憾的是,我们自己不会写作文,从来也没跟学生谈过自己谈写作文的体会。我们做不到圣人孔子那“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但应该努力去实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另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在大语文教育的背景下,随着信息的网络化,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已被打破,教材成为“谈资”。尤其是现代化社会知识更新与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每天以天文数字产生,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谁想吃老本来应付教学。或者滥竽充数都不可能了。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是每个教师的权利,更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谁不注重学习,就是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无常师”,“每事问”,应该是对现今语文老师学习态度最好不过的概括了。

二、良好的教师自身语文素养——循循善诱,“愤悱启发”的资本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夫子如此“循循然善诱人”,叫人“欲罢不能”,其妙诀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里的“愤”和“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和“发”则是教师在学生有了强烈求知欲望的情况下用具体的方法加以点拨,开其心智,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孔子认为,学习不能满足于全盘接受老师讲的或教材上的知识,而要善于独立思考,从中发现问题。“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他认为学习中不能经常提出几个“为什么”的学生绝不是好学生。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批评对自己的话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的颜渊。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扪心自问一下: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如之何”是否是自己喜欢听到的,学生的不说是否倒是给自己带来了喜悦呢?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师手执教材规规矩矩按其顺序、内容讲解,学生也备有教参,教师上课内容、思路,在没上之前,学生都已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样的课,完成了大纲的目标,上课思路清楚,课堂井然有序,“乖”的学生对着教参完全正确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不乖”的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走神、睡觉或做小动作。老师根本没有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悬念、余地。从何谈得上循循善诱。即使有个别“出格”的学生偶尔冒出一句与教参不符的话,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其进行对话交流,反而视其为不认真听讲,深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对话的质量。读《论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么一个叹为观止的景象:看不出孔子有备课的现象,备课也没用,因为讲学的内容大部分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安排的。严肃内容之余,也有闲聊的话题,涉及礼、乐、诗、书、史、兵、农等,无所不包。谦逊、善意、尊重、诚实的气氛与凝重的社会责任感及鞭辟入里、充满智慧的言辞有机结合。似乎也不用恪守整齐划一的纪律,进行迟到、早退、旷课等考勤或整顿课堂秩序,来听课的可以辩论,可以抚琴,可以闭目养神,简直就是一种放任式课堂管理。但弟子们油然而生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崇拜和敬仰。这就是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广博学识的力量。

的确,教师激发、诱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是以自身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学习的激发、诱导,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内容才能得以实现。大家都知道,对话型语文教学,走出了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它是“学生、教师、文本和作为说者、写者的学生与其听者、读者等多主体间,多重对话的交织”,是非预期性的。非预期性的特点,对语文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要求。仅仅在课前备课是行不通的,他应该是无时无刻都在备课,终身都在备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大可能的。夸美纽斯曾说过:“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的。”只有好学的老师,学识渊博的老师,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真正谈得上“循循然善诱人”。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是进入“自由王国”的基础条件。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而专精的知识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孔子的上述有关教师自身素养的思想,对实施对话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William E Doll:《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P238.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P2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P427.

[4]朱熹.《论语集注》,中華书局,P95.

[5]王尚文.《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浙江师大学报,P77.

[6]夸美纽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P128.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