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一次“争渡”

2019-09-17殷郡伟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如梦令诗词教学

殷郡伟 成尚荣

【关键词】诗词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1-0052-04

【设计理念】

著名教学论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莉诺·达克沃斯指出: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也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学生诞生精彩的观念。诗词教学不应是简单地吟诵与记憶、粗略地勾勒与描述、一味地情感附和与知识叠加,而应在一种跨时空、跨情境的“相遇”中,以“对话”来唤醒学生的感知,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并以此点亮他们与生俱来的语言感知、理解和运用的灵性。在这一场跨越式的“对话”中,与古人形成一种精神上的精彩共鸣,感受语言本身的感召与魅力,传承与延续中华文化的基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3)揣摩感受词人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领悟词中真情。(4)品味诗词,感受本诗凝练、活泼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对经典文学的热爱。

【课堂实录】

一、从记忆的深处,寻找诗词的印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如梦令。(板书课题)

师:看一看,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清平乐·村居》既有词牌名,又有题目,而《如梦令》只有词牌名。

生:每行的字数都不一样。

师:不同的词牌名,代表着不同的格式,所以每行的字数也不尽相同。

生:《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辛弃疾,《如梦令》的作者是李清照,她号易安居士,是南宋婉约派著名女词人,被称为“第一女才人”。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发现,一起走进《如梦令》。谁来试一试?(学生读)

师:读时要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尤其是这个多音字“兴”,这里是“游兴、兴致”的意思,所以它读第四声。

师:读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师:有味道!来,我们一起读!每句词的前两个字由老师读,后面的字你们来读。(师生配合读;交换顺序,师生再次配合读)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词牌名和作者,你们读词的内容,注意节奏,读出味道。(学生齐读)

二、以已有的经验,勾勒诗词的模样

师:词我们会读了,意思都理解了吗?看一看还有哪些字或词还不理解?

生:常记?

生:常常记起,经常想起、回忆起。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常”是常常、经常,“记”是记起,“常记”就是经常想起。

生:“沉醉”是什么意思?

师:来看看插图,特别注意船头上的一个物件,你有什么发现?

生:那是酒壶、酒杯。词人可能喝酒喝醉了。

师:在那落日余晖中,词人沉醉不归、兴尽晚回、误入藕塘、惊起鸥鹭的这一幅幅场景扑面而来。来,我们小声地、慢慢地读一读第一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场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精巧的亭子、一条清澈的小溪、一轮美丽的落日……

师:斜阳下,那座亭,那条溪,那轮落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这个场景中仅仅只有这些景物吗?(板书:景)

生:不,还有人。(教师板书:人)

师:有哪些人,她们在落日的余晖中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

生:她们也许在吟诗作对,偶尔还仰天大笑。

师:看着落日的余晖,她们不禁吟道——

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师:看着漫天的晚彩铺满了小溪,她们也许会指着小溪吟道——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这是文人的豪情。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画面就活起来了。看,在那落日的余晖下,李清照和她的伙伴也许还会——

生:也许对酒当歌,扭着身子,跳起了舞。

师:所以她们沉醉了!读着这两句诗,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场景。我们不仅要关注景,还要关注人,这样的场景才是立体的、饱满的,想想人物的动作,画面就动起来了。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李清照的心情又当如何呢?(板书:情)

生:非常愉悦的,无忧无虑的……

师:把这份愉悦、这份无忧无虑、这份陶醉送到你的朗读中去。(学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愉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师:此时此刻,这句词中的沉醉还仅仅是酒醉吗?

生:我觉得还有陶醉的意思,她们深深陶醉在这美景中。

师:置身在这场景之中,作者深深地陶醉了。这一切的景、一切的人、一切的情都让她沉醉其中,让她不愿离去。来,让我们也一起沉醉一番。(学生读)

师:一句词就是一个场景,请你分别读一读下面的两句词,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看到了哪些人,悟到了怎样的情。选择一句,想象场景写一写。(学生练写)

生:忽然没有路了,却看到荷塘深处的一番美丽景色……所以她很欣喜。

师: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邂逅带给她们的欣喜啊,就是这么一次误入,这么一次小意外,却让词人收获了满心的惊喜。

生:我还觉得她们有些着急,因为迷路了。

师:误入藕花深处,这是一份着急,怕耽搁了回家的路。谁来给大家说一说第三个场景?(学生交流展示)

师:你看,那惊飞的鸥鹭,那彼此争渡的伙伴,让这个场景有声有色,要是请你来读这句词,你会怎么读?谁来试试看?(生朗读)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焦急,听出了惊吓。

师:我想,惊起的不光光是鸥鹭吧,其实词人的一颗酒醉的、沉醉的、陶醉的心也被惊起了,这是一份多么美妙的体验啊。

三、用真实的体悟,感受诗词的内涵

师:孩子们,读着、聊着,我们看到了画面,想到了场景,也就这样,咱们走近了李清照。可这明明就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郊游,为什么让词人常常记起呢?

生:因为她为眼前的美景沉醉了,所以特别难忘。(板书:沉醉)

生:就是因为郊游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意外,让她进入了另一番天地,所以她特别难忘。

师:是啊,因为“误入”,因为这次小意外,却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板书:误入)

生:因为争渡时惊起鸥鹭把她吓着了,但是我觉得这是又惊又喜,所以这种感觉很奇妙,让她一直记着。(板书:争渡)

师:因为沉醉,所以常常记起;因为误入,所以难以忘怀;因为争渡,所以念念不忘。读着读着,我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读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在回忆年少时一段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来的她,颠沛流离,她再也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师:是啊!正是年少时的无忧无虑,才有笔下的欣喜欢畅,把一切景语化作情语,令人深深沉醉。

四、传颂经典,铭记诗词的文化

师:孩子们,这就是李清照,这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带给我们的一种文化思考。正因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被历代的书法家书写传颂。(多媒体出示不同体例的书法作品,学生欣赏)

师:孩子们,到了五六年级,我们要学习行楷。请你观察一下这首词,行楷中的三点水,与其他体例有什么不同。

生:二三笔是连着的。

师:是的,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顺势落笔写竖提,提时用力向右上崛起。(师范写,生练习)

出示:四种不同行款的硬笔书法书写范例。

师:请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格式写一写。书写的过程要注意行款整齐,就是字与字之间,间距匀称,字的大小和谐。(学生练习并在全班展示,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其实李清照还写过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请你课后也去读一读,感受不一样的风格和情境。

【教后反思】

语言的生长是有载体的,这“載体”贴近儿童的言语兴趣、言语自由和言语渴望。这种兴趣、自由和渴望又在不自觉的语言发展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打通时空,链接灵性——这就是言语的感觉。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感觉”在无意识地催化并形成对于外在信息捕捉、分析、理解、转化和吸收的敏感,并以此形成一种新的言语体悟。诗词教学是一场“感觉之旅”。捕捉这种“感觉”,关键在于这个字——“在”。具体来说,“在”有三层含义:

其一,“身在”。“具身学习”是打开诗词教学的秘钥,无论是读、解,还是悟,都离不开“身在”的存在感。

其二,“意在”。课堂中的一颦一笑、一问一答、一笔一画都旨在全身心的投入。本节课中,尤其是在叩问词人“为什么常记”时,如果缺乏师生间“意”的默契,学生会很难融入词之真境、情之真意。

其三,“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会思考的、能思维的、有思想的,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教学不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表演,而是滋养生命成长,发展生命气象。

【点评】

李清照的《如梦令》读过许多遍,《如梦令》的教学课也听过好多回。每读一遍,每听一回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这回听殷郡伟老师的这堂课,我的感悟、发现是: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次次的“争渡”。

语文教学好比是划船嬉戏,好比是摆渡,让学生们在特定的情境中,体味划船嬉戏的快乐,体会生活给予生命的那份美妙,从而激荡起童心;又让学生在摆渡中,漫溯深处,在鸥鹭的惊飞中,驶向彼岸。每一次的划船,每一次的摆渡,都是语言文字的激荡与狂欢。此时,语文像是一条文化之河,语文教学则是文化之河中的旅程,从此岸到彼岸,从源头到未来,语文教学文化之河永远向着远方,这就是“争渡”。殷郡伟老师的内心正是流淌着这样的河水,他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了一次关于语言文字学习、推敲和语言文化体验的“争渡”。

回望这一段“争渡”的旅程,在那抹斜阳下,那座亭子里,那条小溪旁,还有那轮落日,景色多么美好。殷老师此时发出的问题是:在这样的场景中,难道仅仅只有景色与景物吗?这一提问将学生的视野转向了“人”,转向了自己,想象“人”的所作,想象“人”的所思,所作所思都离不开情感的交互。“人”的陶醉正是在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一种豁然的超越,这是一份心中自由的极致表达,这是一种精神愉悦的自然倾诉。想必,沉醉其中的每一个人心中自有一种思想与情感的“争渡”。

学习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应是集体的努力,其中既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理解。讨论、对话、合作、发现应伴随着思维的律动。思维的活跃,犹如那一次次惊起的思想的波浪,犹如那合作中的一次次的“争渡”。从“酒醉”到“沉醉”再到“陶醉”,在文字的“争渡”中,在语言的“争渡”中,在文化的“争渡”中,实现了每一个人精神姿态的生长。

殷郡伟老师的课堂是需要细细嚼味的,犹如诗词需要反复朗读、吟诵,诵读中必有新的体悟,也会有一些“意外”,因此一定会有叩问。也许只是小意外,只是小叩问,但对于儿童来说,这都是了不起的发现。朗读、吟诵,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的“鸥鹭”又一次被惊起,于是“争渡”“争渡”……

殷郡伟老师的“争渡”,引领儿童完成了一次美妙的语文之旅,“争渡”,会在他们心灵深处烙下印记。

(作者单位: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2.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如梦令诗词教学
如梦令
如梦令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