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2019-09-16刘丽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膜颈动脉斑块

刘丽华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民医院 山西 平定 045200)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诱发因素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流局部中断,脑细胞缺氧、软化坏死,继而出现相应的脑组织损伤症状[1]。相关研究也表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基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就本院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42例健康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诊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42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相关检查证实,满足《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3]中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规定,同时排除脑出血、颅内感染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有心房颤动病史、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6~84岁,中位数(68.5±7.3)岁;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例数分别为25、17例;发病部位中,左、右侧例数分别为30、12例;合并症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例数分别为9、10、13例。健康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56~85岁,中位数(68.3±7.4)岁。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运用GE-P6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检查,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5~10MHz,在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位1cm的后壁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最终统计取两侧测量结果的平均值[4]。检查是否存在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于能够测量厚度峰值的长轴切面进行测量,计算斑块评分,统计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同时测量狭窄段内径,统计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1.3 诊断标准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总动脉干处内-中膜厚度超过1.0mm,分叉处超过1.2mm。

颈动脉斑块评分:无斑块为0分,1个斑块且厚度<2mm为1分,1个斑块且厚度是2~4mm或有1个以上的斑块为2分;1个斑块且厚度>4mm或有1个以上斑块且厚度是2~4mm为3分。

颈动脉斑块:局限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突入动脉管腔超过0.5mm,或比邻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大50%以上,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

颈动脉狭窄:以(1-残留血管截面积/血管截面积)×100%进行计算,颈动脉狭窄<15%视为轻度,16%~49%视为中度,50%~79%视为重度,80%~99%视为极重度,100%视为完全闭塞。

1.4 观察指标

对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观察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评分均大(高)于健康者,且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健康者,P<0.05,见表。

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3 讨论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神经内科医师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及主要危险因素,斑块的硬化程度越高,狭窄越严重,则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越高[5]。本研究对比健康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声检查情况,结果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评分以及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均大(高)于健康者,由此认为,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狭窄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会导致该病的发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斑块与该病的发生有关,颈动脉狭窄则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猜你喜欢

中膜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中膜钙化影响因素研究
血管中膜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水提液真空膜蒸馏过程中膜通量衰减及清洗方法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