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媒介融合下传媒工作坊的课程构建

2019-09-12李红祥

文教资料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全媒体媒介融合

摘    要: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新闻实践教育进行革新。传媒工作坊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从打造全媒体课程设置、建立完整生产流程课程连续体和构建完全仿真的融媒环境入手,培养学生的跨媒介生产能力。

关键词: 媒介融合    传媒工作坊    全媒体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媒介融合的媒介生态下,媒介的新闻生产已经变成一种跨媒介的新闻生产,使新闻工作人员担任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势必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本文试图从传媒工作坊课程构建的角度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媒介融合促使新闻工作者身份的转变

在媒介融合的媒介生态下,“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岀媒体融合的新平台”[1]。从媒介新闻生产角度来讲,“媒介融合后的新闻生产将不再是单一媒介单独作战的‘作坊式生产,而是真正现代化意义上的跨媒介融合生产”[2]。这种生产方式将使从事媒介新闻生产的工作人员的能力越来越复杂,新闻工作人员的身份将发生深刻的转变。

1.记者从单一媒介型记者向全能型记者转变。在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在一线工作的新闻记者必须是全能型记者。因为这时他们不像以前进行“作坊式”的新闻生产,必须同时为媒介集团内部多个媒介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能写文字稿,又能拍新闻照片和新闻摄像;同一个新闻事件,既能为纸媒写一篇报道,又能为广播电视媒体,甚至所在集团内部的网络等新媒体写报道。正如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坦帕新闻中心”的记者杰基·巴伦一样,她曾为了报道一个案件,早晨6点给集团网站写专栏文章,介绍案件情况,然后到法院采访当天最新进展,10点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2点半到3点编辑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然后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再给第二天的报纸写篇新闻稿[2]。

2.编辑从信息的生产者向知识的管理者转变。一方面正如澳大利亚的史蒂芬·奎因在《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的基础》一书中认为的那样:“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者。”[3]也就是说,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新闻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必须具备发展战略策划、信息内容生产和新技术应用等各种素质要求,用高屋建瓴的视角统筹媒介集团内部多媒体对媒介产品生产、发布、营销过程中所用资源整合共享和交叉互动。

二、当前传媒工作坊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面对媒介融合对新闻专业复合人才要求变化的新趋势,目前各大新闻传播院系都对学生加强面向媒介融合需要的各项媒介技术、技能进行综合培养,比如“媒体实验室”“传媒工作坊”等實践教学课程进行训练。然而,因为这种面向媒介融合专门开设的传媒工作坊课程还处在探索的起步阶段,无论是课程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过程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为了面向媒介融合进行复合新闻专业技能培养设置的课程还有一定的距离。

1.传媒实践课程设置按照媒介技术区隔化。目前国内大多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的设置,是学习的苏联教育模式,也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新闻传媒领域之前设置的。重要特征就是在新闻传播学科内,各专业方向的划分严格按照各媒介技术特性进行。这种按照媒介技术特性进行专业方向划分的直接后果是专业课程严格按照媒介技术特性进行设置。相应的,对于培养学生新闻传播核心业务能力的新闻实践课程的设置,也逃不出这一思维框架。如面向传统报纸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报纸工作坊,面向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开设广播电视工作坊,面向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开设播音主持工作坊,面向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开设编辑工作坊。即使在媒介融合媒介生态出现后,很多新闻传播院系为了应对媒介融合趋势,只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新兴媒介技术对待,没有看到它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交融的深层次联系。这种思维认识的局限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在以往的新闻实践课之外再加设一门网络媒体工作坊课程,并没有依据各媒介的特性,把网络技术深入嵌入各媒介新闻生产过程中。以这种单一的传媒工作坊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仍然过于强化专业细化,把各种媒介的专业人才进行区隔化培养,很难想象能够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全能型人才。

2.人为割断整个新闻生产流程的内部体系。毋庸置疑,一件新闻作品的完成是通过一系列连续工序组合而成的。包括前期材料采集、中期内容制作、后期内容发布这三大块。前期的材料收集包括新闻线索的获取,新闻报道的策划,新闻材料的收集等,中期的内容制作包括新闻的写作、各种新闻材料的呈现,后期的内容发布包括播发平台的选择,内容的编辑与发布等。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拍摄、剪辑、编辑、设计、制作、评论和播发等一系列流程应该很好地衔接与表现,最终做出一个比较好的新闻作品。然而,以往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一直存在传播科技教育误区。大多数人认为,传媒工作坊课程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新闻产品的后期制作,即新闻内容的编辑与发布。正是在这一错误认知的思想误区指导下,在以往的传媒工作坊课程中,新闻实践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传授后期新闻编辑制作的知识,没有把新闻生产当作一个包含一系列生产流程的线性连续体加以对待,往往忽视前期和中期新闻生产知识的传授。试想,一件新闻作品如果只依赖后期的编辑、制作与包装,没有前期的策划、采访、写作、评论等环节工作,难免成为“无米之炊”,很难打造出一个优秀的、高品质的新闻成品。割裂整个新闻生产流程,很难适应媒介融合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立体传播需要。

3.囿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媒介融合的媒介生态下,进行完全融合的跨媒介新闻生产,媒介集团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媒体必须打破以往各自单独生产的格局,抽调一部分优秀的编辑、记者组成一个新的团队,共同进行新闻策划、采访、写作与内容制作等工作,然后在媒介集团下的各个子媒体发布。然而,跨媒介生产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共同生产,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局限于这些新闻生产业务方面的技能,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统筹调控与人际协调能力。然而在传统传媒工作坊间教学中,教学工作人员大多囿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先介绍相关理论,然后介绍一些机器或者软件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拿着机器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仍处于传道的主导地位,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这样的教学很难锻炼学生的统筹布局与分工协作能力,与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跨媒介新闻生产的实际工作环境相去甚远,很难进行真正的跨媒介新闻生产。

三、传媒工作坊新闻生产课程群的构建

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新的需求必将驱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鉴于目前传媒工作坊课程设计存在的上述问题,未来传媒工作坊课程应从打造融合各分业传媒的全媒体课程、建立完整的新闻生产课程连续体及构建一个完全仿真的融媒课堂环境三个方面共同构建一个面向媒介融合的传媒工作坊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未来应对媒介融合的各项能力。

1.打造融合各分业传媒的全媒体课程。媒介融合生态下的跨媒介新闻生产已经不是单一媒介的新闻编辑、记者单独作战的新闻实践,而是媒介集团公司下面各个子媒的新闻生产者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新闻团队为所有媒体新闻发布共同生产。新闻产品的呈现要素将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诸多符号元素。新闻的传播将采用一种多业态、多时段、多形式的立体传播。未来传媒工作坊课程设置不能囿于以往按照媒介技术特性各自分设报纸工作坊、广播电视工作坊、网络媒体工作坊,而是把各个传统的工作坊融合与打通,设立一个全新的全媒体工作坊。在这个工作坊课程中,包含以往报纸工作坊、广播电视工作坊、网络媒体工作坊的理论素养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无论是来自传统报纸新闻学、广电新闻学还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接受某一专业媒体的工作坊课程训练,而应接受全媒体工作坊课程的理论知识教育與参与全媒体工作坊的课程实践。

2.建立完整的新闻生产流程课程连续体。不管是媒介融合之前各个媒介单一的新闻生产,还是媒介融合了以后媒介之间的跨媒介融合生产,整个新闻生产流程无一例外包括前期材料采集、中期内容制作、后期内容发布这三大块内容,它们是生产整个新闻产品生产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分割。因此,未来传媒工作坊课程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新闻生产体系。这个构建的新闻生产流程连续体旨在打破课程教学中不同媒体业务间的壁垒,将专业理论知识构建和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融会贯通。未来传媒工作坊课程的新闻生产流程连续体由新闻线索的收集,新闻报道的策划、新闻素材的采访、新闻报道的写作、编辑、评论与深度报道等业务课程的实训课程部分组成,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内容生产的关键知识单元;在教学体系上将理论专题和实验实训项目全面整合,以专业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递进层次,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策划采写评论与编辑新闻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3.营造完全仿真的融媒课堂环境。融合后的媒介已经不是单一媒介的独立运作,而是采用拥有许多单一媒介的集团化公司运作方式。传媒工作坊教学管理模式要一改之前报纸工作坊、广电工作坊和网络媒体工作坊模拟单一媒介的运作管理方式,采用一种全新的媒体管理模式,即媒介集团公司运作的模式。利用学校或者院系现有的媒介资源纳入这个模拟的媒介集团公司,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这个模拟的媒介集团公司下面成立董事会、编委会、经委会和监事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最高决策,编委会负责跨媒介内容的生产,经委会负责公司的企业化经营,监事会监督公司的日常运作。每个委员会由相应的学生组成,并且在参与一定时期的相关工作后交换轮岗,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公司化的运作。另外在这个模拟的媒介集团公司下面成立一个“跨媒体新闻生产中心”。在这个“跨媒体新闻生产中心”中由学生组成的编辑、记者团队必须为整个集团公司下面的所有媒体而不是某个单一的媒体进行新闻内容的生产。在这个模拟的媒介集团公司中,上课教师只是媒体工作的指导者与把关者,学生是媒体各项工作的具体决策者和执行者。这样,学生在全真的媒介融合环境下进行跨媒体公司的管理、运营与生产,真正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钢,陈询.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9):51.

[2]李红祥.跨媒介新闻生产的瓶颈及对策.新闻爱好者,2010(4):98.

[3]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与讨论[J].中国记者,2007(01):81.

[4]Stephen Quinn, Convergent Journalism: 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J].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k., New York, 2005:15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6400554);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xw1704)。

猜你喜欢

全媒体媒介融合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