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玻璃墙重影显象解析《第三度嫌疑人》镜头美学

2019-09-12赵万斌李骜

电影评介 2019年8期
关键词:玻璃墙重影嫌疑人

赵万斌 李骜

2018年3月,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家庭伦理悬疑片《第三度嫌疑人》在中国上映。导演以他独特、敏锐的视角,拍摄了这部关于家庭、人性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影片。在看似悬疑的影片中,导演是枝裕和埋下他极具擅长的关于家庭的人生哲理来进行探索。在他的影片中,多是以细腻且平淡的叙述方式,缓缓道来,关于观众最为熟知的家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情、愁的故事。影片《第三度嫌疑人》是以纪实性的风格,讲述一个平凡而不平静的家庭与社会、法制与人情之间的深刻的、对人性的思考。

一、叙事的现实主义美学结构

(一)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统一

2017年9月,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悬疑犯罪电影《第三度嫌疑人》,是日本当今现实社会相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写照。在这部影片中,以爱的形态架构了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念,即注重表现主体对象上的真实性。影片情节主线围绕着案件“真相”来展开调查。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在检察官的眼中,真相就是证据;在辩护律师的眼中,真相便是游走在情理和法理之间的证词。本片通过对结尾处的那堵“玻璃墙”的场景设置,解读当今社会的一个真实现状和人情世故,“法与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谁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即是将艺术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有机的统一,完成本片写意与写实的兼容“谁是第三度杀人”。

从理论上看,玻璃墙隔断,一开始是一个正常的相向而立的人物关系镜头,他们二人是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人物视线方向也是相向而对。随着剧情的进程,杀人犯三隅的镜头慢慢倾斜、移动到法官的那一侧,人物关系的对话场景不变,视线方向不变,因镜头旋转后,形成了二人的视线方面看向同一方向,人物的位置也处于同一位置上。从画面的表意功能来看,就形成了一个跳轴镜头,将人物的正常面对面的交流,由于轴线的改变,使前后两个镜头中人物的关系变为同一侧产生了混乱。但在这里的“跳轴”显像,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一个艺术表意特征,即通过“玻璃墙”隔断,将人物的视线方向的对视变为相向、人物的位置面对面变成重叠,暗示着“真相是什么?”“人性的光芒是什么?”“正义是什么?”等现实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让观众去思索。并从“玻璃墙”这个有意图的、独特的镜头中,渗透出艺术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在结构上的完美统一,来完成导演的表意功能。或许,是枝裕和本身拍摄这部电影的动机,就不是要把案件剧情细致缜密地描述清楚,而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处理方式,表达一个蕴含深意的、欲擒故纵的社会问题,进而展示自己深厚的导演功底与艺术魅力。

(二)现实主义写实的美学结构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故事创作特点,就是以上帝视角去静默地、温婉地、细腻地剥开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世界。在他的影片《第三度嫌疑人》结尾中,导演不仅采用现代后期无缝剪辑的思维理念,通过对“玻璃墙”的处理来折射自己的创作思想,还打破传统单纯的蒙太奇镜头,以情节讲述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壁垒,在原来的既定风格中,更上一层楼。可谓是淋漓尽致地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抒写了现实主义写实的美学结构新篇章。

从技术上来看,镜头中人物视线的翻转和特技的运用,都将故事情节的结局在观众心里完美地进行翻转。真相在每个人心中的那点剩余不多的人性、善良的本质,再次回归给观众。这场戏,是枝裕和用高超的导演思维与现代电子科技设备融合,以无缝连接方式,构成跳轴镜头,完成了现实主义写实的美学结构。

从艺术上来看,两个人物在玻璃墙的隔断中,彼此对视,意味深长地用镜头说话,而非语言。开始,律师重盛从无比自信的眼神和气度,与杀人犯三隅毫无表情、胆怯的神态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随着故事情节的慢慢翻转,剧中两个人物在对话中,进行了“角色”互换,不仅气场在互换,人物的位置、视线方向都在悄然中翻转着。杀人犯三隅从原来的畏惧和胆怯中,演变为无比的自信和坚毅、诚挚的眼神,与律师重盛从正义、自信的眼神演变为怀疑、胆怯的神态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完成了导演的核心理念:谁是真正的凶手?谁是第三度杀人?

这个玻璃墙重影,不仅是人物角色神态的换位,更是核心剧情的换位。正是这个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技术上成功打造的镜头,才有了是枝裕和那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技艺融合的集大成者的镜头思想,让观众进入了人性究竟是什么的哲学思考中,把画面镜头外的显像与画面镜头内的隐喻高度重合,获得对现实社会的揭示与批判的效果,高超地完成了《第三度嫌疑人》的美学价值内涵。

导演把答案留给了广大受众,是什么样的现实社会,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性,让《第三度嫌疑人》中的“三隅”变得如此残暴和血腥?故事有现实的人物内心挣扎展示,有人物经历的苦难生活场景的描述,更有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的记录。最后完成该片的核心问题“谁才是真正的嫌疑人”。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以现实主义美学观念的架构形态,彰显出血腥背后的人文关怀;在痛和苦、悲和难的生活背后,折射和渗透出导演对美好人性回归的渴望。什么是人生价值观念?该片通过对三隅一次次出尔反尔推翻自己的口供,又一次次出现的无厘头线索,将观众一次次推向了悬疑的漩涡中。

可以说,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影像创作方法,“其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注重表现对象上的现实性、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性、注重表现现实本身的规律特点”[1]。而这些特点的美学价值就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把主体对现实的审美感受以及现实本身的真实形式,在影像镜头中再现出来,甚至达到比历史和自然更真实的程度。电影《第三度嫌疑人》随着新的线索出现,描述死者长期性侵害自己的女儿咲江,被三隅知晓后,为了和自己女儿一般大,也是跛子的咲江,三隅油生的父爱情节决定替代她去杀死自己的老板——咲江的父親……影片用艺术的真实,表现现实的真实,达到二元结构在创作中的多样性、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实现精神显像与逻辑显像的双重架构,本身就是彰显美学的基本原理,就如著名美学哲学家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的显像”。因此,玻璃墙重影就是现实主义写实的美学结构新尝试。

二、影像渗透和延伸的美学思维

(一)影像渗透的美学思维

是枝裕和在《第三度嫌疑人》这部片子中,每一个镜头都是十分的唯美,每一幅画面构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究拍摄出来的,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涵盖了导演镜头外意义延伸的深刻内涵。在影片中,他采用了大量景深镜头、广阔的场景打造、色彩鲜明的黑白环境对比、狭窄空间的中全景镜头,以及似是而非的对白、人物呆板而变幻莫测的面孔等,形成本片强有力的影像符号——第三度杀人!这是看不见的精神刺杀,是人类最为恐怖的一种杀人行为,在今天现实社会生活中,屡屡可见,但却被观众视而不见,被观众强行忽略了。可以说,这部影片导演用他独特的电影符号,讲述了他欲言未尽的画面意义外延伸的真实,一直在持续地提示观众“谁是第三次杀人”,完成点题的效果,达到电影符号的表意特性。

玻璃墙重影的运用,也只能在电影语言进行表达的情况下才能表意;也就是说,玻璃墙重影是通过全方位的将故事影像技术、情节写意、内涵表达相互渗透的创作特色,融入美学思维,更好地呈现给观众无限的回味空间,完成画面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展示和解读人性本善的光辉。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用电影最“纯真”的现实物,演员的“形体动作”直接影像符号镜头来表意。重盛走出法院时,意味深长地在他自己脸上擦了一下,和前面三隅、咲江也用了同样一个擦去脸上血迹的镜头动作完全一致。这也暗示着死者的死,无论是加害者、关联者、制裁者,都在这桩命案上,谁也逃脱不了责任。这种使用“纯真”的现实物,不用替代“第二级”表意的导演思维,其实就是影像渗透最直接的美学思维的表达,再次强调了影像渗透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度嫌疑人》是用多种场景、视角、动作镜头等影像符号的关联性渗透,来表现画面意义外延伸的深刻内涵,其实质就是折射出导演对艺术创作的美学思维。

(二)画面意义外的镜头延伸

可以说本片的特写镜头与大全景镜头的对立书写,都代表着导演对影片视野和人生哲理拓展的深刻含义。

纵观是枝裕和以前的作品,电影的核心视角几乎放在家庭与人性上,格局虽小,但细腻而沉重,缓缓讲述人与人之间内心的那根脆弱、坚韧的纽带,都在抒写人心与人性这个主题上。而在《第三度嫌疑人》中,导演用大量的场景转换、景深镜头,拍摄玻璃、镜子和水等自然物品的倒影特点的物理属性,来冲破画框的约束,彰显镜头外意义的延伸。这些蒙太奇镜头的堆积作为电影符号的表意,一次次地告诉观众“谁是真正的凶手”!是道义?法律?还是人性?这把杀人刀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观众的头脑中,这就是真相。真相往往不只一个,本片导演在用电影独特的影像语言——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变迁与真相时,注重影像符号的持续运动性。影片不断变化情节的意境,产生镜头中有理有据、独特的含义,来加强故事浸润于画面意义外的延伸,为结尾的玻璃墙镜头的最终表达意义做好了铺垫。

《第三度嫌疑人》每一帧的摄影构图都十分考究,都是以纵深的景深镜头为基点,折射导演的美学功底。在他并不多的场景和对话中,在他缓缓的叙述中,无时无刻不在注重画面的美感和立体空间的构图原理。本片玻璃墙重影镜头,也是毫不例外地表现出一种冲出画框的约束,彰显画面意义外的延伸表达,从而抒写21世纪电子科技设备下的现实纪实美学新篇章。

三、玻璃墙的美学价值

(一)具象物——玻璃墙的运用

本片的重中之重就是最后一场戏,那堵玻璃墙。在影像的世界里,由于有画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画面想要表达的全部意义。

在《第三度嫌疑人》的最后一场戏里,也正是巧妙地运用了玻璃墙这个具象物,通过玻璃墙的倾斜,暗示人物心理活动和思维的倾斜,才使人物活了起来,使观众内心深处的真相折射出来。也正是由于如此,本片美学价值的内涵,就体现在这堵玻璃墙的画面中,折射和渗透人物的关系、心理历程、性本善,完成其超越现实的美学寓意。玻璃墙作为具象物,通过自己物理属性的展示,完美地演绎了自己在影像艺术中的重要支撑点,形成美学符号的一个重要元素之一,诠释电影符号的表意显像。

可以说,导演在《第三度嫌疑人》影片中,想要表达和未表达的所有内涵,都融在这堵玻璃墙的镜头里了,让观众在镜头的寓意中,去体味和解构多种多样的戏剧人生。

(二)玻璃墙的美学意指

玻璃墙重影的艺术特色,是电影《第三度嫌疑人》最为成功的一个镜头,也是是枝裕和所有的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个镜头,可谓是他艺术风格中集大成者的一个镜头。

观众再来还原影片结尾这场戏:三隅最后被判有罪,律师重盛也是最后一次去监狱探监,他们中间隔着一堵玻璃墙,这堵玻璃墙从头到尾一共出现了5次,都是作为具象物的存在,为最后一场戏做铺垫。重点就在于这最后的玻璃墙,全部的内涵和导演想说又无法说、欲说而不能说的所有的对白,都注入到透明又不甚清晰的墙里了。这场戏一开始,导演用特写以对打镜头的场面调度来增强这场戏的紧张和刺激感。一开始三隅处于被动状态,律师重盛以一个正义者高居影像之上,在画面构图上,观众看到的是左右两个侧面对立的人物在对话,当三隅再次说道“你是否相信我”时,观众也和剧情一样,再一次相信三隅不是凶手。此时在这堵玻璃墙两端相向而立的三隅与重盛,从面对面相立,慢慢的镜头开始翻转,直至律师的镜头在画面里翻转到三隅同一侧,两人以玻璃墙为隔断和载体,人物的位置变化到同一则,视线的方向保持一致,画面出现重叠。此时,剧情也开始翻转,让观众出现了迷茫和同情直至影片结束。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感觉到整部影片都仿佛游离于案件本身之外,而实则却是是枝裕和借用悬疑推理片的外壳,表达他最擅长的对于家庭、人性、社会制度的挖掘与剖析。

杀人犯三隅,在是枝裕和玻璃墙的光影镜面重影寓意下,以充满感性色彩的对白中,让观众渐渐开始模糊了“凶手”和“被害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模糊了法律和真相之间的关系,进而转向“第三度杀人者究竟杀死的是精神还是灵魂”的哲理思考中。他全部的答案和真相,都融在了这堵玻璃墙的重影镜头中。这就是《第三度嫌疑人》中的玻璃墙重影镜头的美学价值内涵。

正是因为这堵玻璃墙两边面对面的二人,画面中律师重盛在镜头前缓缓自转,从面对面的对望到同一侧的位置更替、从视线的相望到人物视线的相同方向,并运用后期特技制作方式,才完成了这场精美的场景转化,实现影像构图同一空间、同一画面,相互对立的位置和视线,到人物位置在同一侧、视线方向一致的开放式影像构图的“跳轴”,诠释了故事叙事的时空关系的二元统一。这场戏利用无缝剪辑技巧,把长镜头的叙事理念,蒙太奇的时空打造特性,完整的融合表达了整个故事场景。其构图可以说是精美绝伦,突破以往的以蒙太奇的分镜头打造的画面结构与空间构图表意的单一性特征;也突破了以往的封闭式设置场景的单纯意义解说,以及人物对话时视线方向表述的一致性的单调真实性场景,转化为以表意为主体的剧情需求的视线方向。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画面构图设置,都朝着更加开放的画面时空与人物对话视线表述的空间真实性的转化迈进了一大步。完成了从原有的影像时空中,人物视线方向与故事情节表意的二元相统一,到人物视线方向与故事情节表意的二元分离。在开放式的多元化结构中,实现了叙事与视线方向是围绕着为主题服务的主要目的的创作,开创了影像艺术历史性的一步,这就是本片最为集大成者的艺术美学价值所在。

从《第三度嫌疑人》跨界思维的美学价值来看,玻璃墙重影镜头是这部电影影像符号的最大表意成果的结晶。是枝裕和在片子的结尾处,巧妙地运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在对人性、社會现实问题的诠释中,融入美学价值和哲学思维,这不得不说是跨越国际大师行业中的集大成者的一场戏。

因此,电影《第三度嫌疑人》中将会成为范本的最后一场戏——玻璃墙重影镜头,会给后来者更大的空间去聚焦叙事和开创影像画面表意结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向峰.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8.

猜你喜欢

玻璃墙重影嫌疑人
迎春花
定位嫌疑人
小猩猩隔玻璃墙模仿学步女孩
小猩猩隔玻璃墙模仿学步女孩
20年了,我还是嫌疑人吗?
夫妻口角变成弑亲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