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物种子的营养成分与其萌发特性关系的探讨

2019-09-11王子胜

种子 2019年8期
关键词:粗脂肪发芽率可溶性

单 莹 王子胜

(1.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辽宁 辽阳 111000; 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沈阳 110161)

1876年,Nobbe提出种子生长力即种子活力的概念,从而创立了种子学[1]。科学家围绕种子的发生和发育、结构和成分[2-3]、生理生化特性[4-5]、对环境的应激反应[6-9]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种子的信号调控系统[10-12]和分子生物学研究[13-15]也在逐步深入,尝试着从更深层次揭开种子的秘密。

种子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也是贮藏物质逐渐累积增加的过程[13],种子内的贮藏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糖类、其他含氮物质[16]。研究表明,糖类是种子的主要贮藏物质,是种子生命活动的主要呼吸基质[17];脂类可以限制种子的透水性[18],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蛋白质帮助构成细胞结构,并为种子的正常代谢和发育提供氮素来源[19]。种子内的贮藏物质在不同种类、不同成熟度、不同贮藏年限的种子之间,甚至在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同一品种不同产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陈新军等研究认为,不同植物种子所含成分的差异,对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20]。陈素传等通过对栓皮栎的研究认为,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的长度、宽度和种子千粒质量以及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21]。张莹等[22]对山白树种子、乌璟等[23]对白木香种子、邬忠康等[24]对不同品种荷兰豆种子、吕晓梅等[25]对不同产地的长柱红山茶种子、相微微等[26]对不同地区大明绿豆种子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种子萌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吸水膨胀,代谢恢复,胚根突破外围包被组织,即完成萌发[10]。种子萌发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其中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酶活性的变化、激素水平的变化等等。有关种子萌发期间酶活性和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7-28]。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与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相关性研究记载不多,相关研究较多以牧草、园艺作物或者树木的种子为模板,针对大田作物种子开展的研究有限。因此,本试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8种大田农作物种子,检测其贮藏物质含量和萌发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等指标,研究分析了大田作物种子萌发的规律,以期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生产、保存和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取了棉花、红小豆、水稻、玉米、黄豆、黑豆、花生7种作物种子为材料。

1.2 方 法

1.2.1种子基本指标的测定

每份样品取适量,检测百粒重,并利用培养箱进行发芽试验。

1) 种子百粒重。

选择大小均匀、无破损的种子(棉花种子为脱绒后光籽),测量百粒重,每样品重复3次,取平均值。

2) 种子发芽试验。

每样品取100粒种子,使用发芽盒,温度28 ℃、湿度40%,利用培养箱进行发芽试验。发芽前利用95% 乙醇溶液对种子、发芽盒和培养箱进行表面消毒,在第4天测定发芽率。

1.2.2种子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利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种子的粗脂肪含量,用蒽酮显色法测定种子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操作方法参考张治安、陈展宇编写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29]。

1.2.3种子萌发期间酶活性的测定

每样品种子称取1 g,经全面消毒后,使用发芽盒在温度28 ℃、湿度40%的条件下,利用培养箱进行发芽。分别在发芽1、4、7 d,取发芽种子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所有指标的测定均重复3次,最终结果取平均值。

采用TBA比色法测定种子MDA含量,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种子POD活性,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种子CAT和SOD活性。操作方法参考李玲等编写的《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技术》[30]。

1.2.4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和作图,利用DPS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由不同种类种子营养成分含量差异(表1)可见,各样本间养分含量差别明显。其中粗脂肪含量较低(0.51%~4.62%)的小豆、玉米和水稻种子中,淀粉含量明显较高(38%~59%),即淀粉类种子;而其它样本的粗脂肪含量高(16%~45%),淀粉含量明显较低(3.1%~5.0%),即脂肪类种子(油料作物种子)。除棉花和花生的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外,其它作物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基本接近,与其它2种成分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相关的趋势。

表1 不同种类种子营养成分含量

样本 粗脂肪/%可溶性糖/%淀粉/%棉花18.94±0.16bB 5.24±0.13fE3.17±0.09cC红小豆0.51±0.03gF14.29±0.54aA38.13±4.29bB水稻1.84±0.01fE11.27±0.72dC59.13±4.87aA玉米 4.62±0.18eD13.72±0.25abAB58.80±1.93aA黄豆16.82±0.08dC13.14±0.77bcAB5.04±0.58cC黑豆17.62±0.14cC14.16±0.65aA4.32±0.16cC花生45.24±0.21aA7.46±0.33eD3.66±0.13cc

注:表中大写字母表示在1%水平上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2 种子百粒重和发芽率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

2.2.1种子百粒重和发芽情况

由种子百粒重和发芽试验的结果(表2)可见,样本间的百粒重和4 d发芽率差别明显。通过计算,种子的百粒重和4 d发芽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22 6,为中度正相关;淀粉类种子和脂肪类种子的发芽率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表2 样本百粒重和4 d发芽率

样本百粒重/g4d发芽率/% 棉花9.89±0.06fE8.62±1.24dC小豆21.77±0.50dD70.67±3.21abA水稻2.40±0.06gF42.33±14.57cB玉米27.90±0.69bcBC70.00±8.00abA黄豆27.03±1.42cC57.67±4.51bcAB黑豆29.47±0.91bB55.67±8.74bcAB花生47.17±1.81aA76.67±2.08aA

2.2.2养分含量与种子百粒重和发芽率的相关分析

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百粒重和4 d发芽率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3)表明,样本的百粒重主要受到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与粗脂肪含量呈中度正相关;3种成分含量都会影响到4 d发芽率,其与粗脂肪含量呈较弱的低度相关。由此可见,粗脂肪含量对种子百粒重和发芽率的影响较大。

表3 养分含量与百粒重和发芽率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2.3 种子发芽期间MDA浓度变化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

2.3.1MDA浓度变化情况

MDA浓度变化(图1)表明,发芽期间,棉花种子的MDA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作物,其次是花生、黑豆、黄豆,浓度最低的是水稻种子。总体来说,,脂肪类种子的MDA浓度要高于淀粉类种子,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淀粉类种子MDA浓度呈升高趋势,而脂肪类种子MDA浓度则呈先升再降趋势。

图1 种子发芽期间MDA浓度变化情况

2.3.2养分含量与MDA浓度的相关分析

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发芽第1天、第4天和第7天的MDA浓度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4)表明,种子发芽期间,MDA浓度主要受到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并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其次是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对MDA浓度的影响较小。

表4 养分含量与MDA浓度变化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发芽时间/d粗脂肪/%X1可溶性糖/%X2淀粉/%X31 0.1192-0.7028-0.3911Y=7.45-0.52×X240.1803-0.7765-0.3792Y=22.76-1.65×X27 0.1408-0.7701-0.3160Y=19.47-1.397×X2

2.4 种子发芽期间POD活性变化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

2.4.1POD活性变化

POD活性的变化(图2)表明,种子发芽期间,淀粉类种子的POD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玉米和水稻种子发芽1 d时的POD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作物,其下降也较为明显。脂肪类种子POD活性变化趋势相对较复杂,但黑豆和花生POD活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从现有数据看,不同样本间、不同的发芽时间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

2.4.2养分含量与POD含量的相关分析

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发芽第1天、第4天和第7天 POD活性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5)表明,发芽1 d时, POD活性主要受到淀粉含量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低度正相关。发芽4 d和7 d时表现出相同趋势:主要受到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并与其呈显著到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且其相关性逐步减弱。

图2 种子发芽期间POD活性变化情况

表5 养分含量与POD活性变化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发芽时间/d粗脂肪/%X1可溶性糖/%X2淀粉/%X31 -0.54410.39410.7562Y=0.0497+0.007×X34 0.7845-0.5723-0.3181Y=0.0180+0.00538×X170.8314-0.3811-0.4192Y=-0.025+0.0072×X1

2.5 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变化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

2.5.1CAT活性变化情况

CAT活性变化(图3)表明,棉花种子发芽1 d和4 d 时CAT活性较高,而花生种子在发芽7 d时CAT活性较高。棉花和花生种子的CAT活性在整个试验期间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而水稻和小豆种子的CAT活性则相对较低。总体来说,除棉花外,其它样本发芽期间CAT活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图3 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变化情况

2.5.2养分含量与CAT活性的相关分析

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发芽第1、4、7天的CAT活性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6)表明,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淀粉含量呈显著到减弱的负相关关系。逐步分析的结果也表明,种子发芽期间,CAT活性主要受到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表6 养分含量与CAT浓度变化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发芽时间/d粗脂肪/%X1可溶性糖/%X2淀粉/%X310.4098-0.8559-0.5332Y=770.9243-49.0648×X24 0.3933-0. 4801-0.0263Y=493.5094-7.7616×X1-3.4011×X270.5695-0.7847-0.4058Y=305.5121+8.7686×X2

2.6 种子发芽期间SOD活性变化及其与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

2.6.1SOD活性变化情况

SOD的活性变化(图4)表明,棉花种子的SOD活性在发芽1 d时较高,而花生种子SOD活性在发芽4 d和7 d时较高。比较之下,棉花和花生的SOD活性相对较高,而小豆和水稻SOD活性较低。总体来看,种子发芽期间SOD活性随发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并且脂肪类种子SOD活性高于淀粉类种子。

图4 种子发芽期间SOD活性变化情况

2.6.2养分含量与SOD活性的相关分析

以种子的营养成分含量为自变量,以种子发芽第1、4、7天的SOD活性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7)表明,发芽期间SOD活性与3种成分的含量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与粗脂肪含量为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种子发芽期间,SOD活性主要受到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随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表7 养分含量与SOD活性变化的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发芽时间/d粗脂肪/%X1可溶性糖/%X2淀粉/%X310.5174-0.8356-0.5317Y=691.0671-41.0613×X240.9095-0.7531-0.5135Y=104.8730+4.7174×X1-9.8172×X270.6259-0.8343-0.2612Y=20.6640-1.1515×X2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种子养分含量表现不同的特性

试验中各样本的养分含量差异明显。3种营养成分中,粗脂肪含量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它2种成分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关系。脂肪含量较高的种子被称为脂肪类种子或油料作物种子(脂肪含量≥15%),是天然油脂的主要来源,本试验中包括花生、棉花和黄豆;而淀粉含量较高的种子被称为淀粉类种子(淀粉含量≥35%),一般作为人畜的淀粉类食物来源,本试验中包括水稻、玉米和小豆。值得注意的是,黑豆作为杂豆类的一种,一直都被认为是淀粉类种子,试验检测的脂肪含量高达17.62%,基本与黄豆持平,而淀粉含量仅有4.32%,因此应将其作为油料作物,成为植物油脂的一个新来源。同时,黑豆作为一种比较受欢迎的保健食品,建议对其油脂的组成成分进行进一步分析,充分开发其药食同源的新用途。

3.2 种子百粒重和4 d发芽率受到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试验中样本间的百粒重和第4天发芽率区别明显,并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种子越大,发芽率越高;2个指标在淀粉类种子和脂肪类种子之间没有表现出区别。2个指标更多受到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对其影响有限。然而,水稻种子由于种皮较坚厚,发芽较慢,第4天发芽率仅为42%,棉花种子的4 d发芽率仅为8%,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3.3 种子萌发期间MDA主要来自于脂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本试验中,脂肪类种子MDA浓度要高于淀粉类种子。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淀粉类种子MDA浓度呈升高的趋势,而脂肪类种子MDA浓度则呈先升再降趋势。总体来看,MDA浓度随粗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可溶性糖是种子发芽到转入光合作用之前的主要呼吸底物[6],可溶性糖含量高,则种子的生命活动相对旺盛,有害物质积累随之降低。本试验中,MDA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这一点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赵娟等研究认为,种子中脂类物质限制种子的透水性,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脂类容易变质,从而引起种子的劣变[18]。本试验中脂肪类种子MDA浓度要高于淀粉类种子,结合笔者的相关试验(数据整理中),可以推测,脂类是种子发芽过程中MDA的重要来源之一。

3.4 种子发芽期间酶活性的变化特点

发芽过程中,淀粉类种子的POD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脂肪类种子POD活性变化较为复杂,该指标与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关系。CAT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SOD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二者主要随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脂肪类种子的SOD活性高于淀粉类种子,CAT活性在两类种子中没有表现出明显趋势。

本试验中,粗脂肪含量与POD活性、CAT活性和SOD活性均表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推测,发芽过程中的氧自由基主要来自于脂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氧自由基的增加反而提高了酶的活性。样本中, POD活性较高的花生和黑豆,其发芽和生长情况良好;同为脂肪类种子的棉花其POD活性明显低于花生,发芽率也低于花生;可以认为,POD对种子起到了直接的保护作用。同时,棉花和花生的CAT和SOD活性一直较高,但花生的发芽率较高,而棉花的发芽率却偏低,说明CAT和SOD对种子的保护作用并没有直接体现在种子活力上。关于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3.5 种子发芽期间生理指标的测定应在吸水完成后进行

本试验中,MDA、POD 、CAT、SOD 4个指标在发芽第1天时,起伏较大,在发芽第4天和第7天时,各指标都表现出一定的趋势。由此认为,种子在发芽第1天时,还处在吸胀阶段,基本的生理和代谢功能还没有恢复。发芽第4天和第7天时,种子的活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代谢过程基本恢复,此时的检测结果反映的才是种子本身的活力水平,也更值得信赖。

本试验中种子发芽率与酶活性水平的关系,由于部分样本出现腐烂现象,发芽率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没有进行比较。关于这方面的工作,计划在新一轮的试验中,通过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和酶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来进一步确定。

3.6 种皮对种子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本试验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对发芽盒、发芽箱及种子进行了表面消毒,但种子发芽率一直偏低,第4天开始出现腐烂现象,第7天时腐烂现象已经很严重,同时黄豆样品也出现较严重的腐烂现象。样品中顺利发芽且发育良好,基本没有腐烂的是水稻和花生。

Loic研究认为,种皮是种子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第一层保护机制,种皮中的黄酮类物质不仅能为种子提供一个抵御病害的天然屏障,还能清除氧自由基[31]。结合本试验的实际,认为棉花种子在脱绒过程中,种皮受到损伤,对种子的保护能力下降。徐敏等[9]曾经利用棉花脱绒和未脱绒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也发现脱绒棉籽并未如预期在发芽方面占有优势,推测应该是同样的原因。水稻的种皮较厚,保护性较强,因而水稻发芽虽然稍慢,但发芽率较高,发芽后长势良好且没有腐烂现象。黄豆的种皮相对较薄,保护能力有限,因此黄豆也出现了较严重的腐烂现象。但是花生同样作为脂肪类种子且种皮较薄,却能够顺利发芽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可见,种皮的薄与厚并不代表其保护能力,种皮对种子的保护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种子只有正常萌发和生长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综合本试验研究结论,淀粉类种子在萌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生产中可以适当降低播种量,脂肪类种子对于萌发期间的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种皮较厚的种子出苗率较高但发芽速度慢,生产中最好采取一定的催芽引发措施,以促进其出苗。

猜你喜欢

粗脂肪发芽率可溶性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ST2与心脏重构的相关性
崇明区不同收获时期水稻种子发芽率比较试验初报
臭氧处理对3种蔬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关于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标准的探讨
四种牧草在滨海盐渍土生境下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的研究
0.8%的硼素用量对甜瓜最有利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
常用杀菌剂对芝麻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类芽孢杆菌属β-葡萄糖苷酶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重组表达的优化
影响小麦发芽率问题的调查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