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019-09-10邓钊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主题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邓钊

摘  要:阅读教学可以算得上是语文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教材的各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单元间的完整性撕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的质量也一直提升。本文将基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主题阅读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做出剖析,以期为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主题阅读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现在变得更注重阅读。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明确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量的要求。为了扭转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主题阅读教学应运而生。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不断就此进行实验和总结。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就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点教学思路。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分离

比如在讲解《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威尼斯的水城山水与人情,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一些老师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是强调威尼斯船的特点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文字的表达,结合文章写一个场景或自己的家乡,背诵优秀段落。教师注重语文工具性教学,忽视学生对水城的感受和分享。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外国风景和了解外国文化”。编辑希望让他们通读不同的文本,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不同的文化,学习文本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和语用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单元文本的主题,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二)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较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把握课文主题。文本解读要求读者尊重文本,从文本中领会作者的意图。只有教师真正解读和把握课文,才能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任务,学生才能理解课文,吸收知识,内化个人经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参考书和网上教学资源,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往往造成对教材的错误解讀;有的教师则忽视了课文的规定内容、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导致教学目标模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农村家庭》一文,我们应该从文本中深刻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领悟自然与人之间 “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教师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不能把农村的污染、弊端、自然美强加给学生,因为在整篇课文中没有城市与文明的对比,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农村美好生活的一面。

二、小学高年级主题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题阅读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间接体验是人的主体,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应该让学生主动分析文章的意义。不应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要尊重儿童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阅读教学当中来。例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文本中有三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还应该做好相关阅读笔记的记录,记得划出好词好句。自学结束后,可以划分四人小组交流思想,然后设置小组轮流发言,最后老师及时总结。每一个小故事都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震撼,学生不需要掌握每个故事的知识点,只需要仔细理解自己喜欢的故事之一,能够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做能够锻炼学生思考、表达和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在交流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课内外结合解读文本,丰富主题阅读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十分有质量的,既适合学生进行阅读,又能作为学生学习汉语的教材。但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多的需要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课外读物呢?教师以文本为基础,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比如,在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分享精神。教师也可建议学生在教学结束前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的《回到哥廷根》。通过在课堂上的阅读,读者可以进一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德国的感情。

(三)重视学生的主题阅读体验,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标点符号在课文中的应用。例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省略符号出现在许多地方。解读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省略号,理解每一个省略号的含义,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通过学习《穷人》一文,学生对省略号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省略号运用多或者带有其他标点符号的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在增大阅读量的基础上还能够锻炼学生文本阅读的能力。文本的创作背景也同样值得关注,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小学生可能对于那段屈辱的历史没有足够的理解,对于文章自然没有共鸣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背景后再来进行文章的学习。在学完本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此时学生对于文章创作背景有了足够的了解,教师要教导学生朗读时具有情绪化。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可感,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语:小学高年级语文的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仍然影响着当今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试教育导致的成绩为先影响着教师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元解读和多层次阅读能力,要能够正确把握文本主题,构建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尝试从文本主题或单元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 鲁东大学,2017,67(45):45-46.

[2]佚名. 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主题整合的阅读教学实践[J]. 华夏教师,2018,110(26):34-35.

[3]靳玉萍. 分析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J]. 人生十六七,2018,78(5):14-14.

猜你喜欢

主题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