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争、行为和脑

2019-09-10李岩松

教育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脑区组间动机

李岩松

竞争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情境。在校园环境中,竞争既对塑造学生良好行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造成学生问题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正确理解竞争的概念和对学生行为影响的特点,以及脑科学对这一影响的神经机制的揭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有效地发挥竞争对行为的正面影响,更大限度地限制其对行为影响的负面效果,进而有效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

竞争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在西方,竞争的英文单词competition起源自拉丁语的competition(意指对抗)。在心理学领域,从竞争过程的角度来定义,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间由于争夺有限或有价值的资源而进行的相互博弈的过程;从竞争结果的角度来定义,竞争是对有价值的资源根据个体或者群体博弈的表现进行不均等分配的情境。两种定义在揭示竞争本质的内涵上一致,都认为竞争的本质在于利益冲突,人们在竞争中通常会采取诸如冒险行为来超越竞争对手,进而维护自身的利益与优势。有学者提出,竞争可以看作是一种消极的社会互依情境,即一个人的成功必然会导致另一个人的失败。为了成功,个体通常会阻挠或破坏竞争对手的努力以实现自身的目的。

在研究竞争的心理学领域,竞争的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由此产生的竞争类别也不同。一个标准是根据竞争对手的性质来分类。按照此标准,竞争可以分为自我竞争、个体间竞争和组间竞争。自我竞争是指个体与自己进行竞争,通常是为了使自己有更好的表现,或者为了实现自己定下的某个需要自己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和自己较劲。自我竞争有时候也被称为间接竞争。相比之下,个体间竞争和组间竞争的竞争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因为是和他人产生竞争,这两种竞争形式也被称作直接竞争。如果竞争的对象是其他某个个体,那就是个体间竞争。如果你是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而该群体的竞争对象是另外一个群体,这就是组间竞争。个体间竞争和组间竞争虽然竞争对象都是他人,但是两种竞争形式最大的差别在于组间竞争还涉及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按照竞争对象将竞争分成这三类,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和教育情境中广泛存在。

竞争的分类还可以根据个体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分为个体的竞争性、感知的竞争和结构竞争。个体的竞争性是指个体倾向于参与竞争的倾向性,可以看作是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中经常看到,有的人倾向于争强好胜,有的人则与世无争。感知的竞争是指个体对所处的组织或者面对的环境的竞争程度的主观评估。结构竞争是指两人或多人通过实际的竞争活动来获得排他性成就或目标的真实情境。

竞争对行为的影响

竞争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所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就竞争对个体动机和行为表现的影响而言,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以往的研究结果甚至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概括和描述为下图:

在探讨竞争对动机和行为表现的影响时,我们需要区分参与竞争过程本身和竞争产生的结果对动机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就竞争过程本身而言,以往的研究发现,和竞争对象直接接触的直接竞争整体来说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水平,进而损害个体的行为表现(图A)。相比之下,不是和竞争对象直接接触的非直接竞争反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水平,进而有助于改善个体的行为表现(图A)。这里“动机”的概念是指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可以驱使个体按照目标方向前进。动机是多维的,并不是单维结构。根据动机的来源,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个体的行为主要由任务本身的某些特性所誘发并维持,比如好奇心等;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参加一项活动或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任务本身之外的某些结果,比如奖赏等。简单来讲,不需要任务本身之外的外力作用推动的动机称为内在动机,而需要外力推动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以上研究探索竞争过程影响个体动机水平的研究工作基本都围绕在对内在动机水平的影响上。对于竞争过程影响外在动机的研究相对很少。

另一方面,竞争影响动机和行为还可以表现在竞争结果的影响作用上。以往的系列研究发现,竞争的输赢对个体的动机水平影响很大,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比如学业成绩。赢得竞争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水平,进而极大提高个体的行为表现。相比之下,输掉竞争却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水平,降低个体的行为表现(图B)。

竞争的脑神经机制

理解竞争背后的神经机制对于理解竞争对行为影响的重要作用十分关键。毕竟脑是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载体。我们理解脑的结构和运行规律越深入,对反映脑功能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就越深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利用参与心理活动的脑的工作规律来调整和预测个体的行为。这对未来提出科学的行为矫正方案和促进个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仅有的一些研究工作可以大体上描绘出参与竞争过程的重要脑区。参与竞争过程的重要脑区包括杏仁核、海马、前扣带回和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其中杏仁核评估竞争所带来的情感反应,对竞争输赢引起的情绪反应起到关键作用。海马更多参与编码和存储竞争产生输赢的情况,以便在未来面对同样的竞争对手和参与类似竞争活动时,判断如何反应。前扣带回主要是编码竞争所需要付出努力的信息,个体根据竞争任务的情况等信息,做出多大程度投入到竞争中的神经机制依赖前扣带回这个脑区。最后,外侧前额叶皮质可以说是参与竞争的最重要脑区,它主要负责从竞争结果中进行学习,进而对自己和竞争对手的能力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在竞争过程中如果破坏或者干扰该脑区的活动,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根据竞争结果进行学习。以上各个脑区的分工和合作,构成了个体参与竞争活动时大脑内部的工作信息模式,这样的加工方式决定了竞争对其他心理现象的影响。

竞争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既然竞争无处不在,那么在实际教育环境中,如何利用好竞争对行为的影响,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呢?

竞争的适宜性。竞争更多强调的是零和竞争的概念,即非赢即输的情况。但是竞争有时未必是以压制对方为唯一手段,竞争也可以关注自我成长,关注竞争带给我们对自己更高要求的思考。这类竞争我们可以称之为适度竞争或者恰当竞争。恰当的竞争可以增加个体的动机,提高其行为表现,而且无论竞争的结果是好是坏,个体不会像参与零和竞争那样变得很沮丧。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创设合适或者恰当的竞争活动,而不是让个体在竞争中只是以击败对方的手段面对竞争值得思考。

竞争结果。相关研究发现,竞争的结果对于个体的行为有着极强的塑造作用,甚至可以改变个体行为的方向。而竞争的输赢会逐渐决定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个体的支配位置,这种支配位置的形成对处于学龄早期和青春期孩子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有研究发现,担忧优势支配地位的丧失也是造成学生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竞争结果的处理方式需要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脑区组间动机
利用弹力带抗阻练习发展中学生力量素质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再不动脑, 真的会傻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止咳药水滥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