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及防范研究

2019-09-10谢玉军

锦绣·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因素分析

谢玉军

摘 要:本文从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出发,将其经常遭遇的求职风险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因素分析和归纳分析,从而提出预防风险的办法,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指导服务。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因素分析;风险预防

本文列举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中介组织不规范、社会关系不对称等常见风险。而这些风险的来源主要归结于学历的贬值、信息获取阻碍、其自身的焦虑及抑郁及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失范等因素。本文拟根据这些风险形成的不同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防范措施。

1 高职毕业生经常遭遇的就业风险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高职的不断扩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高职毕业生求职的压力和竞争都越来越大。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的高职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形成了弱势群体,这种弱势地位使得不法分子从中钻了空子,从而不断暴露出许多求职风险问题。而高职毕业生正是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情感教育的缺失,以及风险和防范意识的缺乏,使得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遭受损失。

1.1 信息不对称风险

高职毕业生、招聘单位和求职网站及求职中介之间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和很多相关的就业关系,由于这种就业关系也给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而就业关系中存在的三方的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同以及信息交流渠道的障碍是这种风险的重要来源。招聘单位与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招聘的过程中,各自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对方信息不同。任何一方对相关信息在彼此之间不能顺利流通,而且在其之间或者其于外界之间的流通中存在着大量的隐藏和串改,而这都会给对方获得较高的收益带来障碍。当两方都注意到了这种情景存在的概率性时,双方都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不完整的信息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高职毕业生就会尽量掩饰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通过虚构和隱藏使得用人单位获得对他们最有利的信息。招聘单位明知自己不能完全得到高职毕业生完整的个体情况信息的情况下,就会根据误导的信息作出偏离自己本意的选择。本来招聘本科生可以完成的职位现在却需要雇佣更高学历,很多优质人才因为学历屏障就会被关在单位的门外,尤其这种情况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讲,在学历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更加突出。

1.2 中介组织不规范

目前高职毕业生求职信息主要是来自于学院提供的信息人以及各自专业学长的推荐,当然也有部分求职信息是来自于求职中介网络。实际上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的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其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也相对不多、就业层也就相对不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研究”课题组以34 名 2016 届高职毕业生为目标,对于其所接触的求职信息与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展开了调研。根据毕业生反馈,其中有45%的毕业生,对学校或者亲友给他们提供的求职信息存在很多疑问并发现了很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信誉度和安全度都值得全面信赖的求职信息平台。虽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职毕业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取了大量求职信息。但这些虚拟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造成了这些平台的负面消息不断,并不能得到高职毕业生的广泛应用和认可。

1.1.3社会关系不对称

高职毕业生的求职是否顺利还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家庭背景情况,社交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灵活反应的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考和准备能力,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对求职信息的思考和定位会比较到位,能够准确的预信息和掌握信息的发展动向,其所面临的求职风险也相对会较小。反正而言,对于哪些思维能力较弱、知识构成较为单一认知能力较为有限的学生,其在求职中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高职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也是影响其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重要因素。在求职信息的综合性、不可预见性及毕业生既定的认知水平下,很多冒险行为及寻租行为就会发生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质量和活性。

2 就业风险的原因探究

那么这些求职风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认为应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学历的贬值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屡创新高,这也可以部分的解释了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压力要高于提升学位的的机会成本。所以毕业生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含金量,从而才能够在就业市场中不至于产生过多的劣势。即使如此,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并不能求得自己满意的工作,或者其就业满意度仍然连续保持较低水平。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面临的社会竞争也越发的激烈,高职的教育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理想的职业职位,相反高职教育的成本却在逐年增高。

2.2 信息渠道的阻碍

寻访理论认为找工作是职业寻访的过程,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寻找职业是有成本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获得一份报酬高的职业。相反,如果信息量不足,将导致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或失业风险,结果可能遭受报酬损失。信息量不充分的原因之一是寻访职业期限短。毕业生的择业时间一般集中在临毕业的半年内,如果在既定的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毕业生七月份毕业就要面临待业或者失业的风险。有限的时间内,即使找到工作,也难以令人满意。现在政策规定大学生毕业后,户口可以在本校停留两年,为大学生就业期限延长了时间。但下一年就业率形势是否好,又是一个事关风险概率的计算。另外,用人单位披露信息不足,高校信息服务跟不上,导致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尤其那些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往往对用人单位所知甚微,便签订了就业合同,工作一段时间后,用人单位答应的条件不兑现,或他们发现工作状况不是招聘单位描述的状况,又面临着毁约的风险。

2.3本身的焦虑及抑郁

高职毕业生的焦虑程度越深,对于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和行业发展现状的风险识别程度也就越深;焦虑程度较深的高职毕业生反馈出对于不确定性求职风险特征的重视程度较低、及时性较差和较多程度的多想发展性的的识别要素,表现了焦虑程度较深的高职毕业生对未来就业不可预测性的问题在识别的时候很难做出适当准确判断。

3 高职毕业生就业风险的规避措施

所以,做好高职毕业生求职风险防范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在求职过程中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各方主体所共同担负的责任,政府与社会各界都应该主动的承担自己的责任,避免风险的发生。

3.1健全就业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安全健康的经济环境和毕业生求职法律规范体系,全社会范围倡导法制观念的建立,引导个人能坦诚公正的对待机会,才能为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创造坚实的环境基础,减少毕业生在求职中所面临的各项风险。目前在互联网条件下,很多毕业生在网络上寻找工作,因此网信办或者网络安全办公室发出消费提醒或者通知有关网络的服务商做好不良信息过滤,从源头上做好预防;政府及其行政职能部门提供各种各样的正规的就业平臺,保证线下的就业平台干净;学校提供就业的培训和指导,做好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比较猖獗的就业陷阱和圈套的预防和指导,比如曾经比较猖獗的以培训为名,行贷款之实,学校就应该针对这些典型的陷阱就行有针对性的甄别、预防和救济。做到事先预防,事中跟进,事后救济;公安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每当学生毕业季,需要专项打击,打击这些涉嫌诈骗、传销等跟毕业生就业密切联系的活动,营造干净的毕业生求职环境。各方联动,形成有效的就业防范体系。

3.2 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规范

为了谋求不正当的或者非法利益,某些中介组织和一些公司相互勾结骗取毕业生的钱财或者引诱毕业生贷款,陷入无穷无尽的套路贷和循环贷;还有一些中介组织,利用学生社会知识缺乏骗取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办理各种证件,办理信用卡等各种套路令人防不胜防;因此必须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要想规范其行为,首先要规范主体,对于那些没有资质或者超范围经营的要严管重罚;其次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中介根据他的投诉或者业绩等各个指标,实行星级排位,帮助毕业生识别和辨认;对于个别中介和公司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及时准确处理,必要时从经济上予以重罚,使他们不敢、不能、不愿从事违法行为。

3.3 提供必要的救济渠道

毕业生如果在就业过程中,不可能会杜绝所有的求职陷阱,因此当毕业生遇到困难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必要的救济。因为有些陷阱,介于合法和非法的边缘模糊地带,这就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必要的救济和指导:对于毕业生的遭遇能够,学校能够提供精神、智力和物力支持;某些合同的签订是否合法,某些条款是否是格式条款,某些规定是否符合法律,这小涉及到专业方面的知识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能够提供支持,为毕业生找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浩,王璐琨.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风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9):143-145.

[2]洪欣.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3(14):38-39.

[3]王成,陈洪.我国高等教育风险管理的量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7(08):23-27.

[4]许可,岳微琼,张琬莹.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125+148.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因素分析
桥梁抗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探究高职毕业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