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工程学科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工程学科为例

2019-09-10庞燕王忠伟

高教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机制人才培养

庞燕 王忠伟

摘  要: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带来林业工程学科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文章以森林工程学科为例,在总结林业工程学科发展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工程学科结构调整所提出的新要求,剖析了林业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林业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林业工程学科;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3-0040-03

Abstract: The adjustment of the national forestry industrial policy has brought about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Taking forest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path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forestr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Keywords: forestr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1]。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提高质量三十条》)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把内涵式发展作为核心要求,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2-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创新人才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战能力”。随着这些改革措施逐步落实,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正在得到强化,育人为本正在成为更多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对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森林工程学科结构也进行了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要进行改革创新[4-5]。

本文从传统林业工程学科的内涵着手,重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林业工程学科内涵的创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问题,提出林业工程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一、森林工程学科发展沿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划分是在借鉴前苏联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门类而产生的。传统的林业工程学科是关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下设有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学科[6]。其中,森林工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森林采伐运输及其机械化、木材采伐运输工程等不同的名称,基本的学科内涵是森林资源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深入林区进行采伐作业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在林区开展生产作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从事木材采伐生产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以及木材如何从林区运输至市场的相关知识等。从这一基本逻辑出发,传统森林工程学科的基本内涵包括:林區规划与木材生产技术、林区道路与桥梁工程、林区土建工程、森林采伐与集材机械、木材运输装备与运输方式选择、贮木场工艺与木材管理、林业生产的系统工程与管理等。围绕这一学科内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学科发展又有所侧重,大体来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1990年):学科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森林工程学科重点围绕森林资源开发培养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内涵中重点突出森林采伐与采伐机械、林区采运规划、贮木场生产工艺与管理、木材运输装备与运输方式选择等。

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学科调整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家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以有林业产业发展政策从资源开发为主向森林资源保护为主的转变,木材采伐不再是森林工程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林区发展离不开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因此学科的重点转身林区道路工程规划与建设,以及林区发展所需要的小水电资源开发等。

第三阶段(2001年-2012年):学科多样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物流等新兴交叉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兴起,林区物流成为森林工程学科内涵的重要方面,相关院校都将林区物流工程与装备作为森林工程学科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森林资源开发中的信息技术也得到研究与应用。

第四阶段(2013年-今):学科提质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林业建设进入了以生态优先为核心内容的全面系统发展新阶段。这一背景下的森林工程学科将培养适应林区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和森林产品认证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办学核心内涵。学科涉及的领域包括:森林生态采伐工程、林区生态工程构筑技术、森林资源工程化利用关键技术、森林产品认证与林产品贸易、林区物流装备工程等。

二、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学科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原有的学科内涵的改变,原有的基于既定学科内涵的人才培养机制已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与需要,因此,必须考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问题。就森林工程学科来说,面对学科结构调整带来的内涵变化的新形势,必须找出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短板,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培养适应森林工程学科发展和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再认识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被引申外延,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就人才培养机制来说,即是指培养时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7-8]。例如,在本科人才培养中,通常所说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以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为目标,促进本科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本科生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本科阶段的教育资源,激发本科生探索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9-10]。

(二)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个传统学科,森林工程学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虽然办学内涵也是在于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但一些带有系统性的机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的问题有: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由于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变化,导致传统的面向森林资源开发的森林工程专门人才已不再需要,近年来学校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培养呈现出从本科到研究生脱节的现象。本科阶段重点面向工程机械领域培养人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却完全偏离了学科专业的办学内涵与方向。在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林区物流工程,这一目标定位大方向上是对的,但与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严重脱节,带来研究生培养生源不足的困境。

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合理。在本科层次,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专业课设置中没有将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知识体系考虑进去,单门课程依然存在学分偏多的现象,课程过于刚性难以适应新的变化,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群。在研究生层次,课程设置体现了积极探索与国际同类学科接轨,但存在课程跨度大,教学比较困难导致学生不太适应的问题。

3. 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森林工程学科长期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能够发挥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此外,实践教学各模块之间没有起到合理配置的作用。以本科生为例,森林工程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认识实习、实验教学、课程实践与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创新设计大赛等多个环节,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实践环节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没有去进行有效的评估,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多。

4.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长期以来,森林工程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林业产业发展相脱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林业产业需要大量的懂生态工程建设,熟悉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物建造相关知识,懂得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林业工程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森林工程学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愿意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线工作,学生因所学非所用的问题导致不愿意去林业生态工程一线工作。

5. 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体系。学校的森林工程学科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办学。每个层次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无缝对接,以及如何对从本科到博士的人才实行贯通培养这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人才培养没有体系,缺乏系统性。

三、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基本路径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一种系统性创新,必须运用系统思维,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

(一)构建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纵向一体化模式

所谓纵向一体化模式,是指将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集成考虑,全面规划,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从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划分和界定。本科阶段着重于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对森林工程学科有基本的认识,特别是要了解在国家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林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优先考虑的森林工程学科专业所应有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硕士研究生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较系統地掌握森林工程学科的专门知识,并熟练掌握获取森林工程相关学科领域科技文献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导师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创新知识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的能力。博士研究生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森林工程学科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具有独立从事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能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并针对学科前沿问题开展研究,具备创新知识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纵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使森林工程学科建立起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横向一体化模式

所谓横向一体化模式,是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来服务于森林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合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政”即政府有关部门,指上至国家林业局下至地方林业管理部门,他们制定有关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国家生态发展理念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并提出对森林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的来自政府层面的要求。“产”即林业产业部门,包括基层林场和林业产业企业,如木材生产企业、生态工程构筑企业等,他们提出对森林工程学科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提供实践教学的基本平台和资源。“学”即学校,学校是实施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开展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方面,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培养满足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各层次的森林工程学科专门人才。“研”即科研院所,是上至中国林科院下至各省级林科院和基层林科所的各级林业研究机构,它们是开展林业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为森林工程学科提供人才培养平台的重要阵地。“用”即具体的实施森林工程作业的用人单位,不同的用人单位从各自的特点出发,有个性化的用人需求。这五个方面的协同合作,对于打造森林工程学科横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课程体系

学科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学科内涵的改变要求课程体系必须不断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力求避免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考虑如下的思路:在廣泛咨询各方面专家的基础上,确定学科调整后森林工程学科专业所必须涵盖的知识体系。将知识体系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相同的知识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知识单元,相关的知识单元再组合成独立的课程,相同的课程组合成课程群,将课程群进行有机的规划,即组成森林工程学科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做法可以有效消除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性,同时可以构建起自律自检的课程创新机制。

(四)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一是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创新,在现有的精品资源课程、立体教材和网络化精品课的基础上,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环节开展创新,例如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要改变过去那种一人一题的做法,积极探索团队开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模式,即围绕一个核心课题的选题,让学生以3至5个人为一个小组,积极探索分团队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模式,培养学生既要独立开展工作又有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

二是创新学生评价机制。要改变那种用一次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习好坏的做法,积极探索结合平时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考评机制。要将学生学习与创新创业进行综合考评。这样的探索必将推动森林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创新林业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在国家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生态优先成为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林业工程学科必须调整学科结构,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的学科定位,立足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实际,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雷云.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区域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98-71.

[2]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7.

[3]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卓越林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教育管理,2014,8(4):92-96.

[4]林文树,薛伟,董喜斌.中美森林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6,23(8):74-78.

[5]Forest Engineering a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advising guide-2013-4R2[1][EB/OL].(2014-02-12)[2014-0

7-01].http://ferm. forest.oregonstate.edu/forest- engineering-0.

[6]李勇,骆有庆,蒋建新.发达国家高等林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17-120.

[7]陈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8]袁本涛,李莞荷,王顶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56-60.

[9]王忠伟.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

[10]程承,朱德滨,孙微微,等.森林工程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分析[J].林区教学,2013(11):7-8.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机制人才培养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