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教育扶贫的实践和思考

2019-09-10崔传贞杜敏陈伟燊钟华倩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精准扶贫高校

崔传贞 杜敏 陈伟燊 钟华倩

摘要: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挖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高校集中了大量优质智力资源,拥有丰富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同时与社会团体、企业等有广泛的联系,具有开展教育扶贫的先天资源优势。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定点帮扶陕西省蒲城县为例,总结和提炼了“西电-蒲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并探索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扶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高校;教育扶贫;精准扶贫

1 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具有育民启民、安民富民、化民强民的巨大功能与价值,是贫困学子增长见识、掌握本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回报社会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最根本的脱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教育扶贫,是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源投入和资助,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科技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要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放在学校。

新时期的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方面的职能,高校参与扶贫工作就是社会服务的体现。我国高校一直具有教育扶贫的传统。自1996年《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和2006年《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颁布以来,“三下乡”和“三支一扶”就成为高校教育扶贫的基本途径。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正式实施“教育扶贫工程”,2016年,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全部组织动员起来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多个高校发起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掀起了新一轮高校开展扶贫的浪潮。

2 “西电-蒲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

蒲城县地处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的沟壑区,是典型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13年来与蒲城县开始了持续深入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定点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了教育部和陕西省的肯定,一些创新性扶贫措施和方法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等官方网站进行了报道,在2017年国务院组织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年度考核中,获评最高等次。

2.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打造骨干队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全员动员、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精准实施”的工作思路,精准帮扶陕西省蒲城县脱贫攻坚事业。将扶贫工作列入党委常委会议事内容,每年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分析形势、部署实施定点扶贫工作。

成立了学校扶贫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学校扶贫工作,同时细化责任落实,扶贫任务分解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工作成效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指标。建立校地双方日常联系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党政领导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交流、互访,院部与县相关局室、乡镇加强工作对接,协同做好帮扶工作。

选优配强扶贫干部,派驻优秀管理干部挂职担任副县长、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他们脱贫攻坚中的尖兵作用和校地桥梁纽带作用。

2.2 改善基础教育资源

(1)基础硬件建设

学校先后组织给蒲城各中小学捐赠了大量的图书、文具等教学用品和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先后捐建12间“筑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蒲公英电子阅览室”,捐赠电脑、打印机、电子黑板、桌椅等设备500余台。

(2)“智慧校园”建设

帮助蒲城县形成并完善一体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先后投入120万元、引进社会资金12万元推进蒲城县尧山中学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同时联系企业捐赠相关教育软件,积极打造“互联网+教育”模式。

(3)特色资源建设

联合社会力量,建成4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科创小屋”,配备3D打印机、无人机、机器战车、STEAM教育套件等,帮扶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兴趣培养系列活动。联合上会真爱梦想公益基金,建成3间“真爱梦想教室”,为学生开设梦想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 加強基础教育师资能力提升

(1)定制培训方案

针对蒲城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的情况,依托西电基础教育集团,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对蒲城县基础教育师资定制培训方案。

(2)实施跟岗挂职

西电持续组织开展蒲城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赴西电“跟岗挂职”,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针对课堂教学的薄弱方面、教育职业素养、信息化教学技能、专业课教学技能、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帮扶。

(3)开展送教下乡

西电定期邀请、组织省市教学名师“送教下乡”,围绕教师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教学技巧等专题,现场开展集中培训和交流。

2.4 加强学生资助关爱和扶志扶智

(1)开展经济资助

西电在蒲城通过设立奖助学金和捐赠图书、文具等方式,对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进行资助和奖励,同时积极争取企业等第三方力量对学生进行直接经济资助。

(2)开展扶志活动

组织大学生艺术团,邀请陕西省歌唱家协会多次赴蒲城中小学开展慰问演出,开展西电《长征组歌》等校园文化精品进乡,以先进文化引领思想观念转变。开展筑梦研学活动,组织家庭贫困学生走进西电、西安进行访学,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和信念改变生活面貌、建设美丽家园。开设心理团体辅导课,关怀贫困学子身心健康。邀请知名教授、名师、优秀学长,为学生举办主题为“与信仰对话”、“梦想的力量”励志讲座和科普讲座,向青少年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发学习兴趣,助力迈向象牙塔。

(3)宣讲国家扶贫政策

西电先后在蒲城建立23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2个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集中组织开展“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寒、暑期扶贫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和推普脱贫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向家长和学生宣讲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使家长和学生对教育资助扶贫政策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4)宣讲招生政策

西电在蒲城建立2个优质生源基地,积极宣传并用好国家对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西电。积极联合其他高校在蒲城县开展高考招生咨询活动,及时解答学生和家长如何选择学校、如何更好的填报志愿等问题。

(5)开展研究生支教工作

每年认真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四毕业生生组成支教团,完善机制,加强岗前培训,通过传授知识,撒播爱心,点燃学生理想信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5 开展“一院一校一品”特色帮扶行动

每个二级学院结对帮扶一所蒲城县乡镇中小学,充分发挥各学院优势特色,围绕“扶智+扶志”,开展富有成效的帮扶活动。如外国语学院每月轮流组织教师定期去祥塬小学与其英语授课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并为学生们举办趣味英语课堂,提高学生们的英语交流能力;组织外专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扶贫,拓展学生们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们学习外语的兴趣。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向荆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展示精彩的无人机和机器人战车表演,传播航天科技文化和精神,让学生充满科技梦、创新梦和航天梦。人文学院向蒲城县三合中心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并帮助学校谱写校歌。电子工程学院在翔村中学成立课外科技兴趣小组辅导班,定期赴翔村中学开展科技讲座,进一步吸引学生对电子科技的兴趣。机电工程学院在龙池镇中心小学创建“機器人创客中心”,启迪智慧,培养兴趣,在小学生心中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助力农村贫困学校双创教育。

3 高校教育扶贫的思考

3.1 打造特色扶贫体系,树立高校扶贫典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校教育、科研、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联合校友、企业、公益基金等多方力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扶贫体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形成了“西电-蒲城”精准教育扶贫模式,值得同类高校借鉴学习。

3.2 加强微观层面关注,开展精准深入帮扶

高校开展教育扶贫主要侧重于关注扶贫政策制定、实施过程、扶贫效果等方面,但从贫困人口自身的角度和需求研究上还不够,缺乏微观层面的深度关照。为更好加强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高校聘请专家长期深入帮扶地区一线,以受帮扶对象为中心,针对扶贫需求进一步挖潜分析,查缺补漏,完善扶贫方案。

3.3 建立高校扶贫联盟,打通扶贫薄弱环节

目前各高校都发挥了各自的学科优势开展对口扶贫,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人力物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高校学科优势不一样,导致扶贫效果的各个环节上不均衡。可考虑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立高校扶贫联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在该连片特困地区打通环节,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帮扶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该高校对口扶贫的县域。

参考文献:

[1] 杨佳婷,林欣.教育扶贫中的高校介入:必要性和帮扶策略[J].教育导刊,2017(09).

[2] 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2(03).

[3] 王淼,李婕.浅谈高校的教育扶贫[J].南方论刊,2017(09).

[4] 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

[5] 刘涛,朱文凯.电子信息行业类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究——基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蒲城县扶贫案例[J].智库时代,2019(26).

[6] 袁翠松,吴梦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帮扶王村为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高校推进教育扶贫的途径和策略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编号:RW180163)。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精准扶贫高校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