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课外”的学习是残缺的

2019-09-10吴非

教育·校长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辅导班课外小学生

吴非

当下一些地方的小学教育变得不淡定,一个突出表现是小学生没有课外生活,业余时间几乎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在学校上课五天,“家庭作业”往往要做到晚上九点,学生想做点自己的事,已经没有力气了。有些小学,组织的活动多,教师的研究课题多,都要学生参与,但作业没有因此减少。因为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大多数学生家长处在焦虑中。想当个自由愉快的小学生,很难!

这种教育生态下,很多教师也感到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到工作压力大;非教学的任务多,教师往往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有的教师甚至调侃“空余时间上上课,改改作业”。学校教学行为扭曲,违反常识的現象也就层出不穷。教师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小学生却没有那样的能力,过重的负担必然影响学习意志。教师没有“业余”,学生没有“课外”,教育就不可能有进步。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同理,学生学力差异,也多在“课外”形成。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课堂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全靠课堂。学生学习个性,体现出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同时大量的课外时间有助于习惯的形成。课堂教学考虑的是“共同基础”“基本要求”,发展学习个性,则在于学生课外个人的学习天地;他能把这块地拓展到多大,要看他有无趣味,有无想象力,有多大的余力,以及有多大的活动空间,等等。

小学生离开学校,又得去上辅导班,做了学校布置的作业,还得做社会辅导班推荐的教辅,他就没有“课外”了。学生没有了“课外”,学习就不完整。他用什么时间去观察、思考呢?他如何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呢?学生在课外做些什么,他们如何支配有限的课余时间,对掌握学习方法有没有个人思考,对他的未来会有重要影响。没有“课外”,很难有学习的趣味。

这些是最普通的教育常识,却不知为什么总是被那些担负教育任务的人忽视。为了让小学生的学习能抢先一步,为了能获得某种竞争优势,他们竟然敢牺牲人的童年乐趣!童年是最美好的,没有乐趣的童年是可怕的。不要低估小学生支配“课外”时间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小学生学会利用“课外”进行属于自己的学习。如果学校不占用双休日,这学期他打算去学点什么?如果有一整天空闲时间,他是不是可以去远足,或是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果有半天时间,他会不会去博物馆或是去看画展?如果只有一小时空余,他会不会在本子上记下一些什么,或是在家里做点家务?如此等等。总之,学生在“课外”,在没有教师(或家长)指导的状态下,能想到为自己“做点什么”,在做中“学点什么”,作为学生,他的学习才是完整的。

必须让教师和家长理解“课外”的重要性,小学生有了“课外”,有了延伸学习的天地,才有可能形成自觉的学习。这种完整的学习有可能决定未来的文化品质和生活格调。小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学校和家庭必须对学生的培养有理性的考虑。

有了理性的考虑,小学教育便会慢慢回归正轨,变得气定神闲。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辅导班课外小学生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课外辅导班安排也是一门学问
我是小学生
韩辅导班老师优于学校老师
取经之路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