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2019-09-10石平秀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核心素养

石平秀

摘要:本文以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路径论证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方法要点。笔者从中小学过渡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特征以及小初过渡阶段英语学习内容变化特点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小衔接教学中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英语衔接教学;核心素养;活动教学;六步法教学设计

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发现,相当一些学生在小学英语成绩算得上是优良的,到了中学以后,逐渐下滑,甚至有的在班级末流。这其中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在持续下降,英语语言能力分化明显。    不少研究人员认为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脱节(商伟,2013)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差异。问卷调查也发现英语老师普遍认为小学英语学习内容自然,贴近生活;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及时操练,内容简单反复,淡化语法。而初中英语读写(reading and writing)比例激增,课堂教学中鲜有互动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退步原因除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记忆力外,还有兴趣下降、语法功底薄弱等原因。

新课标要求英语学科需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和根本,表现在六个方面:兴趣动机、意志自信、自主合作、资源策略、元认知、活动交流等能力。笔者在一所乡村中学的普通班级的跟踪研究中发现有10%的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能有持久的学习劲头,进步明显,这些学生中英语学科的各项能力都均衡发展;而在英语水平持续下降的学生中,英语学习兴趣水平明显低下,说、读(speak and read)能力低于平均水平,表现为羞于朗读,不愿自主阅读。这说明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学习兴趣和能力两方面有很强的相关性。

笔者认为学科素养的培养从学生刚接触英语学习就要在兴趣和能力两方面齐头并进培养,不可偏废。目前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有个误区,认为兴趣培养就是玩游戏或只要求会说日常口语。高年级又突击语法和词汇,学生不能适应要求的突变。其实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四、五年级就有出现分化的迹象。但由于年龄还小,学生有好奇心,在小学阶段能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初中阶段学习内容激增,学生如果没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初一到初二阶段就会出现第二次分化。本文从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衔接阶段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践总结课堂教学方法要点并比较和观察研究学生学习效果。

1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机制

1.1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社会道德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小学毕业阶段(11-12岁)的少年,逐渐解决勤奋对自卑的矛盾,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得到成人奖励,会产生勤奋感,反之就有自卑感。

随着学生的成长,在中学阶段同伴的作用日益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水平不断提高。体验水平较低的学生就会过于自责,贬低自己丧失信心。如果在这个阶段学生不能在自我控制能力上得到提高,往往会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到果断自觉的监控,常产生程度不同的敌对行为或攻击行为,如意志薄弱、行为无目的、盲从、遇事优柔寡断、轻率鲁莽等。

因此,如果教师仍把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当作孩子,就会导致他们的不满,甚至会演化为敌对情绪,进而产生反社会行为。在六年级和初一阶段的英语课堂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验能力,从“教者督促”到“同伴互助”,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认为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处于习俗水平,这一阶段的学生逐渐从要做一个老师或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过渡到维护权利和社会秩序的道德自觉定向阶段。父母或教师权威逐渐淡化,规则意识则逐渐增强。学生的眼界逐渐开阔,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体规则,增强英语语言意识,理解不同文化。

1.2 初中阶段的认知心理特征

12-15岁阶段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矛盾渐渐出现,体验忠诚的初步实现。建立起初步的社会自我形象,这时同伴群体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注重自己集体的表现,并且有了同伴偶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公众形象”,温和对待表达的不完美。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論认为11、12岁以上阶段的儿童认知特征是处于形式运算,儿童逐渐从依赖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能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在语言教学上可以逐渐增加抽象词汇的学习,但还需要搭支架如借助具体的故事或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科内容转变特点

2.1 小学英语学习内容特点

目前我国已经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了一体化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前中小学英语教育衔接不力的状况(甘玉国,2008),小学阶段英语学科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学习兴趣;初步的语感;一定的学科学习方法和习惯。

语言教学理论提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熏陶作用,但基于国情,在我国作为外语的英语学习(不同于第二语言学习),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英语语言环境不利的乡村学校来说,教学应该是理性优先于感性,逻辑推理大于主观直觉。因此小学阶段,也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初步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单纯进行口语会话。

2.2 初中英语学习内容特点

在初中起始阶段,教材重复出现小学的语法,但是对学生词汇要求有提高,要求学生逐渐养成比较系统的学科学习方法。初一学年再次出现了小学里的四个时态,但是每一个时态的运用情境更丰富,要求语言自然,句式多样,行文流畅。比较小学阶段,初中最大的特点是词汇量的激增,小学四个学年(三年级起点)所要求的四会词汇422个,而初一上册就达273个,下册则达359个,具体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 中小学每学期词汇数量变化图

初一词汇量要求的突变给教学带来挑战,因此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困难时期是关键。初一上学期是培养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语言输入与输出理论(Input/Output)要求语言能力的获得要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基于乡村学校实情,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输入是主体,优先于输出,以输入促进输出。以听促说,以阅读促写作。阅读和写作比例相对大一些,同时口语和听力的要求也不断要加强。

3 中小学过渡阶段的英语教学实践

3.1 以“聚类”形式呈现“碎片化”的语言点

笔者观察和分析了小学到初中数十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词汇呈现方式,并进行调查发现,聚类呈现单词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具体方法有活动教学,情景教学,思维导图等。其中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更显著。在小学阶段大多是体验式活动,如“At a snack bar”(下转页)

(上接页)学食物类词汇,“Open day”活动练习口语和学习学校场所类单词等;初中则是要求学生自编课本剧,自己组织“Fashion show”等。

3.2 关注点从“教”转向“学”

课堂教学活动呈开放式设计。现在比较盛行的六步法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状态为主线,外部反馈为辅。如下图示:

图2 开放式教学设计流程图

教师们对自己的课堂关注点聚焦在三个方面:①学生获得的新语言和新行为;②教者自身的语言和行为;③课堂设计的衔接性和递进性。进行两次反思:①反思教学设计目标与学生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②反思学生已有的能力与课标要求之间的差距。最终目的是完成学习能力的迁移,顺利完成学习技能和习惯的衔接,提高学生素养。

4 结论与思考

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英语知识内容表现由“点”到“线”再到“网”的变化趋势,语言能力要求呈螺旋式上升。根据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英语学习内容要求,笔者认为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应始终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辅之以丰富的方法,如小学低年级以互动式活动教学,结合短句书写,口诀式语法;小学中高年级小语篇阅读结合写话,配以语用知识的点拨;初中低年级以合作学习、写对话等形式进行语言输出,增加听读的输入量;初中高年级注重语篇阅读,积累词汇,总结语法结构,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观点。

参考文献:

[1] 商伟.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刘洁.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

[3] 甘玉国.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现状的调查[J].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学)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核心素养
浅谈高职英语课堂学生主体性发展策略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