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论《聊斋志异》和蒲松龄

2019-09-10闫盟吴晓静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举蒲松龄聊斋志异

闫盟 吴晓静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作为一部极具个性的传奇之作,一如其作者蒲松龄。整部作品共491篇,从内容上看大致有四类:科举内容者;男女爱情者,这其中比较复杂,男女双方有人神、人鬼、人和动物、植物等,即所谓花妖鬼狐与人的爱情;封建吏治带给人们的痛苦;关涉世俗民风的内容。这四类之中,关乎科举的内容和爱情类的内容最为人称道。《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有意为之的作品,人物形象不同以往,人性和妖性合一,前无古人。大部分的人总认为这部文言文小说看上去是一部消遣的小说类文学,而实际上蒲松龄在其中的用语几乎无一字无来处,尽显作者的文学才华,并且仿照司马迁之《史记》,是用史学作品创作的纪传体体例来进行编写,就连形式上也仿照“太史公曰”写成“异史氏曰”,可以窥见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初衷并非世人消遣起这部书来那么简单,蒲松龄创作的严肃态度也可以管窥而现。

蒲松龄生于1640年,仅在四年之后,明朝灭亡,可以想见,蒲松龄的童年时期是动荡不堪的。蒲松龄二十来岁开始《聊斋志异》的写作,在康熙十八年的时候,也就是蒲松龄四十来岁的时候,《聊斋志异》第一次结集成书,有史料记载,直到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1707年,《聊斋志异》尚在修订之中,可见他几乎是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来创作这部人生巨著,蒲松龄可谓尽其一生写出这部小说。后世多有人去模仿他来创作,而终未有超越者,用一生写就的作品,哪里就是随随便便的模拟可以企及的!

据蒲松龄自己叙述,《聊斋志异》的来源有三:耳闻目睹者、里巷传闻者、同人辑录者。据说蒲松龄在自家门前设茶款待路人,只求路人留下一二故事。其实在《聊斋志异》中,除却这三种来源的内容,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蒲松龄自己所梦所想者。《聊斋志异》所記之事有人间异事,有非人间之事,更多的是花妖鬼狐之事。

前面我们说到《聊斋志异》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关涉科举内容和花妖鬼狐内容,为何蒲松龄会在这两方面大肆着墨,我们可以知人论世,从蒲松龄的身世来看其原因。蒲松龄出身商人之家,但是其祖上是有书香传统的,蒲松龄祖上是坚守儒家正统之人。蒲松龄19岁即赴考童子试,三进榜首,给了他极大的荣誉,对于自己的才华也是信心满满,然而在之后乡试中落第。就这样从翩翩少年一直参加科举考试到五十多岁,蒲松龄家道衰落,他只得背井离乡去官宦富贵人家任私塾教书先生。离家万里,并且不是短时间的与妻儿分别,长时间的独居,加上科举失意,而那些中举后的富贵权利就在任教的官宦富贵人家,让蒲松龄就难免有更加深刻的痛苦难耐。《聊斋志异》中有《叶生》一文,历来被认为是蒲松龄自传式的故事。叶生同样生于商人之家,也曾一举高中,而此后的岁月却屡试不中。其实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虽然参加者人数很多,能够高中之人是少一又少的,不中者中如蒲松龄、叶生者,也是执念之人!《叶生》中主人公被人请去任教私塾,而其弟子也多有高中,“借福泽为文章吐气”。叶生不堪失败,终于中举,而身着官服衣锦还乡,不料走进家门却见妻子大惊,言及其 坟迁动之事,叶生也应声而灭,徒留一身锦衣。读来让人唏嘘。蒲松龄在五十多岁时听及妻子劝说没有在参加科举考试,而其妻子死后,这块心病终究是不能抹杀,终于在七十多岁时候通过捐监得一幽贡。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蒲松龄画像是衣冠官服,足见其痴,其悲。

从屈原以来便有香草美人以喻君臣和政治理想的传统,《聊斋志异》中美人之意大概就是来源于此了,只不过在蒲松龄笔下的美人更加现实和个性化。首先美人必须“美”,其次是善解人意,再者,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她们不能为世俗观念、伦理教化所囿,而蒲松龄所写美人,有藏于深山,远离世俗者,有花妖鬼狐,本不属于世俗者,故这些美人不会受到世俗制度伦理的限制,从男女情事上来看,那些被垂青的读书人就可以一夜风流而不用负任何责任,这或许是出于蒲松龄多年背井离乡独身生活的经历,长年累月的压抑有其是生理上欲求无法被满足,促使其只能在文字中去圆梦。古来所有艺术皆是如此,所写往往是所欲,或则是表示追求,或者是批判以期改变,写意山水国画不正是在绘世人所可观可游可居之处吗。最后,这些女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情。清代文学作品中多有阐释真情者,明有《牡丹亭》之生生死死之至情,清则有《长生殿》唐明皇和杨玉环之至情,《桃花扇》中虽言家国之恨高于儿女之情,但是侯方域和李香君之情仍旧是真情、深情、至情。

这足以见出,在宋明理学,王陆心学后,封建统治抵达其顶峰时候,人心背反,反而更加追求纯真美好的人性,而男女之情正是这纯正美好人性的代表。《阿宝》中,阿宝和孙子楚之间情爱的发展,阿宝作为蒲松龄笔下之美女,颜值高,不囿于世俗,真情,至情,并且有助夫之力,而孙子楚则以“痴”闻,二人生生死死之间,情已至深。小说最终让孙子楚“痴则智凝”,高中榜首,新地位新境况新生命,可以说是完成了蒲松龄的一生未遂之愿。《贾奉雉》主人公入仕、出家、入仕、出家的循环,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文人出路的思考。科举往往失意,出家则没有坚定的定心,文人们总期望既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又可以成仙长生,所谓人贫志短,蒲松龄的触及了文人出路的深度问题,但是就其个人来看,又似乎是匍匐于地,不甚高尚的追求而已。通而观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他自身,共同构成了清代文人处境的一个代表。这也是其意义之一把。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其是清代贫苦文人中的一员,这些未入统治者队伍的文人一类,是最能窥见社会实态的人,而可惜的是,蒲松龄仅从自身出发,触到了问题本身,却未提出问题所在,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般。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猜你喜欢

科举蒲松龄聊斋志异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聊斋志异小翠
蒲松龄
“科举”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