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综述

2019-09-10邓斯芮周杰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邓斯芮 周杰

摘 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期刊论文,文章将国内1989年初至2018年末30年间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清楚地认识国内目前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研究现状以便开展后续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外语界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研究沿着三条主线展开:一是有关无纸化考试的介绍,二是有关口语机考的研究,三是四、六级网考的相关研究。从时间上看,最初是以无纸化考试的介绍为主导;然后,口语机考研究盛行;2009年之后四、六级网考更为受人关注。

关键词:机考;四、六级网考;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3-0106-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19

Abstract:Based on the CSSCI indexed journal articles on CNKI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es on paperless English examinations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89 to the end of 2018. It is intended to clearly introduce the current status quo and follow-up research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es on paperless English examin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ree main periods of introduction to paperless English examinations, studies of Computer-Based Oral English Test, and the related studies of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In view of the earlier years in time span,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introducing paperless English examinations. Then there was the popular trend of researches on Computer-Based Oral English Test. And after 2009,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has received more research attention.

Key words:Computer-Based English Test;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literature review

基于計算机的语言测试(Computer-based Language Testing,简称CBLT),国内又称为机考或无纸化考试,是由计算机化调适性语言测试(Computerized Adaptive Language Testing,简称CALT)发展而来,国外语言测试领域多称之为CAT(Computer-adaptive Testing)[1]。CALT以心理学程序教学思想——难度可变性测试(Flexilevel Test),及现代教育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oery)为基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力求迅速准确地测量受测者的潜在语言能力[2]。CALT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标准化调适性测试、计算机调适性测试和计算机化调适性语言测试。Reckase[3]发现,在20世纪早期世界上就曾出现最早的标准化调适性测试。然而,直至电脑诞生之后调适性测试才真正得以实施,并变得越来越可行。直到80年代后期,CAT才真正被运用到外语测试领域中去。同期,Tung[4]对CAT在外语测试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述。Canale[5]预言了计算机化语言测试(Computerized Language Assessment)的时代即将到来,并预示了一场测试方式的革命——由纸笔测试(pencil-and-paper tests)向计算机化测试(internet-based assessments)的转变。之后,Dunkel[6]编辑的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sting一书轰动全球,书中报告了各种CALT的实施过程及其效度,尤其重要的是对CALT在学校环境下外语能力水平的评估进行了研究。继而,世界上许多大学和考试组织纷纷研发并采用这种工具,如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in Utath就开发了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CALT用于入学考试;教育测试服务社则在1998年领先向美国和许多国家推出CAT TOEFL;剑桥大学地方考试辛迪加(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 Syndicate)也开发了为不同目的服务的不同语种的CALT。CALT的广泛运用急速地引发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21世纪初,随着托福、雅思等国外大型外语考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机考,机考这一新兴形式在国内外语界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内学界人士首先从机考的模型设计、题库建设、理论、可行性等方面入手[7-8],然后尝试做口语机考方面的研究,研究其可行性及效度等[9-10]。2007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启动四、六级网考试点,并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6月分别实施了两次大规模试考。面对这种快速发展的局面与形势,学界人士对四、六级网考的意义、信度、效度、学生反馈、反拨效应等不同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11],自此之后相关研究迅速增多,对以无纸化考试为手段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逐渐形成了深刻认识。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期刊论文,将国内1989年初至2018年末30年间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意在清楚地认识到国内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研究现状以便开展后续相关研究。

一、研究设计

1.文献来源

本文所选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期刊,以“英语” “无纸化” “计算机辅助” “计算机化” “考试” “机考” “网考”的不同组合进行“主题”或“关键词”模糊检索而来。经人工筛选,得出本文分析的84篇论文,时间跨度为1989年初至2018年底。

2.文献梳理方法

文献梳理分三步:首先,根据研究的发展特点将文献分为起步阶段(1989—2008)和发展阶段(2009—2018)。2008年12月21日,教育部规定的全国50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首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试点考试,因此,本文将2008年作为分界线,分别分析了两个阶段的研究;其次,根据研究类别,分别将两个阶段的文献分成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区分的标准是,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相关信息的文献归为实证研究,否则就视为非实证研究;再次,根据研究主题,将起步阶段的非实证研究细分为3类、实证研究细分为3类,将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细分为7类、非实证研究细分为3类,分析了两阶段的研究之后再总结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现状。

二、数据统计

1.论文数量分布

文献年度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就文献发表数量而言,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的相关文献共计84篇。2005年起文献数量开始增加,继2008年12月21日英语四级首次网考之后,四、六级网考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文献数量在2009年迅速猛增并达到峰值,并于2010年至2014年间继续发展。2014年之后,文献数量又明显减少,最近三年研究成果甚少。

2.发表期刊分布

如图2所示期刊中,CSSCI收录期刊中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的文献共计84篇,其中《外语电化教学》及《外语界》两家刊物发表相关文献数量相对较

多。《外语电化教学》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关于外语教育技术和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旨在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重点探索以外语教育技术为背景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因此,该刊物收录无纸化考试文献最多。《外语界》由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學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因此收录四、六级网考的文献较多。由此可见,国内外语界对英语无纸化考试较为重视。

3.主要研究作者及机构分布

如图3所示,这一领域主要的研究作者有金艳、曾用强、蔡基刚、李清华等人。如金艳[12-13]主要研究四、六级网考的设计原则及网考的信度和效度;曾用强[14]主要研究机考的模型设计;蔡基刚[15]主要研究四、六级网考的信度、效度以及反拨作用。主要研究机构有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如上海交通大学主要研究四、六级网考信度、效度,同时也是最早研究写作无纸化测试[16]的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要研究无纸化考试的模型设计、题库建设、理论、可行性等方面;复旦大学除研究四、六级网考信度和效度外,还研究口语机考。

4.研究类别

如表1所示,从研究类别来看,起步阶段非实证研究的数量(18篇)比实证研究数量(8篇)多。到了发展阶段,实证研究的数量(40篇)是非实证研究的数量(18篇)的2倍多,实证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文章数量的迅猛增长说明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

5.研究主题

根据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中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与共现,图4呈现了1989—2018年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节点大小表示该节点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代表节点词出现频次越多。连接线的粗细表示两个节点词的共现次数,连接线越粗代表节点词间共现次数越多。本文将节点出现频次设置为3,过滤后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4所示。由图4中可看出,我国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主要围绕口语机考、无纸化考试效度研究以及纸笔考试与无纸化考试对比研究三大板块发展和延伸。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

结合图4,本文对84篇文献进行了主题归类,归类结果如表2所示。国内学者对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纸化考试模型设计、无纸化考试理论依据及定义、无纸化考试信度和效度研究、口语机考与面试对比分析、大学生对无纸化考试的态度等12个方面。从划分的小类来看,研究最多前5项依次是无纸化考试信度和效度研究、无纸化考试模型设计、无纸化考试理论依据及定义等、大学生对无纸化考试的态度研究、口语机考与面试对比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1.起步阶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一阶段的非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计算机适应性考试模型的设计。此类文献专注于设计具有自适应能力的计算机化考试系统,逐步改善测试的真实性和题型的多样性;二是英语无纸化考试的详细介绍。如介绍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工作机制及其优缺点,理论依据、定义、历史及施测步骤,存在的问题,以及智能化组卷[17];三是国外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内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研究的概况,以及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与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的等效研究综述[18]。

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口语机考的信度、效度研究。自沙国泉[19]研究指出计算机辅助语音训练和口语测试先进性与局限性并存后,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的研究成为热点;二是王保云[20]等将计算机口试与面试进行对比研究。试验表明,计算机口试为大多数学生认同,可作为现场口试的一种替代形式;三是邱东林等[21]进行了大学英语听说机考的实证研究,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机考的利与弊。

2.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一阶段的非实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机考与网考的模型设计。基于起步阶段机考的模型设计,曾用强[22]重点讨论了机考的题型设计、试题组织、能力估算和成绩报告。黄妍、何莲珍[23]开发了机考题组拟合模型。自2008年第一次四级网考试点考试实施后,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的设计原则,大学英语网考系统中智能组卷方法的设计,基于Web的机考模式设计,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系统的特点及应用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后效研究等话题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二是对机考的反思与展望。此类文献从考试模式、考试类型、题型设计、受试问题和考务问题等方面回顾了机考在国内的发展,讨论了机考的利弊,机考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并从机考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出发,展望了未来机考的发展方向[24];三是国内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综述。张艳、张俊[25]对国内外语类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无纸化考试研究的概况。

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口语机考。口语机考在发展阶段仍是研究热点。口语机考的题型,机辅与面试对口语流利性的影响,学生对口语机考的使用态度及焦虑程度研究,口语机考的实践与反思,口语分层机考研究以及口语机考的信度、效度分析等话题继起步阶段后得以反复测验和论证[26];二是阅读与写作机考。基于口语机考的研究,朱音尔、张肖莹[27]进行了小规模听说和读写机考实践,周越美等专研了写作机考;三是英语机考与纸笔考试的对比分析。此类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考试模式对学生的成绩有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并分析了可能造成影响的原因,最后提出机考背景下教与学的建议[28];四是四、六级网考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网考大背景下,以视听说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模式得以提出。此外还指出听力教学应与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有机结合[29];五是四、六级网考的反拨作用。蔡基刚[30]的研究表明,四、六级网考的反拨作用很大。四、六网考对教师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是正面反拨效应[31]。此外,四、六级网考对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和阅读教学反拨作用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的发展[32];六是考生视角下的四、六级网考。此类文献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考生对网考的适应状况,对网考视听理解部分的难易度、喜爱度及焦虑度的评价,在网考中遇到的困难,并试着分析了影响考生评价的因素[33];七是机考和网考的信度、效度研究。在发展阶段,机考的效度验证,英语网考的写作效度和信度研究,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和机考之间效度对等性验证,四、六级网考效度分析等研究仍是一大热点。

3.我国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现状

1989—2018年间,我国英语无纸化考试发展日趋成熟,从最初的对机考的理论及应用的介绍,到借鉴雅思、托福机考与网考从而试行我国英语口语机考和四、六级网考,再到对我国本土化机考与网考的研究,我国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起步阶段的非实证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机考模型设计、理论依据、可行性、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利弊,并综诉国内外机考的研究现状,从而得出启示。而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口语机考的信度、效度问题,并将口语机考与面试进行对比分析。发展阶段的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增长迅速,研究范围较起步阶段日益扩大,研究层次更加深入。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且实证研究的范围更广。基于起步阶段的研究,机考与网考的模型设计继而得到发展,对机考的反思与展望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口语机考的研究层次更加深入,甚至延伸至阅读机考与写作机考。自2008年四级网考初试后,这一阶段对四、六级网考的信效度分析,反拨作用分析,四、六级网考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及考生眼中的四、六级网考等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整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呈现了混合研究增长迅速,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实证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无纸化考试研究后续发展缓慢。2009年以前,国内无纸化考试主要围绕机考理论及模型设计展开。2009至2013年间,无纸化考试研究几乎都围绕口语机考及四、六级网考展开。但在这之后,文献数量逐年递减,尤其是近三年,国内外语界并未展开无纸化考试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第二,无纸化考试研究所涉及的考试类型单一。2008年以前,无纸化考试研究较多针对机辅口语考试,或听说考试。2008年后,无纸化考试研究主要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而对于其他学业诊断性考试如阅读考试、写作考试及翻译考试等的研究较少,有关读写考试的论文仅2篇,有关翻译考试的研究尚属空白。另外,对于其他大规模语言考试如高考英语考试、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等的研究虽有大胆的猜想但还是空白。

第三,无纸化考试背景下有关教与学的研究较少。考试方式的改革必然会影响教学方式。计算机化考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考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多模态语言测试的趋势,教师需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课堂语言输入环境,学生则需主动适应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学习策略。但目前国内的研究中只提到教师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教学,对学生计算机使用倾向性的调查也只表明了学生对无纸化考试形式的态度及学生随之而来的考试焦虑,并未提及应对策略。

第四,有关无纸化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较少。反拨作用的研究一直是语言测试领域的重要课题。考试对教学常常有着极大的影响,考试积极的反拨作用能够有力的推动教学发展。而国内30年来有关无纸化考试反拨作用的研究仅4篇,只研究了四、六级考试的反拨作用,无纸化考试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及视听说的反拨作用。

第五,有关国外无纸化考试的研究极少。新TOEFL在2006年全面实行无纸化考试,这对国内语言测试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因为中国是一个外语考试大国,借鉴国外无纸化考试十分必要。但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国外无纸化考试的研究仅有1篇,即田文燕[34]从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题型、试题库建设、测试方式及成绩报告等几个方面,就其进展情况,综述了国外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现状。因此,了解国外无纸化考试的前沿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一领域日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在中国的前景预测将对国内未来的无纸化考试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期刊论文,将国内1989年初至2018年末这30年间有关英语无纸化考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意在清楚地认识到当下英语无纸化考试的研究现状以便开展后续相关研究。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英语无纸化考试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和重视,整体呈现了混合研究增长迅速,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研究层次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30年间相关研究沿三条主线展开:一是有关无纸化考试的介绍,二是有关口语机考的研究,三是四、六级网考的相关研究。从时间上看,最初是以无纸化考试的介绍为主导;然后,口语机考研究盛行;2009年之后四、六級网考更为受人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无纸化考试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望能对后续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安良,田少华.我国计算机化调适性语言测试(CALT)研究现状[J].外语界,2008(2):73-77+96.

[2] 孔文,李清华.大规模语言测试的方向:计算机适应性语言测试[J].外语界,2002(2):76-80.

[3] RECKASE M D. Adaptive Testing: The Evolution of A Good Idea [J].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1989:11-15.

[4] TUNG P.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st Developers[M]. STANSFIELD C W,  Eds. 1986.

[5] CANAL M. The Promise and Threa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Assess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M]. STANSFIELD C W,  Eds. Washington, DC:TESOL. Publications,1986:30-45.

[6] DUNKEL P 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sting[M].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91.

[7] 曾用強.电脑顺应性测试模式的设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19-23.

[8] 何莲珍.认知计算机适应性考试模型的设计[J].现代外语,1999(2):172-183.

[9] 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口语测试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J].外语界,2005(4):66-75.

[10]司耀龙.基于计算机的大规模商务英语口语诊断测试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1):67-71.

[11]金艳.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浅析计算机能力与测试构念的关系[J].外语电化教学,2012(1):11-15.

[12]金艳,吴江.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的设计原则[J].外语界,2009(4):61-68.

[13]金艳,吴江.大学英语四级网考效度初探——影响考生评价和考试成绩的因素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0(2):3-10.

[14]曾用强.计算机化适应性训练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7-40.

[15]蔡基刚,汪中平.英语网考的写作效度和信度研究[J].外语界,2009(3):52-58+87.

[16]周越美,孙晓龙,张韧弦.写作课程的无纸化考试研究[J].外语界,2009(3):59-65+92.

[17]田文燕,张震宇.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应用:问题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07(2):62-66.

[18]李清华.基于纸笔的语言测试与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测试的等效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6(4):73-78.

[19]沙国泉.计算机辅助语音训练与测试:问题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5(4):67-71.

[20]王保云.外语口试的形式评析——面试、录音口试和机助测试[J].外语电化教学,2006(1):60-64.

[21]邱东林,季佩英,万江波,等.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J].外语界,2005(4):76-79.

[22]曾用强.计算机化考试的设计模型[J].外语电化教学,2012(1):22-27.

[23]黄妍,何莲珍.计算机自适应语言测试的题组拟合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3(2):29-34.

[24]曾用强.对计算机化考试的几点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0(1):52-55.

[25]张艳,张俊.我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研究现状[J].中国考试,2017(5):47-53.

[26]李玉平.大规模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测试效果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9(4):69-76.

[27]朱音尔,张肖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机考探索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9(2):63-67.

[28]唐锦兰,刘晓悦.考试媒介对于考生成绩的影响研究—— 一项英语机考与纸笔考试成绩对比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3):57-61.

[29]蓝青.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环境下视听说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3):74-77.

[30]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意义和反拨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9(5):3-8+18.

[31]曹勤.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听力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J].外国语文,2009 (5):164-168.

[32]焦培慧,郭常红.四六级网考反拨效应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J].外国语文,2011 (6):155-157.

[33]刘正喜.大学英语网考视听理解的考生评价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4(6):46-48+83.

[34]田文燕.国外计算机化语言测试(IBT)现状综述[J].外语界,2006(5):68-74.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