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的“夜经济”正在悄然迭代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2期
关键词:龙虾酒吧艺人

“长沙被不少人称为‘脚都’,了解点相关情况吧。”布置“夜经济”选题时,编辑特意向身处长沙的记者叮嘱。是啊,“脚都”名声在外,这应该算得上是长沙“夜经济”的标签之一。然而,近日一圈采访下来,几乎没有人提及“脚都”,似乎那已是“过去时”。如今,大家更热衷于谈论各类新兴业态,比如网红龙虾店、新式茶饮店等等。记者开始意识到,长沙的“夜经济”正在悄然迭代。

  在长沙湘江中路杜甫江阁段的两边,有“夜经济”的两个时代缩影。一边是滨江风光带,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会自发聚集大量人群,有跳广场舞、交谊舞的,有唱卡拉OK的,有兜售玩具、冰棍的,充满了烟火气。这是“夜经济”的原生态版本。

  另一边是近两年新建成的高端购物中心,那里有单体面积数千平方米的龙虾馆和酒吧。特别是作为长沙“网红打卡地”的龙虾馆,每天入夜后迎来客流高峰,“五一”期间曾创下日排号量达7000多桌的纪录。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家龙虾馆的年营业收入以亿元计,既有人气,又有财气。这是“夜经济”的消费升级版。

  观察这场关于“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发现一个鲜明特征——跨界融合。这就像夜里的灯光,五颜六色交融在一起,才成为绚丽的霓虹。

  比如,龙虾馆卖的不只是小龙虾,而是打造老长沙市井文化概念;24小時便利店不只是卖商品,而是提供夜间生活服务;酒吧老板不再单纯靠卖酒赚钱,更强调紧跟国际潮流的“夜生活方式”;传统的歌舞厅,在推行“文化+旅游”;连街头艺人,也是现场表演和线上直播同步进行。

  若从城市管理的政策供给层面看,这还是一次“放管服”改革。所谓“放”,就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管”,不是一刀切“管死”,而是要通过完善机制和科技手段“管好”,防范安全风险;“服”,就是要提供针对“夜经济”的公共服务。

  基层探索的一些做法让人印象深刻:灯箱、广告牌的尺寸规格适当放宽,审批管理权下放;道路交通设计由原来只考虑车行通畅,到更多地考虑人行通畅,突出以人为本;“夜经济”核心商圈实行“24小时景区化管理”;对街头艺人由过去的驱赶转为规范引导,委托第三方对艺人的节目创新、现场互动等指标进行考核。这些举措,无不是为了有利于“夜经济”的繁荣、活跃和有序。

(摘自《工人日报》8.7)

猜你喜欢

龙虾酒吧艺人
钓龙虾
The end of British pub culture? 英国酒吧文化已日薄西山?
混进酒吧的小偷
龙虾的迁徙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朝三暮四
艺人指数Top10
忘了自己是谁
花灯艺人
出现得比人类还早的龙虾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