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的真问题,让教学更具实效

2019-09-10徐媛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38期
关键词:小格时针分针

徐媛

课堂讲究读懂学生,我认为读懂的应该是学生的“真问题”。受年龄、经验、知识储备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想法往往片面局限,但在自我的世界里,这些想法是“有思考的”“有依据的”。因此,即使学生的想法错误,也有其背后“富有价值”的道理。

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正视这些“道理”,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找到问题的前因后果,也就是学生的“真问题”,从而更加针对地采取教学策略。

怎样才能发现学生的真问题呢?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呢?现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奥运开幕》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策略一】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

本案例中,为学生提供十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完成以下问题串:

这些问题串来自于书上内容。第1题,关于大格小格的认识;第2题,关于几时的认识;第3题关于几分的认识;第4题,关于时与分关系的认识。

面对同样的学习探究任务,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明显。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解题策略,对于学习的元认知、信念和动机等因素也不尽相同。保证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才能展露出真正的问题。

【策略二】调查统计,宏观把握学情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利用数字化教育技术,统计出每题的正確率,让学生和老师同时对整体学情有所了解。(如图1)。

通过统计图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和“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的掌握情况较差,对于“时针走1大格是   时” 和“时分关系”的掌握情况较好。有了这样的了解,课堂的难点凸显出来,那就是关于“小格”“大格”和“几分”之间关系的认识。

这样的统计结果,和课前的预设是有出入的,课前老师认为第4题,“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1时=60分”是本课最难理解的地方,并没有意识到“小格”和“大格”的正确认知是关于时分认识的基础,也没有意识到“几分”既牵扯“小格”,也牵扯“大格”,容易混乱理解。因此,在本案例中,老师真切感受到数字教育技术背景下,宏观把握学情的快捷和必要。一项简单的调查统计,让老师及时把握了难点。

【策略三】找准错因,实施具体对策

学生完成问题串之后,出现了对错,但并没有展现出对错的原因。我们不能把钟面的学习硬化成刻板的死记硬背,需要深挖错因,在讨论中发现错误,在探究中纠正错误:

(第1题: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那有多少个小格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

生1:钟面上有48个小格。

生2:钟面上有59个小格。

生3:钟面上有60个小格。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上台讲讲自己的理由吧。

生1:因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12乘4等于48。

生2:我刚才挨个数了,就是有59个小格。

生3:小格子太多了,一个一个数容易错!每个大格里应该是5个小格,12乘5等于60格。

生1之所以认为“每个大格里有4个小格”,是把钟面上的小竖线当成了1格。课堂就需要进行直观的演示。(如图2)。像这样,两条小竖线之间为1格,每个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而生2之所以数出来有59个小格,是因为采用了逐一数数的方式,但由于钟面刻度的密集性,导致学生容易数错。进一步优化学生数的方法,采用按群计数,5个5个地数,直到数清60个小格。甚至还可以由此联想到乘法:1个5,2个5,3个5……12个5是60。(如图3)。

(第2题:时针走1大格是   时。)

生1:时针走1大格是2时。因为1天是24个小时,钟面上有12个大格呢,所以1个大格是2小时。

生2:不是这样,时针转两圈才是24小时,晚上12点转到中午12点,再从中午12点转到晚上12点!

生1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却基于了孩子的一个错误认识,解决的办法是,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学生教学生。必要时,进行演示和讲解:如图4这样,走第一圈是12个小时,再走第二圈又是12小时。

(第3题: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

生1: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60分。

师:为什么走1大格是60分呢?

生1:时针走1大格就是60分。

生2:第3题问的是分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不是时针。

师:你不仅读懂了题目,还能读懂了同学,真厉害!

可见,学生的错误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读题的时候发生了语义理解上的错误,看到1个大格,就以为是时针在走。那么我们就要帮助学生重新审题、读题。第3题中,“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大格是   分”,询问了两层含义: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

(第4题: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1时=   分。)

生1:1时=60分,我早就知道的。分针走1圈是1分,所以要60圈。

生2:时针走1大格,分针肯定走1圈,看钟表的转动就知道!

师:大家动手操作钟表试试看!(学生操作钟表,感受时分联动。)

生3:时针走1大格就是1时,这个时候分针转1圈,就是60个小格,60分!

师:能干!那大家听出来生1在哪个地方出错了吗?

生4:他说分针走1圈是1分,不对!应该是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

从学生们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进课堂,而是带着已有的认知。但在知识的深刻学习之前,学生的记忆容易放生错误,生1在这里混淆了分针和秒针,秒针走一圈才是1分。对钟表有着模糊感知的学生,实际并不清楚时针和分针的具体联动究竟怎么回事,采取的对策就是进行多次的直观演示或拨钟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会到原来时针和分针同走同停,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1时=60分。

【反思总结】

认识时分是教学一大难点,原因何在呢?就钟表因素而言,时与分在钟面上既独立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套复杂系统。在静态认识几时几分的背后,是动态的时间运转。钟面上数的连续,以及直观呈现的方式是封闭弯曲的,起点终点合二为一,这与直线式的数轴存在差异。另外,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容易被感知。就学生因素而言,学生对钟表熟悉但并不一定熟知,对钟表的认识处于整体的、模糊的感知状态。虽然一年级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但它们是时间运行的特殊时刻,静态且片断。大部分父母告知了关于钟表的一些知识,但学生在深刻认知之前,对钟表运行规则的记忆是不牢固的。正是以上原因,构建了学生对“时”“分”或对或错的认识,它们像搅在一起的网,让学生感到混乱难解。

如何才能突破难点呢?除了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之外,本案例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然后通过数据调查宏观把握学情。最重要的,在课堂上充分”器重”错误观点,深挖错误的原因,让不同观点碰撞起来,在交流中辨析对错,最终形成深刻认知。

往往错误的认识背后就是学生的“真问题”,也随之成为课堂的重难点。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是课堂生成的、同伴面临的,他们自然会展现出更多的兴趣和更积极的课堂参与。对于老师来说,这些“错误”“真问题”则承载着更多关于学科本质的思考。因此,讀懂学生的真问题,会让教学更具实效,更富灵动。

猜你喜欢

小格时针分针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安小格的夏天
在篱笆外奔跑
幸福在葱茏里,在弯腰的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