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晚清民国时期俄日文期刊勘查与保护

2019-09-10迟秀丽

兰台内外 2019年34期
关键词:晚清民国

摘 要:期刊是历史的镜子,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期刊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黑龙江省期刊的繁荣期。俄日文期刊的盛行是这一时期黑龙江省新闻传媒的鲜明特色,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地方史、外侨史的重要依据,保护这一时期濒临灭绝的期刊成为当时黑龙江省文献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俄文期刊;日文期刊;晚清;民国

晚清民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期,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各种文化思潮在这一时期汇集、碰撞,出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这一时期,学术界、文化界均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也同样涌现了许多优秀成果。这一时期的文献,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期刊则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民生等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晚清民国时期期刊的特点

期刊是时代风貌的映像,出自于不同政治势力、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群体、不同经济利益集团的期刊,更是一个时代多层面多角度的反映。晚清是中国期刊的萌芽发展阶段,从1840年到1911年间,晚清社会共出版发行各种期刊二千余种;民国时期则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迅速崛起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共出版图书10余万多种,期刊3.3万种。这些期刊详细地记录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以及文化的交融,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目,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晚清民国期刊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外文期刊,其显著特点是创刊早,刊期长,且品种数量庞大。如在晚清二千种期刊中,外文期刊就有400种,占比近百分之二十。其中最早的外文期刊为1807 年的葡萄牙文期刊《消息日报》,比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早8年。

期刊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晚清民国时期的期刊,更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作为东北亚桥头堡的黑龙江省,相对其它省份,更多了俄国移民时期、日本殖民时期、抗联时期、伪满州国时期,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正是各种思潮交汇碰撞的时期,也正是黑龙江省史上期刊报纸出版发行最发达的时期,有效地发掘、保护、研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对填补中国文献史、出版史的空白,研究黑龙江省特有的历史文化渊源,指导我们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晚清、民国时期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的出版与发行

晚清民国是黑龙江省新闻媒体特别是期刊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也包括大量俄、日、英、波兰等外文报刊。其中以俄文报纸数量最多,成为那一时期黑龙江省期刊业的一大特色。从1895年俄国人在汉口创办的《来自东方》。到1911年的满清覆灭,先后创办俄文期刊29种,民国时期,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多达数百种的俄日文期刊在华创办,且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出版发行。

黑龙江省的第一家报纸是中东铁路修建后,由俄国人帕·罗文斯基于1901年8月14日创办的俄文报纸《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日俄两国纷纷开始向中国东北大量移民,这也就促成了这一时期黑龙江的俄日文期刊的集中涌现。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俄国人在黑龙江创办的主要俄文报刊有:《哈尔滨新闻》、《哈尔滨报》、《九级浪》、《新生活报》、《外阿穆尔人消闲报》、《远东铁路生活》、《亚细亚时报》、《满洲报》等。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大批的俄罗斯人逃往哈尔滨,苏俄各种势力在中国均办有自己的报刊,在十月革命后到1926年底的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旅居哈尔滨的俄国人先后创办了二百多种期刊。

据《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一书记述,以及多伦多大学教授巴基奇(О.М.Бакич)的统计,仅1918~1945年,哈尔滨一地俄国侨民就出版了115種报纸,275种杂志。分别占据俄国人在华出版的全部报纸和杂志的61%和90%。其中,仅1920—1923的三年间,俄国人就在哈尔滨一地新办俄文报刊达110多种。

当时的俄文期刊也有中国人办的,如关鸿义办的《公报》,用中俄两种文字出版,张复生主办的《国际协报》社出版俄文版《人民友谊》。

1908年10月5日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最早的一份报刊日文版《北满洲》旬刊,1914年《北满洲》改周刊。1918年12月,日本人在哈尔滨创办日文报刊《西伯利亚新闻》,1919年9月,日本人在哈尔滨创办日文报刊《露亚时报》。1922年11月,日本人将三家报刊合并,改名《哈尔滨日日新闻》,《哈尔滨日日新闻》是在哈尔滨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主要喉舌。该报1936年加入满洲弘报协会,出版了牡丹江版,就地发行。后陆续在佳木斯发行三江版、在齐齐哈尔发行龙江版。

《哈尔滨日日新闻》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的舆论工具,而且还是一个特务机关。报社人员以采访新闻为名,经常搜集我国情报,向日本特务机关提供。《哈尔滨日日新闻》一直发行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为止。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加紧了对华的侵略宣传,1932年5月10日,日本人在哈创办日文《哈尔滨新闻》,1933年8月11日哈尔滨《日本商工兴信所所报》创刊,1934年10月15日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创办《北满经济日报》。

伪满时期的报刊多由日本人创办,其中一些以中日文同时出版,如1934年8月1日,在富锦县城出版后迁到佳木斯的《三江报》,1940年5月以后,同时出版了日文《三江日日新闻》。

清末民初的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种类繁多,涉猎范围极广。较为详尽地记录了日本侨民及俄国、波兰和犹太侵略者和侨民在黑龙江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对我国自清末及民国以来的各种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如中东铁路、日俄战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东三省易帜、“九·一八”事变,以及日寇对我东北地区人民的屠杀和蹂躏等,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记录,是研究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外侨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不可缺失的宝贵文献资料。

三、晚清民国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收藏状况

1.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该会设有地方出版物部,专门收集、保存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日文及其他外文报刊。至1927年底,所藏各类图书、杂志已达12000余册,各类杂志200余种,报纸近100种。总量超过几十万件,时间跨度从1903年至1940年。

2.国内外图书馆和研究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有3万余件新善本,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进步书刊、马列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以及革命文献、近代名家手稿为主,其中有大量的清末民初的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原满铁大连图书馆也拥有一定数量这方面的馆藏。2010年12月初满铁资料研究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召开学术年会,这也是研究交流东北伪满时期俄日文献的良好契机。不容忽视的是,海外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是收藏这批稀世文献的学术之器。

3.散落民间的藏书。民间收藏永远是一个未知的且总能令人惊喜的宝库,仅在各种旧书网上,就可以看到各种清末民初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的拍卖,数量之多,品种之全。

四、晚清民国黑龙江省俄日文期刊的保护

由于清末民初印刷技术的发展,这批现存于世的文献主要是以双面铅印为主,这给文献的保存带来极大的难度,另由于建国以后,长时期视这批文献为封资修产物,缺乏有效的保护,这造成清末民初的期刊比古籍更堪忧的生存状况。

2004年,国家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显示,民国文献的酸化和老化损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纸张PH值均低于4.5,而唐宋时期的均达到5.5以上,因此,民国文献中中度以上破损比例已达90%,民国初年的文献已100%破损。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造纸在选料上多用麻或者植物的韧皮纤维,工艺也以手工为主,这样造出来的纸张一般为中性或偏碱,即便是遇到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腐蚀,也依然会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而晚清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机械造纸制浆工艺落后,文献用纸多为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强,质量差,造成保存期很短。此外,当时图书多为洋装书,装帧工艺落后,使用过程中也很容易造成破损。这使得晚清民国时期的文献的寿命大大缩短,甚至会在唐宋文献之前消失殆尽。

目前,对这批期刊主要采取的抢救措施是去酸处理,但费用较高且仅仅是延长寿命,并不能改变这批文献“归为尘土”的命运。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纳米镀膜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固”,但由于这一做法对文献的影响是永久的、具有不可逆性,很多文献保护专家并不认同。

翻拍成缩微胶片,是有效保存文献信息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但胶片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且阅读时需要专门的工具,成本过高。

而能够永久保存这批文献的信息内容的办法,只有采取数字化的方式,数字化处理技术目前已经相当完善,而关键技术在于对日渐模糊的俄日文期刊文字的识别技术尚不成熟。此外,上世纪初期的俄日文语法、文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大量的专业外语人才提供技術性的支持。

综上,黑龙江省的晚清民国时期俄日文报刊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边缘,但其中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在中俄、中日的许多历史问题尚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的历史背景下,这批文献的价值更显得尤为珍贵,这更使我们感受到勘查与保护这批兼具史料与文物价值的文献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参考文献:

[1]赵永华.试析中国近代史上的俄文新闻传播活动[J].中州学刊,2006

[2]赵永华.20世纪初哈尔滨俄文报刊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5

[3]赵永华.俄苏在华办报追溯[J].国际新闻界,2001

作者简介:迟秀丽(1973-),女,山东蓬莱人,佳木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图书情报。

猜你喜欢

晚清民国
爱国
母鸡
镜花缘(10)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