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溯台湾历史看方言文化下地缘关系

2019-09-10吴晶晶宋建旭

炎黄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变迁

吴晶晶 宋建旭

摘 要:方言文化是研究地方的最佳途径之一。方言折射出当地人的生活习性与思想性格,甚至透过方言,可以追溯历史往事,方言承载着许多无形的文化。因此通过方言文化即闽南语视角下,对台湾地名进行分析,对深究其地缘、历史因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地名是各个地域实体特有的称号。地名变迁的后面有环境的改变以及文明的进步变化与延续传承。因此考察台湾的地名,不仅仅要在横向的层面上考察台湾闽南语和台湾文化,更应该纵向考察文化元素下的历史前事,民族及氏族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变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台湾地名系统。

关键词:台湾地名;闽南方言;历史变迁

1 移垦人民创造新天地

台湾现今所使用的地名,是经历长久岁月来到这岛屿移垦的先民,因其不同的语言、文化、思想、阶级、与这块土地交融创造,再经过不同政权更替及其所含的意识形态交互影响,才交织出今日在台湾独特且丰富的地名文化。

自三百多年前贫穷的唐山百姓为生活饥饿所迫,冒险渡海来台,就此在台湾开创生活家园。此后,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怀抱着政治美梦与理想,不远渡洋冒险来台开发人烟稀少的宝岛台湾。当时移民者以农业移民为主,明崇祯年间更是有计划地送福建饥民到台湾开辟荒土耕地。因为早期移民者经济地位不高,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在开拓荒土命名时,常以简单、上口、易记为标准,命名口语化,内涵与字音字义雅化之美欠缺。例如鸟树林、竹围仔、食水堀等朗朗上口容易理解的地名。当时渡台人口主要是闽系人口,其中更有以闽南人居多,因此在大量人口渡台后台湾的地名主要是以闽南语为基础。其他籍移民者也会尊重原住民,以闽南语为基础直接在原命名上加上口偏旁例如吧里沙、噍吧哖、知母唠。[1]因此早期的台湾地名非常朴实乡土。

2 清朝台湾地名的改变与闽南语元素积淀

清朝治理台湾二百一十一年间,海禁取消,清政府允许移垦台湾,大量的福建人和客家人相继来台,出现大规模且有组织的移民大军,台湾居住人数剧增,完整的行政区域建立,大量地名出现。人们命名又以天然地形、聚落分布、各地方言等因素考虑,给予一片片土地有意义的命名。

清代时期台湾地名的改变主要依据三个要素。一是改雅字,即将原来不好听的、无意义的、较低俗、难记的地名音改为雅字;二是用其他的字替换相近的地名音;三是将较长的地名缩短为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地名。

2.1改雅字。像嘉义太保的水虞厝,原称[水娱厝]或[水牛厝],是明郑时期的一条田间小路,台北县五股乡御史坑,原地名[牛屎坑]。在台湾,改雅音的地方有:

2.2用音近字改地名。例如[土库]原来是鹿港到笨港必经的[黄吉崙庄]小村落,地势两边高而中间低,小路狭窄且土质特殊遇雨泥泞不堪,路过的人与马车常常陷入烂泥不得动弹,裤子布满厚厚的泥土,人们戏称[涂裤庄],人们又觉得文雅不足而改名[土库];。[2]

2.3改长为短。一些地名太长而导致使用不方便,因此清代台湾居住者将四个字以上的地名缩短成两个字或三个字,主要以平埔族旧地名为主,例如东山乡[武洲]在过去称为(马老武烟社),礁溪乡[淇武兰]过去称为(奇兰武兰社),头城镇[竹安]曾经名为(打马烟社)。其他改长为短的地名还有[武罕](母罕母罕)、[嘉溜湾](目留溜湾)等。

3 日治时期台湾地名的变更与闽南元素

从1895年清政府战败割让台湾给日本,到1945日本败北让回台湾,期间五十年,可分为前期[县厅时期]与后期[州厅时期]。[县厅时期]因为台湾居民对清政府战败割让台湾心生愤懑,且不服从日本统治,各地义军纷起,台湾的政治复杂,日本对其统治艰难,对行政区域一改再改,改厅改县。日治后期的[州厅时期],日本将武力治台方针转化为柔和的同化政策,不再采取警察暴力手段,制定地方自治制。至昭和元年(1926年),将台湾被分为五州三厅。

[州厅时期]日本在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方行政区域改革,把中国明清时代的[堡]、[里]、[澳]、[乡][社]全部废除,颁布日本式的[町]、[街]、[庄],明清时期几百年来的村落、聚集地地名都发生了变化。下面举例说明日治时期更名的原则与标准。需要强调的是,日本人在更改台湾地名时充分尊重了原乡文化,大部分地名都是在闽南语的基础上音译成日式地名,以日语音读的接近汉字替代形成新地名,例如彰化县花坛乡,清代旧称[茄苳脚],1920年蜕变为[花坛]。花坛日语音读 [Kadan]即模仿茄苳的闽南语发音(Ka-tang)。

3.1重新使用明清时期的旧地名。例如台南善化,明郑时期称为[善化里西堡],1920年改革,将西拉雅族目加溜湾社沿用的旧称[湾里]改为[善化]。

3.2改为日式地名。台北县[水返脚]是指满潮时,海水溯着淡水河流入基隆河,到此而返,日政府改地名为[汐止];在台中原[牛马头社],日本人发现当地的泉水纯净无比、杂质稀少,便改名为[清水],其他还有

3.3简化复杂地名,用雅字替代

如台北县[万里],最初是汉人聚落,早期的台湾人称之为[Visai],日本人以美好意义简化为[万里];新竹的[关西]因為客家人擅长腌制咸菜而得旧名为[咸菜棚],读音和日语里的[关西]很近,因此此地易名为[关西]。

4 国民党入台后地名的改变

国民党战败后退居台湾,这对台湾原住民以及台湾的文化、地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地名这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将日据时期的行政区域市、街、庄改为市、镇、乡。日式地名有大小字之分,大字是大区域的地名,而小字则是街道村庄之下的俗称地名。国民党直接将大字改为乡镇,小字改为村名。国民党政府改名的原则主要是:一、在原大字上加上村里;二、在原大字的基础上,二合一再加一字形成新地名;三、重新命名。

5 台湾地名中的闽南语元素

从纵向时间层面来看,在早期大陆移民者苦渡海洋来到台湾前,闽方言要素就已经存在地名中。在早期移民者扎根台湾后,客系文化与闽系文化成为台湾文化的主流,更多的闽南语文化随着地名的形式保留下来,文化积淀。后明邓时期到清朝,随着移民者数量的增加,地名中的闽南要素也不减反增,再到日据时期,殖民者通过武力手段镇压并强制性输入日本文化,企图淡化甚至抹灭原文化,大量的地名改为日式地名,以淡化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但是早期闽南语的使用范围广普遍为人接受,日式地名也不得不以依照闽南语的发音用日语的近音字替代的方式进行。后国民党政府控制台湾,政权动荡,但是地名中的闽南要素大都得以保存,闽南文化在台湾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6 小结

地名中的闽南文化就像桥梁,它连接着台湾与大陆,它证明了大陆与台湾深深的联系与无法割舍的深厚情谊。它证明两岸同宗同流的事实。闽南语元素在台湾地名中的体现历经几度大改仍然保留,更是证明了闽南文化的传承性。通过以上考察,笔者对台湾地名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对台湾的方言与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考察可能存在疏误与不足,有待进一步考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培慧、陈怡慧、陈柏州:台湾的旧地名[M],台湾:台湾图书馆出版社,2003

[2] 伊能嘉矩与台湾研究特展专刊6,台湾大学图书馆,1998年版

作者简介:

吴晶晶(1997.11-),女,汉,福建,福建农林大学,本科,两岸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宋建旭(1998.04-),男,汉,福建,福建农林大学,本科,公共管理方向

猜你喜欢

历史变迁
大凌河及小凌河历史变迁分析
近年我国有关经济结构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
汉语拼音声母zh与日语吴汉音对照
汉绣的现代激活方式
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及其教育方法的历史变迁
中国乡村共同体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走向
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