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四大名山旅游文本翻译问题研究

2019-09-10杜习举李芳媛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4期

杜习举 李芳媛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四大名山的旅游文本为对象,描述了文本翻译出现的语言、语用和文化问题等现象,总结了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期有关部门更好地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解决旅游文本中的翻译问题,使当地旅游业发展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关键词:四大名山 旅游文本 翻译问题

近年来随着来华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江西省当地的旅游业也引起了广大海外游客的注意,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四大名山更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外国游客前来参观,因而旅游文本资料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合理的译文能够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特色,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提升。

一、语言问题

(一)专有名词不统一

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一种现象,某些固定词组或专有词汇随意翻译,给信息传达带来诸多不便。中国的汉字有博大精深的特点,这使得江西省的很多景区存在一名多译的现象。如,“三清山”就有“Sanqingshan Mountain”“Sanqing Mountain”“Mount Sanqing”和“Sanqingshan”四種译法,龙虎山和庐山在不同的旅游文本中译文也有不同,而红色旅游胜地的“井冈山”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其中“八一起义”的译本就有“Bayi Uprising”“the August Ist Uprising”“the August 1st Bayi Uprising”和“the August 1st,1927,Bayi Uprising”四种,甚至有些译名在同一本旅游指南里也不统一,这很容易给海外游客带来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误读。因此,需要某种特定的翻译理论来指导,让这些专有名词形成统一的译文,展现出翻译的专业性,规范旅游景点的译名混乱问题。

(二)语法错误

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功,语法错误应该尽量避免,这会让一些国外的游客认为该地区的工作不够认真,从而对此景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在介绍三清山的英文版旅游网站里,描述其地理位置的内容时这样提到,“The scenic area covers 229.5 square kilometers. Yujing Peak, with an elevation of 1819.9 meters, which is the highest peak in Mt.Sanqingshan. ”从中看出,第二句译文从语法分析没有句子主干成分,只有“with”和“which”引导的短语作修饰成份。而在讲述三清山地貌特征时表述有一句是“Mount Sanqingshan’s remarkable granite rock formations combine with diverse forest, near and distant vistas, and striking meteorological effects to create a landscape of exceptional landscape quality.”,此句按照语法规则来讲“striking”的动词形式表达的应该是一种结果,不应出现并列词“and”。而像此类文本翻译时出现的语法问题应该尽快引起重视,避免损害旅游形象。

(三)中式英语

三清山官网的英文版本中,在描述其与周围省份地理关系时,译文是“In the space position, Mt. Sanqingshan is located in junction of Jiangxi, Zhejiang, Fujian and Anhui four provinces, which east faces Qiandao Lake in Zhejiang, south connects Mt. Wuyishan in Fujian, west heads to Mt. Lushan in Jiangxi, and north links Mt. Huangshan in Anhui.”从中可以看出,翻译汉语方位词时,根据英文语言习惯应译为状语,但该文本仍按照中国人思维方式进行直译,造成语言专业上的瑕疵。

“徒步重上井冈山”,译文是“Return back to Jinggang Mountain on bare foot”,而英语中“return”本身已含有“back”的意思,经了解会发现,这些话之所以无法翻译成英文,是因为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英文中没有此方面的语句,从而导致翻译出的语句缺乏专业性,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原本的宣传效果。

(四)缺乏衔接和连贯

汉语的写作特点注重意思表达,不重视语序排列,句子内部间是种松散的联系,而英语是一套需要严格遵守的语法体系,每一句话与每一句话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保证它是畅通的。我们常见的一些旅游手册所用的是典型的汉语写作手法,为了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通常要打破原有的复杂句子结构,组成简洁、连贯的表达形式,便于国外游客清晰理解。

三清山有处景点叫“禹皇顶”,并以文字的形式对此段故事进行了描述,主要讲的是,大禹全力治水,因为过于勤劳在外居住十三年,路过自己家门口都不敢进去。后来人们就将大禹登过的峰顶叫做“禹皇顶”。这种介绍方式一般对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外国游客没有听说过这样叙述故事的方式,如果逐字逐句解释翻译,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此景观的介绍。翻译时如对文本结构稍加调整,使其连贯,变成外国游客理解的语言结构,要从国外的语言逻辑出发,这样就符合了英语句子模式,更符合逻辑性,为外国游客所理解和接受。

二、语用问题

(一)字面翻译

旅游文本翻译中,词语的使用总存在误区。如果忽略了用词的语境和专业性,盲目选择词汇翻译,就会犯错误。而且在利用汉语词汇描述一个景点或者地方的名称时,会为其增添一层感情色彩,使它的名字具有故事性,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其中的本质翻译出来。比如,“Brocade”和“embroider”字面意思分别是“锦缎”和“刺绣”,而此处“锦绣”的内涵意思是“如锦缎绣花那样漂亮”,似乎译作“Gorgeous Valley”更为合适。同样,“庐山西海”不是海,而是湖,不能按照字面翻译成“Lushan West Sea”,应该译为“Lushan West Lake”。

很多景点的名称都富有独特的含义,所以翻译时不可以只看字,要看到名字背后的故事。比如,井冈山的军民具有“红米饭、南瓜汤”的革命精神,这里是为了突出红军当时的革命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依然不屈不烧、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有些文本按照字面意思将这种精神译成“red rice”和“pumpkin soup”时,就会让海外读者很困惑,认为当时情况没有那么艰苦,但如果译成“unrefined rice”和“tasteless pumpkin soup”,说明当时吃的米饭是不熟的,喝的汤没有味道,更能形象生动地让受众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层意义。

(二)语言累赘

旅游文本中,有些词语是起修饰作用的,没有这些词也足以传达信息,翻译时这些起修饰作用的词完全可以不译。

例:(龙虎山)地处江西省贵溪市境内,湖光山色秀美,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名胜古迹遍布其中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译文1:The mountain locates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Guxi, boasting its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lakes dotted with many natural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It is an ideal scenic spot for tourism.

譯文1直译了中文文本的结构,没有语义重点,违反了英语语言重心的规范。如果仔细分析该句的逻辑关系就会发现一个句子就足够了。

译文2:The mountain,located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Guxi, is an ideal scenic spot for tourism with its panoramic sights dotted by rivers, lakes, mountains and historical sites.

相较于译文1,译文2突破了原文本的形式限制,对一些修饰词如“光”“色”“秀”和“融为一体”等不做处理,对实词进行重组后,译文显得简洁,具有逻辑性,用一句话将文本的信息充分表达,能够让外国游客对语义信息一目了然,抓住了文中的关键信息。

(三)缺少注释

汉英旅游景点文本介绍中,对历史的了解较少,所以他们很难从中了解到名字背后真正的含义,为了给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增加注释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提供这样的语境信息,外国游客看到这些文本时会增加理解和推理的难度。通过加注,译文传达的信息才能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例如,庐山上有两处景点分别叫“浔阳楼”和“观音桥”,如果直译,外国游客很难理解这些历史渊源,因为没有足够的语境让其建立起与庐山景点历史文化联系的内容。但如果增加注释“Xunyang,the old name of Jiujiang in its history”和“Guan Yin, the most popular deity in China”,外国游客就可以理解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关系,进一步激发其对游览庐山的热情。

三、文化问题

(一)标语口号

标语口号是旅游文本中最能体现中英两种语言使用方式的差别。汉语偏向使用修辞或气势较强的语言作为标语或口号来加强语气,表达愿望或鼓励,英语倾向于提供实际的信息为主要目的,一般较简短、直接。因此翻译旅游文本时,一定要考虑外国游客的心理期待。红都瑞金旅游指南有句标语口号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红都人民真诚欢迎您的到来”,而译文完全按照语义内容译为:“‘It delights to be visited by friends from far away’.Welcome to the Red Rujin!”类似这样的句子经常出现在其他旅游文本的资料中,究其本质,只是加强语气,表达一种愿望、决心罢了,实际意义不大,没必要按原意翻译出来,其实这句话表达意思就是欢迎您的到来,用“Welcome to the Red Capital Ruijin!”来表达就可以了。再者,“避免在观光台上长时间停留、拍照,不影响其他游客。”直译为“Don’t stay for a long time and take picture at the sightseeing stand”,会让外国游客感到不友好,因为国外一般通过委婉语、间接表达等手段来进行相关提醒,而译文因使用了语气较强的祈使句可能会伤害国外游客的感情,建议译为“Avoid staying and taking photos for a long time at the sightseeing stand when other tourists are waiting for the space”。

(二)文化空缺

汉语独有的词汇一般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概念,翻译这些旅游文本时就会产生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容易让习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词汇不能够精准翻译,这会增加外国人的理解难度,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地加一些说明,让国外游客领略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翻译文化空缺词汇时,很容易出现各种误读,如果站在外国游客的角度对其进行翻译,我们要从他们的思维进行思考,根据他们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信息能够准确地传达到他们那里。

(三)文化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一般描述语言时大量采用对偶和四字结构等修辞性手法较多,给人以连贯和气势的感觉,而英语旅游文本强调事实,普遍采用的是简单、平实的描述性写作手法,文体风格简洁明了,强调逻辑思考和理性分析,不使用花哨的语言。因此,中国人读起来觉得流畅优美或气势十足的句子时,翻成英文不必逐句翻译,应将其转化为较短的句子。井冈山景区一处文本中讲军民形成的一种红都精神,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翻译时要进行反复斟酌,转化为短句子,似乎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但该句本身为典型的四字结构,实质内容意义相近,比较重复,在具有政治色彩的文章里经常出现,翻译时最好简化,把中心意思译出即可,不必逐句翻译,给外国游客造成重复累赘的嫌疑。

结语

旅游文本的翻译实际上是宣传我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译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来华游客的数量,而造成江西四大名山旅游文本翻译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可能有:相关地方政府对文件的解释不一致,专家建议采纳的翻译策略不同,以及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淡薄等。因此,对旅游本文进行翻译时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的质量,保证国外游客可以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增强对他们来赣旅游的吸引力,带动江西省旅游业走向国际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 Gabriela Saldanh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econd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本文系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课题题目:《基于文旅游融合的江西名山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YG201818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杜习举,男,汉族,1982年出生,河南新乡人,江西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学和英语翻译。

李芳媛,女,汉族,1973年出生,江西余干人,豫章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