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及经验启示

2019-09-10魏泳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历史发展新中国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机统一。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涌现出以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和科学研究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彰显了新中国这一历史新阶段的中国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以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体育精神和抗灾精神为代表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凝练和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完整地总结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中国精神的新的凝练,增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培育民族自尊性、自信心和自豪感,注重精神塑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

[关键词] 新中国;中国精神;时代特点;历史发展;经验

[作者简介] 魏泳安,法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历史学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1],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新的篇章。从新中国成立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初步探索,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更经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三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探索深刻体现了新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走出了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道路。新的历史实践孕育新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自己国家的历史探索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日益丰富,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涌现,并且不断匯集成时代奋进的“精神气”,为中国精神增添新的时代注解,促进了中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升华,形成了一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机统一的独特精神轨迹。这条精神轨迹就是体现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包括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也包括改革开放时期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精神,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斗精神、梦想精神、创造精神和团结精神等。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精神既是一个关乎延续中华文明精神血脉的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时代性命题,更是一个关乎改革发展背景下凝心聚力、团结稳定的关键性命题。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历史表现、发展规律和培育经验的深刻把握,能够为当前新时代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一、 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精神写照

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新中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使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建立并稳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斗志昂扬、忘我工作的理想主义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其中就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以艰苦奋斗、不畏牺牲为特点的时代楷模精神,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为表征的科学研究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团结奋斗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中国精神的时代彰显。

具体而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战斗、舍生忘死,同时国内各个战线踊跃捐款捐物,积极援助抗美援朝,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利益无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了士气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慷慨奉献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维护正义与和平不懈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体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2]。

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以雷锋、王进喜、焦裕禄为代表的时代楷模,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周恩来进一步将雷锋精神总结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3] 。雷锋精神体现着一个平凡的劳动者爱国爱民的赤子热情、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克己奉公的奉献之情和忠于职守的“螺丝钉精神”,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普通劳动者的精神体现。焦裕禄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2009年习近平在兰考县考察时,将焦裕禄精神总结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精神展现,发扬了“实干、创业、拼命”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工人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到国际军备竞赛、“核讹诈”和武力威胁的影响,在国内经济和科学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我国于1960年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1964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一连串成绩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在技术落后、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结果,是科学研究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机统一的典范。“两弹一星”精神极大促进了新中国在国防和科技领域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科学家,也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集中体现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4]的精神。

二、 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创新和爱国主义精神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5]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并结合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时代特征,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凝练和升华,呈现出新的时代样态。改革创新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是一种不断追求发展和不甘落后的奋斗状态,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大胆求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创新精神深深地扎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通过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体育精神和抗灾精神等具体实践精神体现出来。

小岗精神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劳动者尤其是基层农民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打破“大锅饭”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生产经营包产到户的“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开创了中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先河,也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改革实践展现出敢于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这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实践探索开创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新天地,其体现出来的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和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也成为小岗精神的基本内涵。与中国农村改革精神相对应,城市改革精神的典型代表就是特区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先后在东部沿海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改革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创造出沿海发展奇迹,对进一步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由此也形成了以“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为核心的特区精神。总体而言,小岗精神和特区精神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探索的精神写照,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质,突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气质。

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精神在科技发展领域的典型代表就是载人航天精神。作为中国科技领域规模最大、技术最难、系统最为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批准立项以来,从1999年神舟一号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连续发射成功,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科技突破,这一系列的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进步,彰显了以中国航天人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6]503的载人航天精神。“四个特别”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体育运动也成为提振中国精神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历史性地实现五连冠,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励着几代人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体育精神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盛会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奥运盛会”,奥运盛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激发了全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华侨的爱国热情,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在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的金牌数位居榜首,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所孕育的北京奥运精神集中体现为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体育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愫,促进了中国精神的理念和价值的培育和弘扬。同时,体育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包容、志愿服务、昂扬向上、公平竞争等精神要素,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精神元素。

此外,中国精神在抗击灾害过程中不断磨砺和升华。中国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决定了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差异大,灾害的共生性和伴生性明显。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精神形成、发展与抗击灾害过程中的实践磨砺、精神凝聚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非典”重大突发性疾病、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特大型灾害。在抗击灾害过程中,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灾害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7]为主要内容的“抗洪救灾精神”,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8]为主要内容的抗击“非典”精神,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6]647为主要内容的“抗震救灾精神”。总体而言,抗灾精神包含着团结一心的民族情感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促进了中国精神的凝聚和升华。

三、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凝练与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9]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精神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中开拓出新的精神境界;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成功发展,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精神,并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更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拓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展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彰显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理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答案和中国智慧。新时代提出新要求,当前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41。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来源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来源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明确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培育方略,促进中国精神的凝练和升华,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鍵举措。

中国精神内涵的凝练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作出了界定,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10]。之后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出了界定,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1],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12]在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视角,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3]40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精神的概念,并对中国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总结,即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后,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14],这不仅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提出了要求、点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当前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了新的境界和方法。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9]42的命题,从而明确了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将中国精神在现实实践层面落细落实。随后,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15],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新的凝练和升华,彰显着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注解。

当前,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精神要素及时有效地凝练和升华为中国精神,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到十九大系统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出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形成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精神。在这一实践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精神的特征与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总体目标,在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精神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精神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是基本要素,并构成有机关联、逻辑严密的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精神所秉持的核心理念。总体而言,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精神全面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促进了中国精神的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的有机融合,不断生成新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与升华。

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发展的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引,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注重精神塑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旨归。明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发展经验,是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基本前提。

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6]。从实践发展层面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从思想文化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形成系统、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中国精神的现当代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键就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神气质。此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具体的事件、人物、地点等为精神标识(例如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小岗精神等),极大促进了中国精神在具体历史阶段的传播和认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发展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精神开辟了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人面临的“新与旧”“东与西”的“价值困窘”,使中国人找到了一种超越西方价值和传统价值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使中国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一步凝练和升华。二是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精神得以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转型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国更加包容、辩证、客观地看待世界文化,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确立了中国发展在世界历史中的时代方位和价值定位,在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中走出一条综合创新的精神发展之路。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精神交流交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中国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出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综合特点。

2. 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基本表现,是民族自我意识的直接表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实现独立和解放的基础上,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征程,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凝心聚力作用,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具象。正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精神提振,激发出了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使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紐带。

例如,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为了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在《共同纲领》中推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政策;在“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中清除封建思想束缚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开展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会议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充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通过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先进典型开展广泛而深刻的中国精神宣传教育,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在改革开放时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精神提振,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世界与民族的关系等问题息息相关。在改革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和热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愛国主义教育文件政策的颁布实施

代表性的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2016年)等。,将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主要方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成为当前全民族凝心聚力的关键。

3. 注重宣传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发展与升华离不开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中国精神宣传教育能够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展而不断进行调适,展现出中国精神宣传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与具体时代特色和实践发展相统一的中国精神宣传教育,能够广泛而深刻地凝聚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而言,中国精神宣传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首先体现在对具体阶段的教育主题的把握。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工作,中国精神的宣传教育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转变为最大程度上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和爱国热情。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精神宣传教育的主题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围绕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而展开。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更是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3]153,宣传好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次,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教育方式,也是中国精神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精神的发展能够看出,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及时有效地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其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宣传教育契机,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和利益诉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而取得中国精神教育宣传教育的最佳效能。

此外,针对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能够根据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和利益诉求,坚持分众施教、因势导利,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国精神教育。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习近平先后在不同场合对党内外三十多个群体提出了分类指导要求,这些群体包括青少年、文艺工作者、党员干部、媒体从业者、华人华侨、科技工作者等。分类要求提高了当前中国精神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分众式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中国精神的宣传教育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精神教育途径并不是仅限于学校这一单一系统,而是在“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这一总命题下,形成了由学校教育、党政机关、社会媒体及社会团体等共同构成的系统格局,促进了中国精神在具体历史阶段的培育和弘扬。

4.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3]3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着两大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历程,也是探求国家繁荣富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17]。在此目标下,新中国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广泛而深刻地调动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同时,这一时期,将国民经济纳入计划发展的有序格局,将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使中国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格局之中,开启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伟大复兴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步骤,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改革实践有机统一,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时代精神,并使爱国主义在开放和改革的时代格局中展现出新的时代面貌,赋予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8]这不仅说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旨归,也说明中国精神是新时代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34.

[2]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26(2).

[3] 周恩来军事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79.

[4] 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9-19(1).

[5] 習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84.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江泽民.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1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1.

[15]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5.

[1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8]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4).

(编辑:杨增岽)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历史发展新中国
还原真实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