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究

2019-09-10康海轩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红色文化高校

康海轩

摘  要: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是对先进文化成果的整合、重组、吸收、优化,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化产物。作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在如今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在青年的德育工作中渗透红色文化,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综合素质。文章论述了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了红色文化在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德育价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4-070-05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承载着革命历史印记的遗存物与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是爱国主义情怀与艰苦奋斗精神”[1]。高校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抓住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使红色文化成为德育教育资源。

一、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红色文化的德育因子十分丰富,就物质资源而言,各种形式的文化事物包含着历史的厚重感,在保留、恢复、创新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参观红色革命基地,能够为学生带来真实体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空间限制,使得德育内容由静态转向了动态。另外,“就精神资源而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2]红色文化的传统精神形态包括自强不息、和平友爱、厚德载物等,革命精神则包括西柏坡精神、红船精神等。随着社会的变迁,更多文化要素使得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发生了改变,衍生出包括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时代精神。

(二)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载体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德育教育与教书、管理、服务、环境等要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校园文化、教学素养、规章制度、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都是德育的载体,但德育的核心载体永远是文化。“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德育载体。”[3]依托其特殊内涵和独特价值,红色文化能够带领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新时期,德育的对象除了思想、道德,更应指向信念、素质、精神,为学生传递人文关怀、感恩教育等 。基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都能得以实现。

(三)红色文化丰富了德育的模式

德育是教育主體、客体、介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中,能够充分放大并使用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红色文化也能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教师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用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4]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借助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塑造力、教化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情感认同、道德水平,从而改造自身的内心世界。另外,红色文化也是一种环境介质,能够渲染出生动活泼、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文化氛围,让主体与客体在其中共同成长,促进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的重视度不够

考试升学的教育机制决定了青年学生要依靠成绩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但同时也使得教师的目光集中在一纸试卷上。德育教育蕴含在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很多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机制,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教师自身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德育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5]同时,高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德育资源太少,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缺乏有效的引导。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未能被重视起来,更无法被有效利用。

(二)“融入”的形式过于单一

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立德树人”,红色文化具有显著的历史传承性,需要教师将其以不同的形式引入教学实践中,便于学生接受和消化。目前,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灌输和实践活动。“部分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完成德育教育。即便组织了实践活动,也只是观看红色视频、听红色讲座,很少让青年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去。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而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是无法增加学生的体验感。”[6]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化,红色文化难以实现“外在于行”和“内在于心”的有效融合。

(三)“融入”的本质表面化

“文化是一种内在生产力,能够为人的头脑和内心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尚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未能全面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7]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德育教育内容本身缺乏吸引力外,还有文化渗透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被淡化。青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见识较少,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德育教育中教师未能将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彰显出来,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使得文化寓意浅层化,难以真正撼动人心。

(四)“融入”的效果不理想

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教育客体内容的片面化与教育主体方向把握不准问题。进行德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是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德育的效果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更应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价值观的引导者,更是思想意识的监督者,基于多重身份,教师应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塑造个人品格,成为红色文化的信仰者与践行者。”[8]有些教师自身的红色思想不坚定,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进行教学,难以让学生在自身情感的带动下真正了解红色文化,认同红色文化,这种程式化的德育渗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对策

(一)坚持党委领导,完善顶层设计

一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较高的重视,明确了学校党委的主要责任是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对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德育教育是学校党委的核心工作之一,红色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还需党委进行调度。“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主要执行者,传播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责任。”[9]高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科学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顶层设计,高校要制定人才发展目标,将红色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发展构架,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加强调研,鼓励全員参与,提高决策的透明化,保证制度和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以身作则

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相对紧密,当今社会中的各种思潮不断涌现,青少年容易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影响。在此影响下,学生会误将叛逆当成个性,要么沉迷于网络、早恋、吸烟酗酒等活动,要么整天空想,缺乏实际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这部分青年学生容易被“榜样”所影响,易于模仿所谓的“偶像”。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这一规律,不但提升自我,让自身成为榜样,成为德育教学的“活教材”。教师在教育方面拥有天然的职业形象优势,应发挥自身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言传身教。教师除了要在学术方面要不断强化教育水平,更要在德行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树立谦虚谨慎、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首先保证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同,继而进行躬身实践,用自身的行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10]教师要在言行举止上彰显高尚的品德,将红色文化的具体要求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三)挖掘德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首先,高校和教师要完善课程体系设计。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政治课程设置,实现知识的跨界融合。德育教育要依托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在课程中渗透红色文化理念。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选编制而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文化,因而教师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扩展,将德育渗透其中,从而将课程升华,使教材成为道德资源的载体,更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手段。“另外,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拓宽德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11]网络媒体包含德育内容,诸多素材对红色文化的解析更为深刻,更具有层次性,视角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深入挖掘相关的资源,利用好网络途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四)转变教育思路,拓展教育方法

1.拓展理论教育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将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法拓展为“逆向说理”和“比较说理”的教育法。青年学生对强制性的理论灌输没有兴趣,更有可能出现反感、厌烦等心理,从而难以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将“说教”与“实际”相结合,所谓的联系实际,就是要了解青年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找到红色文化渗透的切入点,使得德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2.拓展实践教育方法。实践教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感,增加学生的经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实践教育的形式很多。其一,教师可组织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访问等,了解红色文化在社会上的普及情况,以己之力传播红色文化。其二,教师可安排实习实践,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了解职业生涯对于红色文化的真实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观念。其三,教师可组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艰辛,从而珍惜当下生活,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其四,教师可组织文体实践,通过文艺汇演、军训、运动会等形式,增加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从而优化德育效果。其五,教师可以组织监督执行实践,通过文明自查活动、协助维护公共秩序活动、校园文明实践日活动等,“让学生将红色文化转变成生活的规章制度,以此为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以上实践,学生要使红色文化成为内心信念,更成为一种习惯。”[12]

3.拓展情感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优化人文环境。教师要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把握“情”与“理”的尺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与学生互敬互信,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有细微的观察,及时发现不良行为的前兆,把握学生的不良情绪,关注学生的特殊心理,经常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可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者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泄情绪的途径,并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其次,教师要优化班级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建班级文化角,让学生用红色书籍、板报、创作等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的文化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文化认同感,使德育教育实现生活化、常态化。

(五)进行文化整合,深化红色文化内涵

德育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课堂,而在于生活实际,教师延伸德育教学效用,使其长久地发挥作用。首先,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也就是对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时代内涵进行重组,提炼出与青年学生的关联度最高、最能够影响学生在此阶段成长与发展的要素,将其有效渗透到德育工作中。“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每个时代都具有先进性,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文化。”[13]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衍生出很多新思潮,更符合现代人的发展需求,更体现时代特征。基于此,教师要将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解读出来,让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优势选择其中几项进行再提高,从而使红色文化的影响被延伸放大。另外,高校和教师应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的结合。教育不只是教师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综合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学校和教师要促进多方合作。学校层面要加强宏观引导,在政策、资金、科研、宣传等方面加大对红色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师需要积极参与研究,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探索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和思路,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寻求家长配合,利用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增加沟通,将红色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让家长打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课外延伸。

参考文献:

[1]李平,徐小飞.高职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以江西红色资源为例[J]. 职教论坛,2017(32):22-25.

[2]孙云龙,姜仲秋.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校园传承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模式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4):232-233.

[3]刘茜.茶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J].农业考古, 2017(5):118-120.

[4]刘欣.“引水润德,以水育德”——水文化思想渗入高职德育工作实践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5(2):51-54.

[5]王朋朋,刘健康.胶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 25(6):878-880.

[6]周海燕.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7(9):211-211.

[7]黄源镜.依托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和创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研究[J].时代教育,2016(6):6-9.

[8]徐财龙,高权根.红色文化在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科教文汇旬刊,2017(8):66-67.

[9]兰琳.基于红色资源的湖南地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16(23):75-77.

[10]吉爱伟.红色文化引领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33-34.

[11]木艳,孙云龙.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校园传承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淮安地区职业类院校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 2016(16):45-46.

[12]曹晖.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和职业素养教育[J].科教文汇旬刊, 2017(32):96-97.

[13]弓爱萍,宇小兵,王晚晴.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6(1):138-139.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红色文化高校
大学生篮球选修课的德育价值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