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探析

2019-09-10杨赵卓曦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媒体高职院校

杨赵卓曦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社会生活与交往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变化给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海量资讯,给“正向”引导和教育带来冲击。解决问题原则性方法是要树立新观念,改“堵”为“疏”,变思政教育为更具普适性的“公民教育”,不断加强道德底线的坚守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新媒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运用数字、科技、移动技术,依托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快捷的通讯和多种消遣娱乐的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拥有以下显著特征。

(一)信息的海量性

在网络世界里,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促使了信息的海量存储,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信息,世界上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被广泛传播。新媒体融合了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多种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于一身,可同时传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二)传播的快速性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快速得多,甚至达到“即时通信”,发生即被知晓。以前,信息的采集、整理、发布都是由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通过政府的固定传播途径发布。新媒体和通讯设备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接收。

(三)内容的个性化

大众媒体之所谓称为“大众”,就是它的内容是面向大众的,而新媒体让受众在选择上有了更多自主权。诸如电视、广播,受众是被动或者是受一定限定接收的。电视节目的内容,时间长短,播出时间等都由电视台所决定,观众只是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新媒体让“私人订制”成为可能,可按个人喜好决定接收什么内容,以何种方式、何时接受。甚至可以屏蔽个人厌恶的信息。

(四)行为的自由化

新媒体在方便信息流通的同时,网友在新媒体上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或是推送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言一行,不仅要注意别人感受,还要受伦理道德以及法律的约束。例如有的网友,在不明就里、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便对某事件乱加评论,动辄易怒,甚而攻击谩骂。要么围绕一个主题跟风,要么互相攻击、诋毁,这种行为在网络空间时有发生。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有些封闭了,大学生利用手机等新媒体获取大量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式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增长探索经验,自主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为和习惯,颠覆传统学习模式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新媒体能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和文化,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1.提供全新的交往方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交往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微博、微信、抖音、各类直播平台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线上交流更加便捷。社交媒体上的虚拟身份既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又减少来自于其他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所以网络社交亦成为当代大学生常用的交往方式,也是其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的途径之一。

2.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受众在通过大众媒介满足获取信息、接收知识、了解社会等基本需求外,归属感、信任、尊重、审美、娱乐、自我实现等需求进一步凸显,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发展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传播途径,不仅可以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眼界,而且最大限度上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1.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获取信息、资源既快捷又方便,随着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扩大,大学生会对新媒体提供的内容产生依赖。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有些人已经不再深入思考,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这样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出现了一些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由于大学生知识、社会经验的欠缺,新媒体中所包含的不良信息容易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家李普曼把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后向人们所展示的环境称为“拟态环境”。许多大学生生活在拟态社会中,更多表现出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形象,分不清虚拟与现实世界。

3.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再就是“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对新媒體的信息内容监管不力,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黄色低俗文化随之而来,这些价值理念势必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形成冲击,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三、新媒体给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对传统思政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信息内容的丰富与传播的迅速,使学生获取到的信息多样化,如何正确引导值得思考,传统的“堵”近乎不可能;虚拟世界的随意性,让学生和现实相比较会有落差感,良莠不齐的海量资讯,给正向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带来干扰。

(一)传统思政方法中的“堵”近乎失效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筛选”“堵塞”“封锁”消息,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方式,使不良信息尽可能不被知晓,是越来越近乎失效的,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社会负面舆论。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导致信息是“堵不住”的,各种智能接受终端的普及,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独立“媒体”,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信息的传播。

近年来出现一个新词“网络反腐”,网友或当事人通过新媒体(如微博)这种非正式途径,揭发、控诉和检举嫌疑人,以引起更多人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从而导致司法纪检部门介入,达到检举犯罪的目的;再就是非利益攸关方网友,通过网络上观察到的视频、图片等信息,从中发现异常和不法行为,发表评论,形成舆论,也达到揭发和举报目的。例如,原陕西安监局的“表”哥杨达才,因为网友发现其在不同场合的新闻图片中,佩戴各样价格昂贵的手表而被揭发;被网友揭露的原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被《财经》杂志罗昌平用微博实名举报的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等。网民通过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某种社会责任和诉求。

(二)网络中的虚幻满足感,易使大学生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网络新媒体对大多数年轻人是有吸引力的。学生之所以沉迷于网络,一个原因是相对于现实,网络能給人以虚幻的满足感和安慰,从而产生逃离现实、消极避世的不良情绪。此外,新媒体还是凸显大学生自我个性最便利和快捷的媒介。大学生可以方便地在网上发表有关自己生活、工作、学习情况,且形式多样、绘声绘色,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等,都是体现“自我”的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相较于现实,网络虚拟行为有更广域的自由度,给人“无限自由”的错觉。

(三)良莠不齐的海量资讯,给正常的思政教育带来挑战

只为博人眼球的误导、哗众取宠的造谣,屡见不鲜。网络媒体的资讯是无限的,其中夹杂着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的信息。

思政教育方法中,有一个方法原则,叫“先入为主”,即要想占得特定教育目标的一席之地,必须早准备、早着手。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没有成熟以前,任何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都会在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逐步成为人的观念基础。所以,如何在良莠不齐海量信息占领大学生头脑之前,让思政教育抢先占领阵地,是思政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效果的重要条件。

四、解决问题的新观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政教育工作“适用域”越发显得狭窄。有思政学者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势位”战略,其目的是拓展思政的适用域,拓展狭窄的思政区域为更具普遍适应性意义,其培育目标是“具备真理性精神品格、民族性精神品格、时代性精神品格、包容性精神品格和开放性精神品格。”另一个思路是“底线道德”建设,即将拔高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变成普适性的“公民教育”,其思路是摒弃普遍拔高的虚无化,德育工作回归常人生态,让更多的人能够适应这个标准。使道德不再是令人仰止的高山,而是脚下的生活之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应吸引学生自觉接纳,而非通过简单机械“灌输”。

(一)改“堵”为“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用“封堵”“蒙蔽”来屏蔽不良信息,处理矛盾、化解危机,必是徒劳无功。相传舜帝治水采用“堵”的方法,黄河哪里决口、漏水,他就掘土以掩缺口,徒劳几十年,黄河始终没有治好;禹继承舜的帝位以后,改“堵”为“疏”,采用“疏导”的方法,深挖渠,疏浚河道,河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古人治水的原理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二)变高校思政教育为“公民教育”

费孝通所述“差序格局”原则,中国人总是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人际关系的厚薄。这个原则可以借用于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根据实际需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按公民教育来做,这样有更广阔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大多数大学生接受,实效性自然凸显。

(三)道德底线“坚守意识”需要加强

老聃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底线道德对于解决当前道德建设问题的意义值得参考。近年来,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高校学生实际,泛化崇高,曲高和寡,僵化生硬,导致德育实践中,偏重道德的高层次要求,而底线道德成为短板。表现为:学生道德认可程度低、“知行分裂”现象、忽视弱势群体道德诉求等。更严重的是,道德对学生影响无力;个人道德上的虚伪与不诚实、伪善之风盛行;言行分裂现象等。所以,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须适应“先进”和“普通”层次需要,建立高低搭配、多层次的规范体系。心理学认为,倘若人们在“认知”阶段对事物持“否定”评价,认为不适合自身要求,会使事物亲和力和吸引力降低。若这样,某些“崇高”会使人望而却步,从而使任何教育企图归于失败;从道德规律来说,“修养”往往是从履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开始的,培养“自觉性”,而后方能形成崇高的情操。底线道德建设体现出道德建设“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高尚的道德固然让人景仰和向往,但普遍实践还需要时间。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新媒体高职院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