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心使用喻证

2019-09-10冯渊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5期
关键词:喻体泥巴金子

冯渊

一块金子与一块泥巴相遇。金子对泥巴说:你看你,灰不溜秋的,你有我闪亮的光芒吗?你有我高贵吗?

泥巴搖摇头说,我能生出花,生出果,生出草,生出树木,生出庄稼和万物,你能吗?

金子沉默了。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自已值多少钱,而是自身创造了多少价值。因为你的存在,帮助了很多人,这才是价值。

这个寓言故事传播甚广,寓意鲜明: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故事诠释的道理当然没有问题,但论证过程有问题。泥巴确实是万物生长的基料,草木瓜果、庄稼万物赖它而生存,它奉献了一切,低调而沉默,却最不被人重视,倘若衣服上沾了一点泥星子,人还要使劲拍打掉。泥巴的确不该被视为卑贱的东西,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应该被尊重。

但是,寓言中有一个关键的逻辑谬误,即忽视了泥巴与金子并不构成一对冲突,不构成冲突就不宜编排这样的故事。

寓言中赞美了泥巴,讽刺了金子。可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金子并没有错,它有闪亮的光芒,这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如果将一块金子和一块同样体积的泥巴放在人们面前,作者能成功以一个寓言来说服人们取走泥巴而舍弃金子,那么我佩服寓言的说理达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如果不能,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寓言的说理过程。

其实,假如没有人类,金子和泥土就没有什么区别。所谓价值,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眼光和利益来衡量的。金子和泥土本来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无所谓高低贵贱。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商品交换,有了商品交换,就会从最初的“以物易物”走向以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易中介的交换形式。因为金子珍贵稀少,人类便将其作为特殊的等价物,用来衡定世间万物的价值。

也就是说,黄金不能孕育万物,但泥巴孕育的万物需要以金子来衡量其价值,这是人类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通俗点说,黄金是对万物价值进行衡量的标志物。比如说,从泥巴里生长出来的1000朵玫瑰(假设每朵玫瑰5.6元),人们需要它,于是制定规则,以20克黄金(时价5600元)表示1000朵玫瑰花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泥巴创造了鲜花,有价值。黄金正好是这个价值的等价表示物。我们只能讨论1000朵玫瑰与1000棵白菜谁更有价值,它们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从对比论证的角度看,金子作为特殊等价物,与泥巴作为万物的孕育者、价值的创造者,不是一个层面的对象,不可以对比。泥巴和黄金根本不构成冲突。我们无须追问谁更有价值,因为后者恰好是前者价值的表示。

人类用黄金来衡量价值,却又让黄金背了太多的黑锅。比如,《阅读独唱团》2019年3月号的“逻辑思维”栏目中,笔者曾引用了《雅典的泰门》中的一段文字,泰门就拼命诅咒过黄金,可实际上黄金无辜,拜金才是罪过。人类自己才是最矛盾的,一方面喜爱黄金(因为它代表了价值本身),另一方面又常常从道德上蔑视它(应该蔑视的是拜金)。

下面,从比喻论证的角度分析,寓言中的论证也是有瑕疵的。

用泥巴比喻那些高尚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可以。用金子比喻那些自身有价值却不创造价值的傲慢的人,从寓言设置角色的角度看,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不周全。所以有人说,一切比喻都是跛脚的,我们只能选择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某个相似点,在特定的范围内运用比喻说理,而且要将喻体的这一特点突出彰显,才能达到有力说理的目的。

我们可以用泥土比喻厚德载物的仁者,也可以比喻藏污纳垢的邪佞(如“粪土不如”)。可以用金子比喻不愿奉献的傲慢者,也可用它比喻稀有、珍贵的品格(如“金子般的心”)。

如何取譬,作者完全可以根据写作目的来,但运用比喻就要恰当充分。如上例中说金子徒有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就不够完善。因为泥土可以生长万物创造价值,金子也可在金融投资中增值,一样可以创造价值。

综上,用泥土来贬抑金子的价值与品格,其中比喻与对比论证的运用,都不甚妥帖。

诗词、寓言常常运用拟人、象征手法,寄托作者的寓意。同一对象,所寓道理(品质)千差万别,如蝉在现代寓言里常因它的鸣叫声近似“知了”而被嘲笑肤浅自大,但古人因相信它以露水为生,而将其看作高洁的象征。

为了主旨表达的需要,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都是选取事物的某一特点来刻画寄意,因此我们借助比喻说理或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的时候,第一要抓住事物特点,取譬要恰如其分,第二要学会开放的思维,从不同角度挖掘寓意。我们来看一则伊索寓言《鸟、兽和蝙蝠》:

鸟与野兽宣战,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是依附强的一方。当鸟和兽宣告停战和平时,交战双方明白了蝙蝠的欺骗行为。因此,双方都裁定它为奸诈罪,并把它赶出日光之外。从此以后,蝙蝠总是躲藏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在晚上才独自飞出来。

这故事是说那些两面三刀的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伊索在文末已将故事的寓意清楚地写出来。我们阅读寓言,还可运用质疑思维,拓展故事的寓意。如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针对这则寓言写道:

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伊索的原意是嘲笑蝙蝠的骑墙派作风,而钱钟书将故事赋予了新的含义。同一个故事模型,获得了崭新的讽刺效果。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也可以一试。

资源链接

1.“一切比喻都是跛脚的。”

这句话源自拉丁语,意思是说任何比喻和所比喻的事物都不是完全吻合的。由于事物是复杂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运用比喻的方法虽然能把事物表达得通俗些,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但比喻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并非完全等同,比喻只抓住了某些相似的方面,不能概括事物的不同特征。所以比喻是有条件的,在特定的条件、范围内,运用比喻是科学的方法。超出了范围可能就会歪曲要说明的问题。

2.喻体的特征决定了寓意的不同。

拿来做比喻的某一物体或某一事件,其性质、功能往往是多样的。下面以月亮为例来说明。

①满月时是圆的,又是发光的。因此,月可喻作镜子、圆盘。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②圆月明亮、皎洁,光洒大地,如天空之眼,因此月可比作眼睛。如:“看书眼如月,罅隙靡不照。”(苏轼《吊李台卿》)观书如月,是强调月光无所不至,能照见每个缝隙;读书也像月照缝隙一样能发现书中的所有奥妙,古人的“读书得间”(即读书能心领神会,出自《官场现形记》)一说也与此近似。

③月亮平等地照耀:大地江河,虽然月映万川,但万川之中的月亮其实是一个月亮。因此,月有平等普照的意思。如:“影落千江,谁知月处。”(黄庭坚《黄龙南禅师真赞》)

④月亮亘古常亮,可以比喻光景常新。如:“明明千秋,如月在水。”(李白《溧阳濑水贞女碑铭》)。

再比如柳叶。

①柳叶细长,可以比喻女人的眉毛(细长)。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②柳叶初生,细小如线,可用“柳叶”来比人刚睁开的眼睛。如:“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元稹《生春二十首》)早春时初生的柳叶细长,好像人睡眼初开,象征春意刚刚萌动。

③柳条柔软而细,可用来比美女的细腰。如:“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庾信《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

3.同一个喻体,寓意的情感态度完全相反。

同一样东西,用作比喻,有的是赞美,有的是批判,有的是喜欢,有的是厌恶,情感态度可能完全不同。

以水中的月亮为例,佛教常以“水中之月”的不可捉摸比喻佛理的玄妙难参,俗世则以“水月镜花”比喻虚妄的凡尘人间。

①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中唐诗人施肩吾《听南僧说偈词》:“惠风吹尽六街尘,清净水中初见月。”“水月”指佛理高超美妙,難以参透,这是对“水月”的赞美。

②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从镜中无法拈花,从水中无法捉月,无奈何没有理由靠近她(他)。“水月”形容可望难即的虚幻事物。

③《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是说宝黛之恋情深沉感人,情思撩人却最终落于虚空。

以上三例中,②③两例“水月”都比喻虚幻、虚妄之事,表达了作者的批评态度。再看“秤”的例子。

①《论衡·自纪》曰:“如衡之平,如鉴之开。”意思是,像秤一样公平,像镜子一样明亮。《全三国文》卷五九诸葛亮《与人书》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意思是,我的心像秤,不能为了人家忽轻忽重。这都是以秤比喻没有成见私心,处事遇人,各如其分,公平允当,作者将其用于褒奖。

②《朱子语类》:“这心之正,却如秤一般,未有物时,秤无不平,才把一物在上面,秤便不平了。”周亮工《书影》:“佛氏有‘花友’‘秤友’之喻,花者因时为盛衰,秤者视物为低昂。”这里的秤比喻心术不正,趋炎附势,这明显是讥讽责备的情感态度了。

不但汉语有这样的比喻,其他语言也有。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英语、意大利语中都有“使钟表停摆”的比喻,但是意思正好相反。

意大利人的小说中有“此妇能使钟表停止不行”的比喻,这是感叹容貌美艳,让人沉醉其间,忘了时间之流逝。而英语剧本中的“然此间有一二妇人,其面貌足止钟不行”则是说其容貌丑陋——对着这张脸,会觉得时间太漫长了,陡生“此生何时是尽头”之叹。

读写提示

同学们写作议论文时常常会用到喻证法,以形象的比喻来支撑自己的主张。通过前面的思考分析可知,我们在运用喻证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喻体与要阐释的道理要联系紧密,不能牵强附会。

第二,为了使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喻体的含义在一篇文章中要保持一致,不能前后矛盾。

第三,我们选择的喻体可能会让读者产生其他的联想,所以应尽可能将其他的比喻义摒除在讨论的主题之外,保持喻证方向的准确和唯一。

与喻体的多重含义相似的是,事实类素材的指向也是多向的,即同一则材料可能包含多重含义,具有多个指向。所以也提醒同学们:运用例证法时,同样要详细审察材料可能具有哪些含义,要将材料中蕴涵的某种含义与作文的观点准确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这一个”含义进行阐释。如果取舍失当,不但不能证明论点,还会使行文思路混乱。如果随意引用众所周知的烂熟的例证,不仔细辨析命题者提供的材料,以大而化之的母题覆盖作文题的独特个性,则会大大削减行文的逻辑力量。

思考探究

下面是一则伊索寓言,讽刺了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请在原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改写,赋予原故事新的寓意。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猜你喜欢

喻体泥巴金子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春天的早晨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一个接一个金子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
泥巴泥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