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问题的概念教学,让儿童思维更深刻

2019-09-10刘忠伟

天津教育·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数线段平行四边形

刘忠伟

数学知识是人类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学术性和学科性特点,教材的编者又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了结构化的安排。因为多种原因,教材对知识的呈现必须是浓缩与概括的,这样的浓缩与概括把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情境遮蔽了。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一、研读教材,筛选核心问题

教师每节课所教的内容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但把它们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看,必然是前后关联且螺旋上升的。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和其内部关联性,并依据这些统领教学,确立统领本节课关键和核心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合理地构建知识结构,牢固地把握知识脉络。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反复熟悉课本,充分了解编者的想法。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重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线段、线段的价值,在教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毛线已经有了生活认知基础,我们在授课时不是简单把线拉直了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把线的多种姿势(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展示出来,让他们感受,然后归纳出共性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试看教学片段:

教师:(把一根毛线放到展台上)瞧,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学生:弯曲的毛线。

教师:谁能把它拉直?(一学生上来拉)

教师:谁能来指一指,说说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一学生指)

教师:你们知道吗?像这样两手之间拉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板书:线段)

教师:我们把它拍下来,再把它请到屏幕上。(抽象过程)大家看,这是中间直直的那一段,为了强调它的两头,我们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瞧,这就是线段。大家仔细地观察它,把它记在脑海里。

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不同姿势的毛线,并把它们的形象抽象后显示电子屏幕上。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线段,它们有长得不一样的地方吗?(方向、长短)

教师:尽管它们的方向不同、长短不一,可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确认“直直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了线段的概念之后,教师又启发学生思考:线段有什么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线段,从出示的多种平面图形中寻找线段。这看似平常的环节,却反映了教师的用心: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渗透了关于线段与平面图形相关性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结构关联性特点。

二、把握难点,浓缩核心问题

在知识的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达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的目的。在基本数学思想中,转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化思想也是其他数学思想的基础。教师可以基于数学转化思想善于为学生设计核心问题。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让学生比较每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课件展示三组图形,前两组是教材中例1中的四个图形,不规则图形可以转化为规则图形,第三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出示这两个问题:

1.观察并说说每组两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2.提问:为什么第三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呢?如何证明?

本课的知识核心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知识基础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学生已经具有将不规则图形割补转化为规则图形的生活经验,与之相关的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后两者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首先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前两组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面积是否相等,激活学生生活经验,渗透“转化”思想,为接下去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埋下伏笔。第三组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则潜藏着本课的核心问题,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对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有了自己的方法,在转化之后聚焦“转化前、后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核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分析疑惑点,抓准核心问题

思维“疑惑点”就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困惑或疑难之处,通常也是教学的难点处,此时学生思维受阻,因此是最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追本溯源,释疑解惑。

例如,在进行引入两位小数时,吴教师在0.6右边画了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说用哪个小数?学生猜6.1、6.01……吳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答案做过多的解释。而是先让学生估一估,用数线模型让孩子感知0.61。用儿童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一个小1,跑到条形中是十分之一,他有了一个称呼0.1,它又跑到大正方形中,它有了一个称呼0.01。吴教师在课堂上贯穿始终的大“1”、中“1”、小“1”、小小“1”……这是让学生体会小数就是以“1”为标准,不断细分单位的过程。小数和自然数一样,有着相同的记数结构,即十进制计数法,都体现了十进制和位值制;而小数是十进分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9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而小数是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等等后,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

总之,把“1”不断复制、累加就是自然数;把“1”不断均分,就是分数,其中均分成10份、100份等得到的就是小数。

四、循序渐进,呈现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觉得学习新知的过程充满挑战。在教学中,一个例题通常蕴含许多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间有着递进关系。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设计递进式的核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节课时,由于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熟悉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的一部分和这个数量的关系。本节课上,学生需要熟悉分子与分母相等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以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基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探究新知时,出示以下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给分数分一分类,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与1相比,它的分数的大小情况怎样?

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第一个核心问题先让学生给分数分类,再让学生举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例子,通过对分数进行分类、比较,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第二个核心问题主要是通过数形结合进行分析,从观察涂色的分数出发,自主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形成一个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述概念,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

五、结语

指向核心问题的概念教学可以对教学环节、教学版块形成坚固的支撑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可对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凝聚力,能迅速提挈全课,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产生内在的牵引力,让教学重点快速地聚集、凸显和放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指向核心问题的概念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课题编号:[2019]-JKGHYB-112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小数线段平行四边形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失踪的小数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线段图真好用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