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方法

2019-09-10王维维

天津教育·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心理

王维维

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前教育专业335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为13.7%,其中三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在偏执、精神病征、焦虑等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四年制学生心理问题比例高于三年制的学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四年制学生存在小部分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并制定有效策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稳定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心理与行为活动方面的协调,并保持心理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促使人体与外部社会向适应的状况,以达到人精神层面的愉悦,为更好地完成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支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但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还会影响学前教育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按比例抽取高等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360名为研究样本。并向其发放360份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剔除基础信息不清晰,作答模糊或有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应答率为93%。其中四年制学生225名,三年制学生110名。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美国心理学家德若伽提斯所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选用量表90个项目中的核心6种因子,反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其中包含人际关系敏感度、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精神病症。测试学生可根据自身心理健康情况选择项目的五种条目“没有”到“非常严重”,分别对应1分到5分。测试得分体现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得分越低健康程度越高。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PSS21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按照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检测标准,总分大于等于160分,且平均因子分大于2分的个体,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46名学生的调查分数大于160分,占据总体人数比例的13.7%,其中各项因子分数大于2分的调查情况显示,强迫>人际敏感度>偏执>焦虑>抑郁>精神疾病,见表1。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少部分学生存在较轻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强迫心理与敏感为主要心理问题。本次调查排除天气与环境等影响因素,得出最后结论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强迫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学生还具有睡眠状况较差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点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变化,以完成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问题纠正。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维度的人口变量分析

本文采用人口学变量学年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利用独立检测样本t的结果显示,三年制的学生与四年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总分的差异,各项因子中偏执、精神病征、焦虑等因素的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四年制学生在心理健康检测总分和平均分方面均高于三年制的学生,见表2。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四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临近成年的阶段,大部分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日常交流发现,四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明确的学习规划与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身边同伴的影响,致使四年制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总体结果好于以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随之提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了解部分心理健康知识,去认知和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

三、讨论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为幼儿的教育工作,幼儿时期是身体与心理成长的启蒙阶段,幼儿的学习特征为过于依赖教师。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觉察能力,与普通专业学生具有本质上的教育差别。从调查结果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少部分学生还存在较为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整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与解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学前教育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就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疏导、环节学习压力、解决情感问题为主,侧重于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引导,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情绪的调控效果不高。同时因为学生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咨询等同与精神疾病诊疗,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抗拒心理,进一步降低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转变传统讲授式的教育方法,摆脱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教师可利用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将信息化教学技术引入课堂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人格、纠正心理问题、启迪人生的价值与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为更好地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的教育功能,院校要建设好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更具美感的学习空间。首先,院校要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园内宣传栏和宣传标语来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受,从而以更加放松的心情投入学习之中。其次,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发现学生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变化,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照顾,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学生存在的优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喜悦和被认同的感受,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之中,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稳定成长。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为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与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高等师范院校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状况,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照顾,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以保障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愉快的情绪投入学习之中,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