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鸡娃”背后的教育焦虑

2019-09-10姜忠奇

科教新报 2019年51期
关键词:鸡娃成材牛蛙

姜忠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并明确要求减少社会事务进校园。

(12月15日 据新华社)

学英语、做奥数、练书法,基础功课门门紧凑;弹钢琴、跳舞蹈、下围棋,兴趣才艺全面开花……“课外要补课、放假不放松”,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不停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有了专门的指代词——“鸡娃”。该现象在舆论场上引发阵阵热议。

(12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天你鸡娃了吗?”——戏谑的调侃,却勾勒出现实的教育图景。一边是家长们不计成本地为子女报名参加培训班甚至“超前教育”;另一边是孩子们“全天候”学习“十八般武艺”,不得不“超负荷运转”。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成长亦有其个性与规律。以此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兴趣,并无不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加码辅导力度的方式,也确实能在短期内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拔苗助长”“过度施肥”肯定种不出好庄稼。

 有学者将教育的价值分为两种,一为本质价值,一为工具价值。前者侧重人的发展和培养,后者关注教育的选拔与甄别。“鸡娃”的父母们误将考试、升学当作成材的唯一标尺,让孩子辗转于一家又一家课外班,追求一项又一项“认证”,期望子女能够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胜人一筹”。相比之下,家庭本该承担的人格与美育教育,却不得不给功利教育“让位”。可谓“跑偏”甚矣。

 以更大视野来看,“鸡娃”背后是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集体性焦虑”,一味苛责父母并不合理。实际上,这种焦虑情绪已经形成“剧场效应”,即看戏时前排起立,后排也不得不站起。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抢跑”,自家孩子却还在“热身”,家长们如何做到“云淡风轻”?当惊叹于一个个“牛蛙”横空出世,自家孩子却还是普通“青蛙”时,家长们又怎能不心急火燎?正如网友评论:“你不学,有人学,你不得不学。”

 从“青蛙”“牛蛙”到“素鸡”“鸡娃”,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要理解,更需要深思。在社会不断努力提供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执着于“鸡娃”“拼娃”的家庭教育心态广泛存在;贩卖焦虑、制造需求的“影子教育”依然风生水起;“唯证书论”“唯竞赛论”的單一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正因为此,仍需各方合力共同纾解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心,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成材。

猜你喜欢

鸡娃成材牛蛙
材料作文“成材与成功”写作导引及佳作评点
“鸡娃”神话和1900位中产家长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别把孩子变成“鸡娃”
到底要不要成材?
销魂网红牛蛙
制造鸡娃
信徒与青蛙
牛蛙
信徒与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