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景观开发的历史背景中继承

2019-09-10金国勇

锦绣·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金国勇

摘 要:乡村景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绿色,因此各种景观文化设计中都期待着绿色环保的概念。特别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渴望农村生活。许多村庄希望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旅游。这就需要重新设计乡村景观文化并维护当地的文化景观。加快农村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历史背景;传统文化

乡村景观的形成常常反映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土地和生活的态度。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人们在土地上劳作、盖房、生活和子孙传代,形成乡村景象,以及乡村景观的形成和延续。村落的历史就此形成。

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与休闲是因为该乡村拥有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关注文化的乡村,利用好文化的特征,是发展美丽乡村的根本。乡村景观设计应着重体现乡村景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背景、历史风貌,以构建更具原生态的乡村景观。突出文化、丰富乡村的软环境。让文化引领,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使美丽的乡村更具魅力。

一、乡村文化的两个部分

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的形成主要是生产力的振兴,以及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充满了传统价值,它需要我们保护,探索和使用,是中华文明的得以延续的根本。乡村文化是乡民之间自然互动所创造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村庄的物质文化是满足农村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物质产品文化,包括环境景观,村落布局,道路建筑,农耕工具等。体现在村民生活的劳作习惯,如耕作捕鱼,上山打猎等;非物质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节日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乡村法规,宗族观念,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观念等。美学,价值观以及乡村如画的轻松氛围。乡村文化象征景观是指从城镇的信仰,宗教,语言,生产和建筑中汲取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雕塑和装饰物来展示,以构建身份景观文化。承载乡村文化符号如建筑、墙面构造、装饰纹样、村落形成理念,乡土气息和农村风貌。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意义,树立独特的乡村形象,保持独特的乡村风情。见山见水见风景,记得住在你的乡愁。自然生态的变化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好山好水好风景。珍惜和对待独特的生态资源,树立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概念。

二、挖掘好村落文化的文脉

当地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了用来获取在自然世界中生存所需的材料,确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确定村落景观和生产方法。乡村文化的文化真实性和独创性反映出地理根源的差异,这导致了村庄之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探索美丽的乡村文化的文脉,可以从乡村当地的自然风貌,生存方式和村落景象等方面切入乡村文化的独有性,并创造出文化符号需要村民和游客的认同。各种文化营销活动将以提高美丽乡村的名气和声誉,创建独特的文化品牌,再现游行和民间活动的场景,以使游客体验并实际上已融入民俗文化氛围中。

1、乡村与乡村景观

乡村是一个区域性建筑群,发生在社会生产力的某个阶段,相对独立,有相对特立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农村人口稀少,安置规模不大,农业其是主要经济来源。人与人关系相对简单和有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景相对和谐。村庄与周围的空地、森林、农田、湿地、牧场及其他开放区域周围形成环境。从地理的角度认为景观是地理区域的一般特征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以多种方式成为载体。

2、展现乡村文化底蕴生态民俗馆

生态民俗博物馆指的是文物的原始建筑,但它是博物馆建筑的一种形式,它使文物和文化保持其原始状态。打破了传统的博物馆馆藏和文化集中建设的方式,可以使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外观,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自然搜索”,特别是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古城古镇的文化旅游。它是目前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民俗生活,无尽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保留了人们的精神信仰,是一种“活民俗”。

民宿是城里人体验田园乡村灵魂的第三空间,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在三个生活空间中,即第一空间(生活空间),第二空间(工作空间)和第三空间(购物和休闲场所)。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三个生活空间。生活质量的提高常常表明,第一和第二居住空间的停留时间减少了,第三居住空间的活动时间增加了。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琐事使整个社会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第三空间”来释放积聚的压力,一个能在家外舒适社交聚会场所,具有质朴魅力的心灵驻足空间作精神停留。

三、自然景观的拥有与开发

人类生于山川,从一开始就依赖山川。山区和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居住的地方。它们构成了生态环境的基础,并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水所蕴涵的文化现象。山湖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净化环境,丰富景观和美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们是极其脆弱的生态资源,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建设性破坏的危险。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保护。保持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步提高,发扬农村景观文化特色,营造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超越了实践和宗教观点,从美学角度看待自然。以风景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 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山水绘画等。

四、耕读文化挖掘与展开

中国长期的耕读文化总能给人们积极,希望和自然的人文理念。农业文化中,“耕种”是生存的基础,“读书”是迁升的机会,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式,有多少农民通过这条道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已相继传下来。早期的人文修养的理想源于隐居,它是儒家的人格结构和道家的“回归自然”。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即高尚而又与世隔绝。这是古代学者知识分子的寄托。特别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尊重自然,追求空虚,逃避现实,追求原始自然状态方面似乎更具浪漫色彩。在研究和追踪中华民族饮食和饮食历史数千年的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传统饮食结构是最健康,最科学的。是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探索农业文化并帮助农村振兴探索当地独特的農业文化资源。为了使自己熟悉当地历史并从历史中探索农业文化,您可以通过咨询当地历史来了解当地文化。您可以通过告诉当地人了解当地历史,然后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并继承农耕文化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健康生活。

耕读文明的遗迹和乡村生活形态,都是休闲经济发展的资源。伴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我国的乡村会越来越美,诱人的田园风光会不断激发起人们情感深处那一缕淡淡的“乡愁”。传承耕读文化、汲取传统耕读文化中的精华和营养,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当今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中国关于耕读文化的神话传说已经流传千百年,耕读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民俗文化挖掘与活动,传统民俗是承载乡愁的“活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极富魅力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没有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村创建活动,活化乡村的灵魂与神韵,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二十四节气源自农耕文明,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宝贵的民俗文化之精髓,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发展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节气文化。加强民间民俗艺人保护工作,访问、查找、挖掘民间艺人,让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享受生活保障,确保民俗文化艺术“香火”不灭;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民俗文化传人建立民俗文化培训基地,定期开设民俗文化辅导班,以文本教学和口传身授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不同文化层次的民俗文化爱好者。

五、古村民居建筑的保护

夯土建筑在中国产生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中国的古代建筑特别讲究“风水”体系,枕山绕水,含有最智慧的“天人合一”思维,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古宅古村落的选址都是风景非常优美生态最为和谐的地方,我们依托优美的乡村环境,以夯土建筑和乡村景观为资源依托,以乡村文化为灵魂,打造具有浓厚意向的“乡村假日”。传统村落各有特色,并有一个好的村落格局,有“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并得到认真执行,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产生活的方便的有机结合,古街老巷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之一。

美丽乡村的规划应遵循古人的理念。做好和乡村规划,其实也包含继承传统和保持地方特色。

现代”和“传统”能否结合?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兵营”式的乡村没有美丽可言,在西方同样讲究环境的变化和建筑的多样性。目前我们对于建成50年以上的老房子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应予以保留。文化是乡村的最大“卖点”,历史文化是乡村的最大特色。要按照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的要求,保护老房子为前提,保护好农村历史建筑遗产。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村庄记忆的灵魂所在,保护古建筑也正是在守护着我们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历史文化的保留,既能够传承古文化,也能让更多人记住乡愁。

结语

将文化融入美丽的乡村建筑中,在规划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整合文化,并探索当地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发掘的规划设计和当地民居,名木,流行文化和古迹的保护文化遗产要探索每个城镇的文化生态特征,注意文化遗址的总体布局,创建文化走廊,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乡村名称的起源,定居地的形式,建筑模式是数千年生存的选择,风水蕴含着祖先的智慧。人們所追求的所谓怀旧,包括遥远家园的文化记忆和孩子们对过去的回忆,也隐含在乡村文化的底蕴中。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