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生活方式和临床特征的分析

2019-09-10温义权 陈启云 蒋雨彤 陈洪尚 黄叶飞 潘云峰 古洁若

新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临床特征痛风

温义权 陈启云 蒋雨彤 陈洪尚 黄叶飞 潘云峰 古洁若

【摘要】 目的 探討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生活方式、临床特征及痛风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8例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的人口学数据、生活方式、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痛风发作次数增多的因素。结果 188例痛风患者中,男性占91%,年龄(50±16)岁,有饮酒史者占50%,喜爱食用海鲜等高嘌呤食物者占31%,每日饮水量少于1 000 ml者占79%,无运动习惯者占72%。首次痛风发作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者占30.3%,且有46.3%者出现于身体右侧。痛风石数目0 ~ 21个/例,其中6例出现在足趾关节。38%患者有超过20次痛风发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痛风发作次数超过20次与年龄(OR=1.052, 95%CI 1.024 ~ 1.081)、饮水量少于1 500 ml/d(OR = 4.125,95%CI 1.437 ~ 11.843)、病程 (OR = 1.001,95%CI 1.000 ~ 1.002)和血尿酸水平(OR = 1.009,95%CI 1.006 ~ 1.012)呈正相关(P均< 0.05)。结论 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以男性为主,存在喜爱饮酒、高嘌呤食物、饮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痛风发作次数与年龄、饮水量少、病程及血尿酸水平有关。

【关键词】 痛风;生活方式;临床特征

Analysis of lifestyl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gout in Meixian, Guangdong Wen Yiquan, Chen Qiyun, Jiang Yutong, Chen Hongshang, Huang Yefei, Pan Yunfeng, Gu Jieruo.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Yuedong Hospital, Meizhou 514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u Jieruo, E-mail: gujieruo@ 163. 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ifestyle,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t gout attacks in patients with gout from Meixian, Guangdong Province.  Methods Demographic data, lifestyle and clinical data of 188 patients with gout in Meixia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reased gout attacks.  Results Among 188 gout patients, 171 (91.0%) cases were male and 17 (9.0%) were female, aged (55±16) years on average. Ninety-four (50%) of them had a habit of drinking alcohol, 31% frequent intake of seafood and other high-purine food, 79% had water intake of < 1 000 ml/d and 72% failed to take exercise on a regular basis. The first gout attack occurred in the first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of 57 (30.3%) cases. The first gout attack occurred on the right side of 87 (46.3%) cases. The number of tophus was ranged from 0 to 21 per person. The tophus was observed in the toe joints of 6 (54.5%) cases. Sixty-four (38.1%) patients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 gout attack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 20 gout attack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OR = 1.052, 95%CI 1.024-1.081), water intake less than 1 500 ml/d (OR = 4.125, 95%CI 1.437-11.843),disease duration (OR = 1.001, 95%CI 1.000-1.002) and uric acid level (OR = 1.009, 95%CI 1.006-1.012), all P < 0.05.  Conclusions A majority of gout patients are male in Meixian, Guangdong Province. They have unhealthy lifestyles, such as drinking alcohol, frequent intake of hyperpurine food and lack of drinking water. The frequency of gout attack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insufficient water intake, disease duration and uric acid level.

【Key words】 Gout;Lifestyle;Clinical feature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血尿酸增高的疾病,该疾病可引起反复关节疼痛,严重者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可导致功能限制和预期寿命减少,并常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痛风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尤其在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痛风石是痛风的慢性特征性损害,是由于尿酸盐反复沉积致使局部组织反复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常出现在关节伸处皮下,也可出现在耳廓、鼻软骨处。一般而言,痛风石发生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后10年。初次痛风发作若未经治疗,未来5年痛风石的患病风险将明显上升[1]。多项研究显示,痛风的管理并不理想,表现为患者血尿酸不达标、痛风反复发作,痛风石的形成等[2]。广东省梅县地区风湿科发展尚不完善,风湿科专职医师仅有十余人,普通民众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有限。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临床特征,包括用药特点、痛风累及关节部位,并分析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的因素。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痛风患者,按以下标准筛选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痛风分类标准,能理解并独立完成问卷填写的患者(若有视力问题或不识字,由工作人员读出问题,并帮助患者记录答案);②排除标准,排除因肿瘤、铅中毒、肾衰竭、淋巴增生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导致的继发性痛风[3]。本研究已得到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并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在调查前对参加研究的人员统一培训,使其在进行调查、获得资料时采用的方法符合标准,并设置标准化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个体的人口学数据及生活方式,如年龄、性别、籍贯、职业、婚姻状态、教育水平、体质量、BMI、吸烟状况、饮酒状况、饮食方式、每日饮水量、工作方式、运动习惯、晚睡习惯。其中吸烟状况分为从不吸烟、已戒烟或正在吸烟,并记录烟龄(以包年计算,如1 d抽20支烟,持续1年的烟龄记为1包年)。饮食方式分为喜甜食、饮料,喜食海鲜等高嘌呤食物,喜食油炸、肥腻食物,少吃蔬菜水果等。每日饮水量分为500 ~ 999、1 000 ~ 1 499、1 500 ~ 1 999 ml及

2 000 ml或以上。工作方式分为久坐、久站、走动多等。运动习惯分为不运动、每日运动至少1 h、

每周至少运动1 h、每月至少运动1 h。②临床特征,如主诉、病程、首次发现血尿酸升高的时间及数值,首次痛风发作的时间、诱因、当时的血尿酸值、发作部位、疼痛评分、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及治疗药物,患者自我报告的痛风发作次数(5次以下、5 ~ 10次、11 ~ 20次、20次以上)、部位、每次发作平均天数,有无痛风石、痛风石部位、是否手术治疗,平时就诊情况和药物治疗,有无家族史或合并症及肾功能情况。其中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患者评估疼痛严重程度画在直线上,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家族史包括双亲、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与疾病状况,特别询问是否有相同疾病,有无与遗传相关的疾病。

三、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参照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或有高血压病史、现正服用降压药[4]。高脂血症参照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或有高脂血症病史、现正服用调脂药[5]。糖尿病指既往诊断为糖尿病,或正在服用降糖药物。肥胖参考WHO颁布的BMI标准[6]。高尿酸血症定义为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相关的参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者构成比表示。以性别、年龄(数值)、病程(数值)、BMI(数值)、血尿酸值(数值)、每日饮水量(按是否超过1 500 ml/d分为饮水少和饮水多2组)、高尿酸和痛风家族史、正在吸烟、正在饮酒、饮食情况、是否运动、有无晚睡、有无痛风石、是否使用降尿酸药物为自变量,以痛风发作次数(按痛风发作次数是否超过20次分为2类)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向后条件法分析痛风发作次数多(超过20次)的影响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入组痛风患者的人口学及生活方式特征

共有188例痛风患者完成了本研究的所有问卷调查,其中男171例(91%)、女17例(9%),年龄(50±16)岁,梅县籍168例(89%)。职业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9例(5%),农林牧渔等生产工作人员49例(26%),商业、服务人员35例(19%),专业技术、艺术、写作、办事员28例(15%),其他(学生、自由职业者、退休等)67例(36%)。教育水平小学或以下28例(15%)、初中69例(37%)、高中58例(31%)、大学或以上33例(18%)。根据BMI,正常90例(48%)、偏胖79例(42%)、肥胖18例(10%)、重度肥胖及极重度肥胖各1例(1%)。正在吸烟38例(20%),饮酒94例(50%)。饮食方式中,喜甜食、饮料2例(1%),喜食海鲜等高嘌呤食物58例(31%),喜食油炸、肥腻食物8例(4%),少吃蔬菜水果5例(3%),无特殊117例(62%)。每日饮水量500 ~ 999 ml 149例(79%),1 000 ~ 1 499 ml 21例(11%),1 500 ~ 1 999 ml 15例(8%),2 000 ml或以上3例(2%)。工作方式久坐71例(38%),走动多75例(40%),久站28例(15%),无特殊14例(7%)。不运动136例(72%),每日運动至少1 h 39例(21%),每周至少运动1 h 10例(5%),每月至少运动1 h 3例(2%)。有晚睡习惯43例(23%)。

二、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1. 首次尿酸升高及首次痛风发生情况分析

188例患者中,首次痛风发作距离首次发现尿酸升高的间隔为0(0,10)年。首次痛风发作无诱因74例(39%),诱因为饮酒87例(51%)、其他高嘌呤饮食26例(15%)、剧烈运动1例(1%)。首次痛风发作位于第一跖趾关节81例(43%),其次为踝关节40例(21%),膝关节、足背各23例(12%),其他足趾关节16例(9%),腕关节3例(2%),手、肘关节各1例(1%)。首次痛风发作出现于身体右侧87例(46%)、左侧69例(37%),仅有32例(17%)呈对称性。首次痛风发作多于1个关节25例(13%)。仅67例在首次痛风发作时进行血尿酸检测,结果为(533±141)μmol/L,其中血尿酸升高60例(90%)。首次痛风发作的VAS(8.2±2.0)分,自行缓解44例(23%)、药物治疗144例(77%)。

2. 痛风发生情况分析

188例患者中,痛风发作的次数5次以下85例(45%),5 ~ 10次25例(13%),11 ~ 20次14例(7%),20次以上64例(34%)。痛风经常发作的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58例(31%),其他足趾关节18例(10%),足跟9例(5%),足背26例(14%),膝关节40例(21 %),踝关节30例(16%),肘关节3例(2%),腕关节1例(1%),手关节3例(2%)。每次痛风发作4(1,6)d。认为痛风发作对正常的工作或生活无影响5例(3%),很少影响14例(7%),每次均影响169例(90%)。非痛风发作期每月就诊1次1例(1%),每1 ~ 3个月就诊1次24例(13%),每6 ~ 12个月就诊1次24例(13%),不规律就诊70例(37%),从不就诊70例(37%)。

3. 痛风石发生情况分析

共11例有痛风石,其中男10例、女1例。第1个痛风石出现在病程5(2,8)年,有痛风石的患者痛风石数量6(1,21)个。其中1例曾接受痛风石手术治疗。痛风石发生在足趾关节6例,其次为足背2例和踝关节2例,发生在肘关节1例。

4. 血尿酸值、合并症与家族史分析

188例患者的血尿酸为(487±100)μmol/L,其中男性血尿酸为(493±100)μmol/L、女性为(425±86)μmol/L。37例(20%)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22例(12%)、糖尿病9例(5%)、心脑血管疾病6例(3%)。近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家族史14例(7%)。11例有痛风石的患者中,有2例的近亲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家族史。

5. 治疗药物分析

188例患者中,治疗药物含别嘌醇49例(26%),非布司他17例(9%),苯溴马隆6例(3%),秋水仙碱59例(31%),碳酸氢钠21例(11%),抗炎镇痛药16例(9%),未使用药物治疗65例(35%)。

三、痛风发作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痛风的发作次数多于20次与年龄(OR = 1.052,95%CI 1.024 ~ 1.081)、饮水量少于1 500 ml/d(OR = 4.125,95%CI 1.437 ~ 11.843)、病程 (OR = 1.001,95%CI 1.000 ~ 1.002)和血尿酸水平(OR=1.009,95%CI 1.006 ~ 1.012)呈正相关,见表1。与性别、 BMI、高尿酸和痛风家族史、正在吸烟、目前饮酒、饮食偏好、是否运动、有无晚睡、有无痛风石、是否使用降尿酸药物无关(P均> 0.05)。

討 论

本研究发现,痛风患者以男性居多,有10%的患者存在肥胖。半数患者目前保持饮酒习惯,且接近1/3患者喜爱食用海鲜等高嘌呤食物。高达79%的患者每日饮水量少于1 000 ml,且绝大多数患者(72%)无运动习惯。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是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痛风复发的可能性,患者应该限制食用某些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内脏、贝类),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尤其是啤酒)和富含果糖、玉米糖浆的饮料,并且应鼓励食用蔬菜、低脂或脱脂乳制品[7]。

本研究中,仅67例患者在首次痛风发作时进行了血尿酸检查,其中绝大多数(90%)患者出现血尿酸升高。首次痛风发作更容易出现在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踝关节、膝关节和足背,出现在上肢的比例十分少。本研究还发现,首次痛风发作疼痛剧烈,且多出现于身体右侧,仅有17%的患者发作呈对称性,少部分(13%)患者首次痛风发作累及2个及以上关节。尽管我们对痛风的发病机制已有深入的了解,但实际上多项研究显示,目前对痛风的管理仍然不尽人意,其中一项原因为诊断不准确[2]。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对于首次出现不明原因关节炎,如果患者出现单侧下肢关节急性关节炎,且疼痛剧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并持续2 ~ 4 d,伴有血尿酸升高,可能为痛风发作。

本研究中,痛风最常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踝关节和膝关节。非痛风发作期间,超过80%的患者不就诊或不规律就诊,超过1/3患者痛风发作次数达20次以上。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发现,血尿酸升高与痛风反复发作相关[8]。另一项美国的大型研究经过2年的随访发现,血尿酸值升高与痛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9]。本研究再次证实了痛风发作次数与血尿酸值呈正相关。因此降尿酸是减少痛风发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痛风教育的缺乏及患者的依从性不够理想均可导致痛风管理不佳[2]。患者的依从性差也会导致痛风发作次数增多[10]。临床医师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痛风的治疗目标和随访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第1个痛风石出现在病程的中位时间为5年,比其他报道出现更早,且痛风石更容易出现在下肢,而上肢较少,与此前研究结果类似[11]。既往研究指出,痛风石可能为一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的首要临床表现[9]。本研究显示,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出现痛风石的时间可能比预想中更早。

本课题组此前验证血尿酸值越高,痛风石数目越多[11]。台湾一项研究同样显示,高血尿酸盐浓度是痛风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2]。本研究11例有痛风石的患者中,2例有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家族史。血尿酸值升高同样与痛风反复发作有关,因此需要更加注意对血尿酸值的监测及控制。在治疗方面,本研究纳入的痛风患者中仅有26%使用过别嘌醇这一经典降尿酸药物,使用率低于国外的数据(约40%)[13]。目前国内有数种药物可用于降尿酸,国外有更多药物尚在临床实验中[1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管理将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广东梅县地区痛风患者在饮食方面更喜欢使用高嘌呤食物及饮酒,每日饮水量较少,且较少运动,首次痛风发作更倾向累及单侧下肢,更多出现第一跖趾关节,该地区痛风患者的痛风石出现较早,极少规律随访和用药。因此应针对地区特点,对痛风患者进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规律就医的宣教,以改善其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李晓敏,陈泽娜,古洁若. 高尿酸血症的现状不容忽视. 新医学,2016,47(3):137-141.

[2] 何善智,王明霞,丁菱,王敏,邹婵娟,李丹. 健康管理在痛风患者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新医学,2017,48(6):399-402.

[3] Neogi T, Jansen TL, Dalbeth N, Fransen J, Schumacher HR, Berendsen D, Brown M, Choi H, Edwards NL, Janssens HJ, Lioté F, Naden RP, Nuki G, Ogdie A, Perez-Ruiz F, Saag K, Singh JA, Sundy JS, Tausche AK, Vaquez-Mellado J, Yarows SA, Taylor WJ. 2015 Gout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Ann Rheum Dis,2015,74(10):1789-1798.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0.

[6] WHO Expert Consultation. Appropriate body-mass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Lancet,2004,363(9403):157-163.

[7] Hainer BL, Matheson E, Wilkes RT.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gout. Am Fam Physician,2014,90(12):831-836.

[8] Shiozawa A, Szabo SM, Bolzani A, Cheung A, Choi HK. Serum uric acid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and recurrent gout: a systematic review. J Rheumatol,2017,44(3):388-396.

[9] Shiozawa A, Buysman EK, Korrer S.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the risk of flares among gout patients in a US managed care setting. Curr Med Res Opin,2017,33(1):117-124.

[10] Vaccher S, Kannangara DR, Baysari MT, Reath J, Zwar N, Williams KM, Day RO. Barriers to care in cout: from prescriber to patient. J Rheumatol,2016,43(1):144-149.

[11] 黃叶飞,欧嘉勇,古洁若. 108例广东籍痛风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新医学,2017,48(6):406-409.

[12] Lu CC, Wu SK, Chen HY, Chung WS, Lee MC, Yeh CJ.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 components and renal functionamong patients with early-onset juvenile tophaceous gout. J Rheumatol,2014,41(9):1878-1883.

[13] Soskind R, Abazia DT, Bridgeman MB. Updates on the trea-tment of gout, including a review of updated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use of small molecule therapies for difficult-to-treat gout and gout flares.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7,18(11):1115-1125.

[14] 杜格,蒋雨彤,古洁若. 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 新医学,2017,48(6):369-374.

(收稿日期:2018-10-03)

(本文编辑:林燕薇)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临床特征痛风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精神压力大可诱发痛风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