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2019-09-10范多琼

家长·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小学科学

范多琼

摘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为后面的科学学科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大部分的学科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科学课程更甚,导致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弱。本文就是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动手能力

在小学阶段,科学这门课程不需要考试和检测,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会重视,但是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从实践出发的,特别是像科学这样的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精神的科目,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划入重要科目的范围。那么,如何能够在课堂中增强学生在科学上面的动手能力呢,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充分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条件

科学的动手实践课程和别的课程不一样,它对于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更多需要校方的支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教师教授课程,为学生创办好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配备完善的措施,帮助教师教学。比如,我们在學习《倾听声音》的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就先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如锅、碗、瓢、盆、杯等可以发声,但不一样的器具,它们都来自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声音的魅力。这时候教师再对刚才的原理进行一定的讲解,学生对知识已经有追求的兴趣,对于教师的讲解,也会更加上心。

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所以对于知识,特别是像科学类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有关生活中实际可以发现的知识,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只是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对于知识的了解匮乏,容易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碰壁,从而致使学生对这一科目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比如,学习《光的传播》一课时,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找到答案,如“同学们知道可以发光的有哪些物品吗?”“什么叫光源?”“在生活中,哪些是物体属于光源?”等,最后再映射到小孔成像这一问题上,这属于有效引导,不能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瞎撞,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规范学生的动手过程

科学的课程当中,如果需要实践实验课的话,对于学生的操作有很高的要求,这需要学校能够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规范学生的动手过程。按照实验的顺序,完成实验,才能够达到想要的最后结果。一步实验步骤的错误,不仅可能会使实验失败,甚至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学习“灭酒精灯”时,教师就应该随时观察学生的动作,告知学生可能会引起的安全事故,提醒学生要使用正确的实验步骤,排除可能会造成的安全隐患,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且可以培养他们在实践上的严谨的态度。

四、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的科学知识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结,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惊喜,处处有科学,让学生可以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所以,教师不能只是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照本宣科,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小的情景,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敢猜、敢想、敢问,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五、结语

由此可见,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产生深刻认识,并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责编:杨菲)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小学科学
创新实验设计 落实核心素养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物激素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实验设计
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实验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