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

2019-09-10张云红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分工

张云红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著作,其从多方面论述了分工与交往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通过市场经济进行着越来越细化的分工和频繁的交往活动。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思想的来源、内容的解析,明确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交往]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斯密的主要思想主要集中在《国富论》这本著作中,斯密在对分工的阐释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交往问题。第一,关于分工的起源。斯密认为,交换产生了分工,交换是一种人性和倾向。因此,在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分工。第二,提高生产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分工。第三,关于分工的消极后果。斯密认为由于分工使工人必须终身从事一项简单的操作,因而使他们变成愚钝无知的人。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工思想

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杰出代表。深刻的认识到了分工以及交往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可能或者已经造成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因而最先提出了“消灭分工”这一天才的设想。马克思是在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分工思想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分工思想

在《形态》之前的许多著作中就论述过分工与交往思想。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附录《穆勒摘要》中就有非常丰富的分工与交往思想的体现:首先,在私有制条件下,分工成为异化的直接来源;其次,马克思揭示了私有制下人们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占有;再次,交换关系产生的前提是劳动成为直接的谋生手段;最后,私有财产是分工和交往的原因。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分工是一种历史现象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手稿》中关于分工是生产活动表现形式的思想。从广义上说,分工是指人类生产活动的表现形式,这种分工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与私有制、异化劳动、人的片面发展相联系的分工,是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分工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必然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二)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

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表现,而生产力的发展会进一步引起分工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分工与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辩证的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也强调分工决定了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之间的關系,也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阶段。在马克思看来,在这个阶段,分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是迄今为止生产和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丧失了其自然性质的最后痕迹。

(三)分工和私有制是引起各种利益矛盾的基础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则具体考察了分工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的中介的作用,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私有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去说明异化劳动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指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私有制三者相互作用,才导致了利益的分化和利益矛盾的产生。原因如下:首先,分工和私有制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基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各种利益矛盾。其次,国家的产生是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由于分工造成了上述各种矛盾,使国家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交往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分工实现了充分的发展,进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历史的解放创造好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分工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只有通过实行最广泛的分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也是《形态》分工理论与时俱进,对我国生产力解放理论的指导意义。

(二)为“以人为本”做了最好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分工理论虽然赞同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地位,对于分工推动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的社会发展中损害人们的其他利益来完成的,这样一种手段是持否定态度的。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才是生活的目的而不是相反,而一个为了人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相反其他的社会都是将被扬弃。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像一把悬空的剑一样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我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个社会才能持续健康而又和谐地发展。

(三)为解析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提供了指南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的建立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所促成的国际性的分工协作,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提高,为扬弃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由可能变成了现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的社会分工出现了新格局、新特点,使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方面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分工影响着民族间、民族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的选择,使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更为复杂多变。如何根据国际分工的新格局、新特点,解析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争取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扬长避短,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必须重视研究的问题之一。中国要迎头赶上,必须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在国际秩序多极化发展中赢得机遇。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536.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