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研究

2019-09-10景涛刘玉亭程娟

小城镇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工业用地中山市有效利用

景涛 刘玉亭 程娟

摘要:文章以新时期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结合用地条件及所承载的企业,进行空间绩效评价,探索在“产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视角下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采用熵值TOPSIS 法对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进行计算,并解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案例城镇存在着“外部规模、内部规模、片区均质和滞后松散”四种不同的工业用地使用类型;透过熵权值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度、产业关联度与产业规模是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探讨工业用地有效利用的针对性措施,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空间绩效;产业—空间;有效利用;工业用地;中山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05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8-0027-09 文献标识码:A

The Spatial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Land in Small Towns: A Case Study of XL Town in Zhongshan City

JING Tao, LIU Yuting, CHENG Juan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in small towns in the new era, combining with the land use conditions and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t carri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pat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xplores the micro-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space, and seek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land in small towns. The entropy TOPSIS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patial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land in the case and explain its genetic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industrial land development in case towns: external scale, internal scale, regional homogeneity and lagging loos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tropy weights, it is found that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industrial relevan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ghlight the spatial performanc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cases. At last, to explore the targeted measures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industrial land by combining spatial performance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pace structure.

[Keywords] spatial performance; industry-space; effective utilization; industrial land; Zhongshan City

引言

產业空间集中所产生的地方化经济效应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因[1],由此导致非农建设用地的迅猛扩张,这也是早期农村城镇化所共有的特征[2]。这一过程在形成小城镇产业基础和财富积累的同时,也造成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复杂状态,如“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等。近年来,随着“三旧改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法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权化入市”等政策的推动,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利用趋于规范和理性,但已开发的工业用地总量在很多小城镇已经达到极限。这一情况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如何实现存量空间的提质增效必然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因此,本文拟以小城镇的工业用地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绩效评测的多维特征分析,探索由空间计算推动工业用地的精细化利用。

1小城镇工业用地及其空间绩效

1.1小城镇工业用地特征及使用效能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都市之足,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桥梁[3],在工农业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费孝通先生曾在《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著作中指出,中国长久以来就有着工业发展,但传统的工业并不都集中在城市里,而是分散在无数的乡村成为乡土工业[4-5]。改革开放以后,无论乡土工业或者外来工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廉价的资源基础上,包括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并伴随地方化经济进程而形成众多的工业化小城镇,成为承载制造初级加工产业的主要区域。然而,这些小城镇在经历初期迅猛发展后,其用地不足、用地低效等特征逐步显现。一方面,工业用地比重早已超出合理范围,例如在长三角及珠三角的部分小城镇,建成区不但覆盖整个镇域且工业用地占比远超标准规范;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且低效使用并占据大量用地。

已有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小城镇工业用地的问题与特征,如:薛德升等以企业为对象,揭示和分析了乡镇工业分散分布的内在原因[6];杨廉等从优化土地收益格局出发,从改造主体角度,提出土地整合模式[7];叶玉瑶等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提出了村镇产业用地整合的策略与模式[8];田莉等在分析乡村分散工业用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整合规划和对策[9]。相关研究在不同层面揭示出小城镇工业用地的碎片化与低效利用问题,并结合形成原因给出了应对措施,但无论是整合布局或优化配置都局限于定性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量化工业用地使用状态,探讨提高小城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并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1.2小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评价

有关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最早可以追朔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然而在我国,由于工业用地数据获取的限制,其绩效评价在2000年以后才得以逐步开展。评价的内容通常聚焦在工业用地的开发强度、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并针对不同情况,工业用地绩效评价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如:(1)加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方面,以土地利用强度、投入程度、利用效率等为核心要素,对不同工业类别的土地集约程度进行评价[10-11],据此提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2)探索工业用地供给方式及制度方面,研究以工业用地更新的利益还原机制或基于责任定位法的工业用地利用绩效[12-13],对工业用地的供给状态进行绩效的定量评价研究,并根据我国工业用地发展进程和特点,探索创新评价路径[14-15];(3)更新存量工业用地方面,以区位情况、容积率、生产效益、产权情况等指标量化,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绩效评估,探讨在规划管控中的实施应用[16]。这些研究正在逐步建立起不同维度对于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的方法,但评价内容忽略了作为土地使用者的企业,这也是当前产业发展转型时期所强调的核心要素。

小城镇不同于都市,其工业发展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通常企业规模都较小,但产业门类和数量却非常多,所以在有限的工业用地上集中着成百上千各种类型的中小微企业。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空间组织和配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多种溢出的效能,决定着工业用地的发展状态。建立在此逻辑上的绩效评价不能只注重整体工业用地上的简单表现,需要通过对企业的分析,形成微观视角下小城镇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认知。为此,本文在关注小城镇工业用地利用状态的同时,基于工业用地上分布的企业,分析出用地空间上产业要素的发展状态、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以此为核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评价,并解释其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小城镇实现工业用地有效利用的方法,讨论空间绩效评价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意义(见图1)。

1.3?技术路径

利用工业企业是影响小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核心要素,本文选择从“企业与用地发展状态—产业类型与关联—指标特征与权重解析”等不同层次来进行研究,解读小城镇工业用地的发展情况,对小城镇内不同片区的空间绩效做综合计算与评价。具体框架为:由GIS平台统计分析工业片区承载企业的各项基础数据,进而通过分析指标特征来划定工业片区发展类型,最后由熵值TOPSIS法得出工業用地的指标权重,并计算其空间绩效(见图2)。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空间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掌握工业用地的使用状态,从而为制定用地和产业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指标体系建立除了针对工业用地本身的利用情况进行指标选取外,还需考虑所承载工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再者,小城镇工业用地的使用情况不但影响城镇的发展,而且对于村集体工业用地而言,更直接关系到基层社区的利益。因此评价指标在层次框架上需要综合考虑空间属性的多维特征,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发展潜能四个维度,具体分为地均从业人数、地均租金、地均产值、创新能力、产业关联度[17]与产业聚集度[18]六个正向指标,以及能耗程度与污染强度两个负向指标(见表1)。

2.2分析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TOPSIS作为主要计算方法,在ArcGIS和SPSS软件支持下进行统计分析。在评价方法中,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可有效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19],再由TOPSIS法对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进行多目标数据综合分析,然后定义决策问题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进行方案优劣排序。

主要计算步骤: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及评价工作的可持续,本文的基础数据是通过XL镇的企业普查数据与地信数据相互支撑来得到。其中,工业用地利用状况是根据城镇规划并结合现场调研获取相关数据;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产值规模、污染能耗,创新投入及产业类型等数据则以企业调查为主,包括企业的空间定位、统计年鉴和交流访谈等[20-22]。

由于部分指标需要数据与空间相结合进行计算,因此以ArcGIS平台辅助基础数据的可视化、空间关联与等值线分析。通过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清晰有效地反映出工业用地的使用状态,有助于更为明确地了解空间绩效各项指标特征。

3中山XL镇工业用地实例研究

本文选择的案例为中山市XL镇,作为全国经济强镇和广东省中心镇,素有务工经商的传统,早在明代中叶就已成为香山县(现中山市)经济繁荣的乡镇,是珠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典型代表。

3.1工业用地概况

3.1.1镇工业用地的利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XL镇的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短短的数年间工业产值就增加了十余倍,与此相应的工业用地也急速扩张。到1996年,工业用地面积达到603.9hm2,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其中乡村工业用地面积244.0hm2。发展到本世纪初,仅乡村工业用地就增长了446.5hm2,工业总用地在2002年达到1318.9hm2,占乡镇建设用地的36.5%。虽然同期的工业总产值高达143亿元,位居中山市各区镇之首,但是工业用地的布局混乱,用地效率不高。

为此,XL镇在近期规划(2001—2005年)中重点进行了工业调整与工业区建设。此后工业总产值在持续增加,但工业用地开发控制得较好,到2015年,工业用地面积仅升高到1320hm2。并且在此期间,由于一系列规范政策的出台,工业用地布局趋向合理,不同工业片区也有意进行专业化、网络化的产业集群打造。但总体而言,用地低效的情况依旧存在,更棘手的问题是工业用地已经没有增量,这些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3.1.2工业用地研究斑块

由于本研究聚焦工业用地与承载的工业企业,需要分析企业在一定范围的空间关联,因此根据工业用地现有的划分及在空间上的临近性,结合镇社区的行政边界,将工业用地划分为8个片区。分别是紧邻环镇北路的西区和永宁工业片区,沿西部水道的埒西和联丰工业片区,东部的沙口工业片区,南部的宝丰工业片区,以及临近XL城轨站的绩东工业片区及分散在中部的九州基工业片区(见图3)。

3.2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

目前,XL镇拥有工业企业近万家,大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本文选择其中337家规上企业进行统计分析(见图4)。

在空间数据处理中,利用GIS将工业用地与企业属性进行空间关联,得到各工业片区的基础数据(见图5、表2)。总体来看,XL镇形成了南部工业片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余工业片区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格局。统计结果显示,XL镇的制造业门类齐全,但不同门类制造业的布局随意性较大。其中,南部宝丰工业片区的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最多,技术密集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是该片区的支柱产业;东部的沙口工业片区主要以资本密集型的日化与饮品企业为主,而永宁工业片区除去技术密集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劳动密集型的塑料制品与纸制品等同样占有多数,但缺少核心产业;类似永宁工业片区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几个片区,这与XL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有出入,也容易造成各个工业片区之间为了吸引优势产业进驻而形成内部竞争。

3.3空间绩效的分区指标特征

XL镇在引导构建“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中,强化不同工业片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但由于经济基础、用地条件及交通因素差异,各工业片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性日益突出。为了分析XL镇工业用地使用特征,本研究依据工业用地的基本数据计算出8个工业片区的指标值,通过比较指标的优劣差异,并结合片区集聚经济的本质特征,将8个片区总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见图6)。

3.3.1外部规模发展

相近产业门类的企业在同一工业片区聚集,产生集聚规模效应,在创新能力和从业人员方面优势最为明显的宝丰工业片区属于此类型。片区主要发展电子设备制造(c39),围绕该产业形成相关产业链,片区的产业空间关联度最好。同时,该工业片区靠近高速路出入口,区位优势在各片区中最优,并由镇政府统一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完备。

3.3.2内部规模发展

工业片区内,单个企业自身的规模效应显著,且决定着片区工业用地的总体效率。产业空间聚集度优势明显的沙口工业片区属于此种类型,饮品制造(c15)企业的规模较大,在区域内的区位熵值较高。但是工业片区内缺少产业整合,产业链配置不尽合理,产业空间的关联度差,此外,由于日用化工等制造业(c26)的存在,使其成为高能耗高污染的区域。

3.3.3片区均质发展

工业片区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地均产值不高,能耗污染强度也较小,永宁、联丰、绩东与九州基属于此类。其中,面积最大的永宁工业片区在产值方面却不具优势,其产业以电子设备制造(c39)、塑料制品(c29)与纸制品(c22)为主,工业企业虽然数量与类型较多,但产业的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不突出。另外由于土地经营粗放,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低,土地资源闲置浪费严重;联丰工业片区由于靠近南部交通要道,区位优势较好,但产业聚集度不高,与永宁工业片区的问题相似;绩东工业片区则依托内部发展较好的工业园,产业空间关联度较高,但核心产业也不突出,发展方向不明确;与其他工业片区用地的集中布置不同,九州基工业片区的工业地块较为分散,导致各产业间较低的空间关联度和均质化,以及较大的能耗和污染强度。

3.3.4滞后松散发展

工业片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城镇整体的发展环境,片区内企业数量不多、集聚能力弱,并且联系松散。埒西和西区属于这一类型,其中西区由于面积最小,也最为偏僻,在工业片区中的区位劣势明显;而埒西位于城镇西部,片区内以金属制品(c33)及器材制造(c38)产业为主,但规模小,片区发展乏力。

以上初步分析可知,在产业空间关联度、创新能力及地均从业人数方面,宝丰工业园具有明显优势;地均产值、产业聚集度方面,沙口工业片區优势明显,但是污染与能耗也最为突出。其余工业片区各具特点,除了西区劣势较为明显外,很难从单一层面判断其空间绩效的高低,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评价。

3.4?空间绩效的综合评价

指标绩效的分项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工业用地利用的真实特征,从而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但若是只凭借单一指标来评价工业片区空间绩效的优劣,则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因此,研究进一步根据熵值TOPSIS法计算公式(1)~(4)分别得出各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再按照公式(5)~(8)计算XL镇8个工业片区的指标值与最优解Sepi+和最劣解Sepi-的欧式距离及与最优解的贴进度Ci,并对得分进行排序,进而开展综合评价(见表3、表4)。

3.4.1空间绩效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表3所示,指标层中Xj项指标的最优解Sj+值越大时,表示变异程度较大;若熵值越小,则该项指标向决策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权重越大。反之,指标的熵值越大,熵权越小。在指标权重中,产业聚集度(X7)权重最大,产业关联度(X6)、地均产值(X3)与创新能力(X8)所占的权重位于第二层次。从权重值的大小可以看出,片区内的产业空间聚集度在空间绩效中占有最大权重,空间关联度与产业规模次之,反映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引领是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基础,产业链、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是工业用地发展的动力因子和潜力因素。特别注意的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是工业企业发展的潜力因素,也是区域投资数量的侧面反映。

由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均等,并且各工业片区布局较为紧密,因此地均从业人数(X1)与地均租金(X2)的权重较小,但是对于空间绩效较差的工业片区而言,缺少工业用地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薄弱也是其难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3.4.2空间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在熵权分析的基础上,按照TOPSIS法计算各工业片区的空间绩效综合得分Ci,其中空间绩效与最优解Sj+的距离Sepi+越小越好,而离最劣解Sj-的距离Sepi-越大越好。结果显示,XL镇各工业片区空间绩效位于前列的是宝丰和绩东,分值在0.5~0.7之间;中间层次的为沙口、永宁、联丰和埒西,分值在0.4~0.5之间;排名靠后的为九州基和西区,分值在0.4以下。

为了进一步揭示XL镇工业分区空间绩效的差异,将空间绩效和地均产值做矩阵分析,地均产值最高的沙口工业片区并没有在空间绩效中评分靠前,而是落后于地均产值与其相差较多的绩东工业片区(见图7)。整体来讲,宝丰工业片区属于高产值和高绩效,绩东工业片区属于低产值和高绩效,而沙口工业片区属于高产值和低绩效,其余工业片区则属于低产值和低绩效。

4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空间绩效评价的方法,对XL镇的工业用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有关空间绩效的指标选择,是在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了空间要素特征的提取。通过空间绩效分析,本研究系统地认识XL镇工业用地的使用状态,并且通过熵值TOPSIS法的计算得出,影响XL镇工业用地绩效的主要因素为产业空间集聚度、产业空间关联度和产业规模,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XL镇工业用地未来发展应关注的方向。

基于空间绩效的评价结果,充分考虑可能的潜在因素,以企业为核心有序推动工业用地的集约发展,并建立起长效的调控机制,进而实现工业用地空间结构动态调整下的产业优化升级。具体建议包括:(1)在以内部规模经济为主的工业用地,应当注重产业的联动发展,提高产业空间关联度,调动产业系统的生态修复与完善。要有意识地培养核心产业对周边产业的引领作用,强调相对集中的“簇群”与“结网”式产业空间模式,进而形成良好的产业升级环境[23];(2)产业均质化发展的工业用地,需要通过集中的空间平台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空间聚集度与产业规模。这要求工业用地在发展中重视工业企业的引入选择,科学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产业的科技扶持,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控制工业用地使用强度,避免出现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的不经济现象;(3)对于发展滞后的工业用地,其产业动力存在明显缺陷,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培养“共有理念”,通过整合资源,从而循序渐进。借助城镇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考虑在生产、流通及创新环节中实现多功能的嵌入,推动工业用地的更新与软硬环境的改善[24]。同时建立新型“用地”与“产业”之间的时空次序,促使存量空间的充分利用并集中取得较高效益。

总体而言,本研究试图在多层面探索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评价方法,但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延伸还没有十分深入。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在加入时間维度纵向比较的同时,适当增加对周边城镇相关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进而在更多维度反映工业用地的使用状态。

参考文献:

[1]冯云廷.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农村城镇化模式的转换[J].中国农村经济,2006(4):71-80.

[2]张敏,顾朝林.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2(4):482-486.

[3]王小章.费孝通小城镇研究之“辩证”——兼谈当下中心镇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事观察,2012(9):44-48.

[4]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M].上海:三联书店,1996.

[5]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1994(10):52-59.

[6]薛德升,李川,陈浩光,等.珠江三角洲乡镇工业空间分布的分散性研究——以顺德市北滘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3):66-68.

[7]杨廉,袁奇峰.珠三角“三旧”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联滘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2):14-20.

[8]叶玉瑶,张虹鸥,吴旗韬,等.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整合的策略、模式与案例分析[J].人文地理,2014,19(2):96-100.

[9]田莉,孙玥.珠三角农村地区分散工业点整合规划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0(2):21-26.

[10]程娟,陶金,景涛,等.传统村落评价述评及其未来研究建议[J].小城镇建设,2018,36(12):53-58.doi:10.3969/j.issn.1009-1483. 2018.12.009.

[11]甄江红,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12]李伟芳,吴迅锋,杨晓平.宁波市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23-27.

[13]胡映洁,吕斌.我国工业用地更新的利益还原机制及其绩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61-92.

[14]周咏馨,李恬,吕玉惠.基于责任定位法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价——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 31(10):59-68.

[15]郭贯成,熊强.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4):45-52.

[16]张群,秦川.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8,26(12):100-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8.12.020.

[17]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23(11):14-17.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5.11.006.

[18]唐焱,高明媚.工业用地供给制度及其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3-117.

[19]黄慧明,周敏,吴妮娜.佛山市顺德区低效工业用地空间绩效评估研究[J].规划师,2017,33(9):92-97.

[20]陈曦,席强敏,李国平.制造业内部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5,10(34):1943-1956.

[21]費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小城镇建设,1996,14(3):3-5.

[22]党国英.乡镇机构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小城镇建设, 2006,24(3):38-4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6.03.013.

[23]吴安波,孙林岩,李刚,等.中国制造业聚集度决定因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2):6-13.

[24]李刚,迟国泰,程砚秋.基于熵权TOPSIS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J].系统工程学报,2011,26(3):400-407.

猜你喜欢

工业用地中山市有效利用
中山市南朗镇南朗小学作品集
中山市国资委发布首份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渭南市主城区文化事业设施调查与有效利用分析
浅议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中山市四大医院近十年发展和竞争状况研究
玩具产品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