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评价视角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反思与再构建

2019-09-10林春波许可

高教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

林春波 许可

摘  要:高校科研工作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管理发展水平,也是为国家实现创新性发展积聚力量的有效途径,更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创新型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如何从科研评价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体系的再构建工作,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定位,总结了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基于评价视角分析了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管理体系构建的途径,从而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评价视角;高校科研;科研评价;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40-03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reflects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country to achiev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bears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for cultivating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How to carry o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osition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ways of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thus providing development idea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evaluation perspective; university research; scientific evaluation; management system

引言

高校科研評价是对科研活动展开全面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对高校科研水平做出估测,对教师科研能力展开客观衡量,在评价考核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科研管理问题,为高校调整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思路和依据,所以科研评价具有较为广泛的现实意义。不过我国的科研评价、管理起步较晚,早期发展以定性评价为主,整体评价水平和评价效率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当前以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的静态评价方法,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管理模式的应用方面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功利化倾向,不能切实保证科研评价的客观公正,自然无法为高校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提供足够支撑。因而各级各类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要对科研评价工作不断进行改革优化,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定位

科研工作是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也是高校给予高度关注和各种投入的重点环节,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校科研工作具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广泛的定位。所以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科研工作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且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是一种基于院校建设的微观层面和基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的整体性定位。

(一)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应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必然选择,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既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持续支撑。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各级各类高校始终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1]。高校发挥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职能的过程中,实际从不同方面实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引导培养。高校科研工作的全面推进,使教师群体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夯实、学术水平得以切实提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优质科研学术环境中,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能够得到有效滋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投身科研的积极思想。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及时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二)以推动技术进步为追求

我国要想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顺利转变,必须在技术研发和科学创新方面形成独特优势,这就需要高校强化科研工作建设,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为追求,不同类型院校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也有所差异,研究型高校主要开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强调科研课题的纵深探索。应用型高校受到资源和实力的限制,开展研究性工作的基础较弱,可行性与操作性明显不足,所以需要承担更多科技应用推广工作。在整个科研链条中,主要处于实践研究和推广服务的中下游环节,尤其针对一些中小企业,高校科研工作可以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研发队伍薄弱的矛盾。

(三)以服务经济发展为职责

高等教育是我国各项社会事业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人才供给质量和整体人口素质,所以高等教育和高校建设通常都放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由政府和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高校科研工作需要大量资源和专项资金作为支撑,通常国家会为此根据高校基础和水平进行统一划拨,地方各级政府也会通过政策倾斜支持高校建设,所以高校的科研工作总体具有良好发展优势。反过来,高等教育作为社会重要发展环节,必须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责。一方面,高校科研要以创新发展为基础,为行业、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技术力量,从而助力经济建设[2]。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工作需要以社会实际情况为基础,尽可能满足区域内科技、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需求,为经济建设广泛积聚力量。

二、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管理既与各种国家创新项目息息相关,又牵涉到具有主观意识的活动个体,所以整个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体系复杂多样。从本质来看,科研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体系化建设,这是因为科研管理从模式到考核内容再到队伍建设,虽然针对的是具体活动和结果,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所以是对涉及管理关系的各个方面做出的评价与监督。

(一)科研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由之前的统一管理逐渐转变为院、校二级管理,该模式下科研管理工作在组织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二级管理特征。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科研建设的整体布局,做好科研目标建设和科研方向定位,对各个学院进行整体管理和监督科研管理工作较为宏观。院系层面主要负责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查、项目建设、成果转化等具体科研工作,对科研流程和科研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和监督,及时向学校反馈科研管理结果。这种模式有利于明晰学校和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权责,也有利于降低管理工作冗余,从而提升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管理特征来看,高校科研管理主要有集中型模式和服务型模式這两种主要形式,前者强调了管理者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管理关系,行政色彩过于浓厚,与高校发展之间的适应性较低。后者强调了人本思想,有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科研管理模式。

(二)科研考核内容

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展开具体详细的考核工作,确立考核对象、核定考核内容是考核工作的关键与重点。一般来说,为了简化考核流程、强化考核效果,多数高校都直接将科研成果作为科研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从而形成最终的教师评价结果。由于科研工作涉及到基础积累、课题论证、项目申报、形成科研成果、实际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环节,每一阶段都需要进行全面投入,所以只针对最终产出成果进行考核,在内容方面比较单一,无法全面、客观地体现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投入。基于这一事实,部分高校将科研工作进行总量核定,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以工作时间为主要形式分配在不同阶段。这种以工作时间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考核,能够对团队成员的具体贡献做出量化评价,也能弥补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的不足。

(三)科研管理队伍

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总体上与当前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院、校二级管理制度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主要由专门机构完成,通常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的科研工作由科技处和社科处进行分管,保持着较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科研管理工作量较大、管理较正规的高校,二级学院中一般都设立正式的科研秘书,主要负责思路和方向的把握、科研工作关系协调、科研团队建设等事务性内容[3]。总体来看,我国除了部分实力雄厚、科研任务繁重的高校以外,多数高校科研管理的组织架构都不够完善,职能发挥也比较有限,无法建立起高效协作的科研管理队伍。除此以外,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存在一定交叉,还要受到行政管理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容易出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现象,这也对高校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了明显干扰。

三、基于评价视角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科研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管理结果具有明显影响作用,所以科研评价的地位十分突出。不过受到各种内外部制约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工作暴露出许多典型弊端,尤其是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法不灵活等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科研评价和管理工作。

(一)评价指标不够全面

评价指标是开展科研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了相对独立的科研评价管理体系,但科研评价工作依然面临许多现实困境,特别是评价指标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科研评价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综合各个高校的评价指标来看,主要包含论文、专著、技术、专利等基本形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科技奖项和著作被检索、引用、摘要等延伸形式,还有部分高校将教师所依托的研究学会、获得的荣誉称号以及入选一些专业活动的专家评委也作为具体考核指标,此外,科研项目的级别和规模基本是所有高校都比较看重的指标之一[4]。通过分析发现,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下,没有能够反映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建设的相关指标,这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明显缺失,也体现了许多高校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分离的典型弊端。

(二)评价方法缺乏动态过程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中,科研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也是高校和教师发展过程中较为关注的内容。通过对高校科研评价方式的对比研究发现,现阶段的科研评价基本都围绕科研成果及其部分特征展开,虽然采用的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德尔菲法、目标评价等多种形式,但都是直接面向成果价值的静态评价,对科研成果产生的动态过程缺乏充分表达。从理论建设发展到基础研究,然后生成半成品,进而形成具有完整形态的初级产品,最后转化为可以投入应用的商品,这一流程的全面、顺利完成,才标志着科研成果的诞生。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科研者大量时间和精力,都会对最终的科研成果造成明显影响,所以科研评价应当针对整个动态科研过程,当前以成果转化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静态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不足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在指标确立和方法选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不足也是影响科研管理的重要因素。当前基本只面向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展开的评价模式中,依然面临着比较复杂的评价环境[5]。科研活动不仅是一项投入大量资源、时间的复杂性活动,而且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也存在数量和质量的本质差异,很多高校只是对评价流程作出笼统规划,至于具体如何做到质与量的平衡,或者如何科学地分配质量、数量权重,基本没有过多考量,而且科研成果的质量不像数量指标那样直观明了,也大大降低了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此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研究特点,外在表现形式也存在典型差异,利用同一种模式、同一套标准来进行科研评价,显然是无法满足多样化评价需求的。

四、基于评价视角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的再构建

对于高校而言,努力提升科研評价水平,切实推动科研管理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求、提高自身建设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想进一步推进改革工作,尽早实现管理体系再构建目标,高校应从与科研管理有关的各个环节入手,不仅要对科研评价的指标、内容、标准以及方法做出科学调整,也要引导科研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科研思想。

(一)加强科研工作人员的引导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是面向广大教职工群体展开的评价管理工作,与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关联。现有的静态评价模式下,科研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只看重科研成果的情况,会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抑制影响。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再构建过程中,要通过对评价流程改革来引导科研工作者调整自身科研工作思路。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追求。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在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德育品质等各个成长环节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所以科研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科研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要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科研工作是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资金的动态过程,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科研建设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广泛支持,所以要树立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而服务的科研思想。

(二)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水平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牵涉面较广、复杂性较强的系统性工程,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对高校日常运行和建设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必须努力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管理部门需要对所在高校的科研工作有准确把握,要能分析和识别出科研过程中的主要管理职责、资源资金供给情况以及产品开发优化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管理制度,为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6]。其次,要做好评价过程的优化工作。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要从各个方面同时出发,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立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科研工作者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评价环节要采用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公平性。能够根据不同领域、学科的特点表现,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三)强化科研评价的作用和影响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对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具有积极意义,只有不断强化高校科研实力,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创新动力,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提升科研评价水平,加强科研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高校管理部门必须重点突出科研评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全面发挥科研价值。当前科研评价管理与教师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评价管理的意义多是经济利益的流入和工作职称的提高,那么日常科研工作也多会以这些目的为直接导向,功利化色彩过于浓重。高校应当通过实行“科研准入”、过程监督等方式防止科研腐败,也要积极改革教师奖励机制,从而纠正科研工作者的思想偏失。总而言之,高校要通过科研管理监督教师的科研思想和科研行为,要通过科研评价督促教师形成科研探索意识,以此推动科研成果的生成和转化。

五、结束语

高校科研工作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无论对高校自身建设而言,还是对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人才供给而言,都具有深远影响和广泛价值。而且高校科研工作需要国家与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系,是一项对各种资源具有高度占有需求的长期性工作,所以高校必须通过强化日常监督、评价工作来提升科研管理体系的构建水平,从而为高校科研建设和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力量保障。在推进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工作进程中,高校应当正视原有管理工作的弊端和不足,以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依据,对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科学论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构建工作形成新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登才,石照耀,韩宇,等.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31-33.

[2]谢小风.基于人才培养贡献度视角的地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7):84-85.

[3]何小汝,罗莹,苏柘僮,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反思及矩阵式经费管理模式的提出[J].技术与市场,2016,23(10):100-101.

[4]刘丰.透过学术不端行为反思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3):27-29.

[5]刘福莉,孙彩霞,王乐.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J].企业导报,2016(11):32-32.

[6]顾萍,夏旭,伍雪莹,等.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9):94-101.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地铁资产管理体系运行评估研究
基于ERP系统构建协同化的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
论多管理体系融合运行模式在企业中的探索与应用
GB/T 19001—2016应用指南
新标准有助中小型企业推行ISO 14001
“珠江”荣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基于计算机网络分析金融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现状与改进分析
福清1、2号机组外部设计接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