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建设的现实困境和策略研究

2019-09-10王建华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道德

王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可见,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所学校要健康发展,必须德育先行,其德育必然是有效的,其德育建设也必须是科学的。

一、 学校德育需要智慧和创新

德育是人的教育。学生是什么?教师因为有了学生的存在而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我们在讨论老师是什么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这一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如何才能提升德育实效呢?

第一,沟通是快乐的源泉,是德育工作的基石。如何与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很好地沟通往往是老师头痛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要知道学生(作为心理存在)的道德认知水平。

第二,寻找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前提。“我是为你好”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动机的合理性无法证明行为的合法性”,要准确识别学生的需要,学会关心,提升爱能。

第三,切忌道德问题心理化,心理问题道德化。德育工作要认清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有善恶之分,而心理教育是没善恶的。心理问题道德化,道德问题心理化,都会造成对学生的再次伤害。

第四,对于学生缺乏责任心的问题,认为自由选择等于责任,绝对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责任。当代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表里不一”,表是酷,里是对传统价值的坚守,所以,老师要学会以学生方式与学生相处。

最后,学校德育要抓大放小。学校德育要明确原则和规范的边界,确保原则的合理合法性,重视学生情商、德商的培养,适当让学生自主管理,静待花开。

二、 学校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学习反思,结合日常德育实践,在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德育变成知识教学。在现实中,普遍存在把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授受,缺乏对学生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的实践磨炼,使德育成为专注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教育。

第二,德育与生活疏离。德育过分注重外在功能,规约与限制过多。知识化的德育专注于主体对客体的塑造,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无法展开内在深层的精神互动,德育变成了一种表面化、无根的教育。

第三,德育缺乏整体协调性。理论教育(知识的教学)是德育课教师的事,学生品德出现问题是班主任的事。对学生的教育出现两块阵地,两者之间又缺乏沟通,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全员育人局面没有形成。

第四,德育理念还亟待提升。多数教师,尤其是负责德育的班主任教师,德育和班级管理的方法还比较粗放、传统,说教多,创新少。尤其是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比较欠缺,无法与时俱进。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可能只看到了孩子们外显的行为,对于背后的动机与理由全然不知、甚至误判。

第五,社会道德滑坡,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弱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德育又是一个新的难题,其主要表现是:网民义务、责任感缺位,网络诈骗猖獗,网上不良信息、网络色情泛滥等等,这些现象易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与道德人格的缺失。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出现海量化、信息表达碎片化,特别是微主题的“去中心化”,冲击着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弘扬。

三、 突破德育困境的策略思考

第一,必须加强师德建设,提高爱能。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要时刻牢记教育是爱的教育,从小事做起,关心学生。教育本身是有灵魂的,教育的灵魂应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都要以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为出发点,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帮助学生愉快茁壮地成长。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德育工作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意愿,把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成长的主人。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出发,组织素材,组织语言,因势利导。不要从成人的视角、感受,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学生。

第二,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寻找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德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通过生活的历练、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需要与情感的激发,形成道德意志,积累道德经验,产生道德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智慧。要从根本上突破德育困境,必须克服“唯知”的倾向,在提高受教育对象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应对道德困境的能力和在困境中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同时,注重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激发、道德情感的培养,然后再加强道德实践锻炼,在道德生活中让他们体验道德之知,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和品行。德育不仅仅只是课本那些印刷字体,它是生活的全部,它鲜活地存在着,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而且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群体,不能只是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去看待,要学会用客观、科学的规律去认识了解他们、帮助引导他们。

第三,必须抓实浸染体验德育。学校要强化信仰、道德、理想、信念、责任、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体验式德育内涵。开展序列化、连续性、周期性德育主题活动,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德育活动要贴近实际,着力解决当前我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薄弱环节;针对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开展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学校特点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开发好体验式德育资源,做好传统道德资源的传承与对接。要坚持把提高德育实效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设计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优化德育载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融通的德育工作新机制。

第四,必须落实全程全员育人。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把德育工作融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实现全面育人。要繼续贯彻落实师生帮扶活动,增强教师的德育育人意识。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树立主体意识,建构多向互动的主体间对话平台机制,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与沟通。要做好家校沟通,了解学生情况。

时代在发展,德育无止境。教师要不断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学习研究,通过团队心理辅导、绘画心理治疗、心理沙盘、表达性艺术治疗等技术,提高德育实效,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道德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道德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