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2019-09-10罗晓佳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9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摘要】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了解不同译本背后起指导作用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本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译本和原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名家译本众多,其中曹明伦译本和辜正坤译本分别是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译本之一,读者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加深对译本和原文的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曹明伦译本;辜正坤译本;异化和归化;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罗晓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导言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广为流传,而其译本也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许多翻译家都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比如,陈才宇、屠岸、梁宗岱、艾梅、曹明伦、辜正坤等,不同风格的译本带给译本读者的感受和信息是不同的,多译本对比阅读和研究,有助于译本读者和研究学者更接近原文的本质意义。

一、莎氏十四行诗简介

十四行诗是一种诗歌体裁,许多诗人都写有十四行诗。莎翁的十四行诗共有154首。这些诗歌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126首诗是写给一位英俊男子的,而第127至第152首诗是写给一位黑皮肤女郎的。这些十四行诗,虽然是写给朋友和情人的,但涉及的内容十分深广,已远远超出了咏叹友谊和情爱的范畴,处处体现了莎士比亚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丑、恶的抨击,也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解放、个性的尊重、社会的公平的向往。这154首十四行诗,体现了莎翁人文主义精神,展示了莎翁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共有十四行,分为四个诗节,前面三个诗节每一节有四句诗行,主要进行叙述铺垫,提出本诗的问题,以供读者思考。最后一节为两个对句,一般用来提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回答前文问题的作用。每一句诗行有十个音节,每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步,每行五个音步,格律形式為五音步抑扬格,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音乐的节奏感。每个诗行押尾韵,韵式为ababcdcdefefgg。最后两个诗行一般会缩进两个字符,以区别其他诗行,以提示诗歌的主题所在。

本文试图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角度,重点讨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的赏析和两个译本。

二、翻译的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

1813 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 年,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ation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归化就是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来替代。

三、第60首原诗及其曹明伦译本和辜正坤译本

1.莎氏十四行诗第60首原诗及其赏析。

Sonnet 60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①the pebbled shore,

So do our minutes② hasten to their end,

Each changing place with that which goes before,

In sequent toil③ all forwards do contend.

Nativity④, once in the main of light,

Crawls to maturity⑤; wherewith being crowned

Crooked eclipses⑥ ‘gainst his glory⑦ fight,

And time, that gave, doth now his gift confound.

Time doth transfix the flourish set on youth⑧,

And delves the parallels⑨ in beauty’s brow;

Feeds on the rarities of nature’s truth⑩,

And nothing stands but for his scythe to mow.

And yet to times in hope my verse shall stand,

Praising thy worth, despite his cruel hand.

继续延续前面59首十四行诗“对世俗的沉思”的主题,诗人这一次把关于万物不可避免的成熟与消亡过程的思考,放在了自然界领域。之前的十四行诗讨论了无限循环重复的可能性,而十四行诗第60首假设了“运动”和“失去”这一矛盾体的永恒循环。① “Towards” 这个单词考虑为只包含一个音节。② “Our minutes plays on ‘hour-minutes’”可以理解为:一个小时,有六十分钟,刚好和此十四行诗的数字巧合。③ “sequent toil means successive efforts”理解为“持续的努力”。 ④ “nativity”,英文释义为 “a portmanteau word for ‘that which is born’”, 是一个混成词,表示“人类既有集体性又有个体性,本意是指‘耶稣的出生地’”。 ⑤ “crawls to maturity”指的是: 从学习爬行的婴儿变成步履蹒跚的老者,暗示,人的成熟。⑥ “crooked eclipses” 字面意思是 “弯曲的月食”,指人类变老以后,身体也变弯曲的现象。⑦ “glory”指的是人一生中的鼎盛阶段,最美丽的时期,最壮年的时期。⑧“flourish”,青春的鼎盛状态。而牛津词典解释说是,夸张的修饰法,字面意思指的是“外表有光泽的清漆”,可以理解成为青春华丽的“铠甲”。时间被隐喻为装备了武器的器物,比如镰刀,这把时间的镰刀,刺穿青春的蓬盛之美。⑨ “delves the parallels”指的是挖掘战壕沟渠。⑩ “rarities”理解为“稀世珍宝,罕见之物”。“nature’s truth”指的是:“自然的本质”。

莎士比亚经常在十四行诗中以隐喻思考问题。莎氏十四行诗第60首就是一个例子。该如何表达时间多么残忍?诗人第一个隐喻是波浪waves。在第1、2诗行里,海中的波浪推向海岸,暗喻时间奔向它的尽头,波浪最后在岸边消失,就像时间最后也消失殆尽了一般。在第3、4诗行,海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后浪推前浪,暗喻时间不断向前推移,时不待人。在第5诗行到第8诗行里,主要隐喻是“光”。在生命之光的照耀下,人类从最开始的爬行的婴儿,开始向成熟爬行,慢慢变成身体弯曲的老者,却在被冠以生命之光的皇冠时,时间会把自己给予的生命礼物拿回去。在第9诗行到第12诗行里,时间刺穿青春華丽的铠甲,在美人的额头上挖掘战壕,这里运用了拟人和隐喻的修辞手法。时间是一把镰刀,时间是死神,镰刀是残酷的时间的象征。最后的对句是十四行诗里多次提到的主题,诗人的诗歌能抵御时间的吞噬,青年在他的诗歌中得以永生。

2.曹明伦译本赏析。

十四行诗第60首

曹明伦译

像波涛涌向铺满沙石的海岸,

我们的时辰也匆匆奔向尽头;

后浪前浪周而复始交替循环,

时辰波涛之迁流都争先恐后。

生命一旦沐浴其命星的吉光,

并爬向成熟,由成熟到极顶,

光阴会刺穿青春华丽的铠甲,

岁月会吞噬自然创造的精华,

芸芸众生都难逃时间的镰刀。

可我的诗篇将傲视时间的毒手,

永远把你赞美,直至万古千秋。

曹明伦教授多年从事英语诗歌翻译的实践与研究,他的译本严谨、用词精当,神形兼备,并且着力传达原诗的理想与激情、情感与体验、风趣与机智。曹教授还融汇近年国外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注释数十条附于有关的诗歌后面,对于解析莎诗的一些疑难,不无裨益。曹译本总的说来是偏向于异化翻译策略指导下的直译的,因为其译本基本是按照原文的字、词、句框架结构来翻译的,尊重原文的句序,让译本读者去靠近原文,向其展示原文的异国风情和异域文学意象。其译本忠实原文,用词典雅精准、治学严谨。比如:第1诗行“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the pebbled shore”翻译为“像波涛涌向铺满沙石的海岸”,基本就是按照原文的句式、词汇特点来进行的直译。又比如:第9诗行中的“flourish set”一词,曹译翻译为“铠甲”,许多读者感到很困惑,因为flourish的字典释义里没有“铠甲”这一词条。原文注释说是“青春的鼎盛状态”,牛津词典解释其为夸张的修饰法,字面意思指的是“外表有光泽的清漆”。这样理解成为铠甲也就顺理成章了。“flourish”前面的动词“transfix”(以尖锐的武器刺穿)也佐证了这一点。所以曹教授这里合理的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具有修辞手法的翻译。

3.辜正坤译本赏析。

十四行诗第60首

辜正坤译

宛如不息滔滔长波拍岸,

我们的分分秒秒匆匆奔赴向前。

后浪推前浪,今天接明天,

奋发趋行,你争我赶。

那初生于光海中的生命,

渐次成熟,直达辉煌的顶端,

便有凶恶的日蚀与之争光斗彩,

时间于是将自己的馈赠搞个稀烂。

韶华似刀会割掉青春的面纱,

会在美人的前额上刻下沟槽,

会吞掉自然天成的奇珍异宝,

唉,天下万物没一样躲得过它的镰刀。

但我的诗章将逃过时间的毒手,

讴歌你的美德,越千年而不朽。

辜正坤教授的译本总的说来是偏向于归化翻译策略指导下的意译的,因为他的译文行文比较流畅自然,没有对原文进行字、词、句的一一对应,而是采用的是通俗易懂的中文来传达原文,他的译本更倾向于译本读者,让原文尽量去靠近译本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规范和文学审美情趣。比如:第5诗行中的“nativity”,是一个理解和翻译的难点。原诗集英文释义为 “a portmanteau word for ‘that which is born’”,指“耶稣的出生地”。辜教授翻译为“那初生于光海中的生命”,这里没有出现“耶稣”“诞生”之类的宗教词汇,而是意译为“初生”就行了,译本读者立刻把握了这个词的基本含义。这里便体现了前文说的归化翻译策略指导下的意译的翻译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曹明轮译本总的说来是偏向于异化翻译策略指导下的直译的,尊重原文,让译本读者去靠近原文,适合有一定英语和文学基础的学者型译本读者,为其研究原文提供一定参考;辜正坤译本总的说来是偏向于归化翻译策略指导下的意译的,尊重译本读者,让原文去靠近译本读者,适合一般的大众译本读者,以达到其了解外国文化和读懂原诗大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uncan-Jones, Katherine(edited). Shakespeare’s Sonnets(third)[M]. London: Tomas Nelson and Sons Ltd,1997.

[2]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20.

[3]曹明伦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4]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05):26- 28.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的演奏与美学特色比较研究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