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发银丝映教坛,丹心热血谱华章

2019-09-10徐德明

天津教育·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天津市学校教育

徐德明

天津教育的发展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巨变的缩影,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春天。70年来,天津教育人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精心培育各类人才,为祖国美好的今天奠基。

为此,本刊特推出7位教育界典型代表,他们是伴随新中国脚步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天津教育人,他们亲历、见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也抒写了伟大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本刊通过寻访和梳理他们的历程与经验,抒发与表达了天津教育人对教育事业、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情感与祝福。

韦力:严谨超前的教育思想是宝贵财富

韦力,任天津市第一中学校长41年。他曾任全国教育学会第一届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协会会长、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82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普通教育中国专家”称号。2017年,他被推选为“当代教育名家”。今年,韦力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17年6月15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学建校70周年前夕,老校长韦力虽然步履有些蹒跚,但依然精神矍铄地来到学校,亲笔题写了“与祖国共辉煌”6个大字,以表达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深情。

如今,97岁高龄的韦力虽已病于卧榻之上,但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职业身份:“我叫韦力,是天津一中的校长。”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位老教育家真挚的爱国情怀和宝贵的教育思想。

特点一:爱党爱国的信念是他始终不变的信条。

天津市第一中学前身是建于1947年9月的天津市立中学,1949年天津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学。“美哉一中!与国同生,党哺育下得繁荣……”这是韦力所填写的《天津一中校歌》的歌词。

的确,天津一中正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中“向上生长”的,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下不断进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学校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和进步的土壤。韦力的朴素教育观如同这片土壤中的一粒种子,爱国主义思想是它的根须,进步的社会发展环境是它的养料,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育质量是它结下的累累硕果。

韦力的朴素教育观是一种“爱的教育”,爱教师、爱学生。韦力的朴素教育观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初到一中,韦力就向全体师生表态:“我是来学习的,向教师、职工、学生学习,学习怎么办好一所学校。”韦力的朴素教育观还是一种“成功教育”,他以“宁做大事,不做大官”为座右铭,他说:“办好学校,当好校长,办成事”“成功了,才一生无悔”。

特点二:严谨超前的教育思想是他留给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1987年9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把自己的育人思想概括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他指出,中学时代应当赋予每个人很多东西,如坚定的政治方向、灵活的思想方法、丰富的文化知识、严谨的态度作风等。

作为教育家,韦力还高度重视学校的党建工作,他总说:“用人要看政治,这是校长用师的首要准则。”他强调学校党建的“五抓五讲求”:抓舆论,讲求思想領导;抓作风,讲求实效;抓团结,讲求公道正派;抓措施,讲求任务落实;抓思想路线,讲求实事求是。

在谈及教师队伍建设时,韦力强调:“学校必须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形成优秀教师群体为目的的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他指出,要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实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教师能力提高的三结合”。学校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教师和学生建立感情,获得思想情感的沟通,在交流中达到教育目的,实现教育要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他尤其强调:“要以造就专家型教师为目标,实施‘岗位练兵三全’,即:全体教师、教师工作的全过程、教师的全面素质。”

有教师回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韦力倡导教师写论文,起初,教师们并不理解,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写论文?后来,大家渐渐明白了校长的用意,体会到写论文对提高和指导自己教学有重要作用,于是纷纷结合自身实践搞起了小课题研究。

特点三:平易近人、模范带头的作风是他给师生最深刻的印象。

韦力是天津著名的教育家,采访中,很多一中的毕业生表示,以能成为他的学生而自豪。大家对韦力老校长亲民的形象记忆尤为深刻。一位校友回忆到:第一天到学校的阶梯教室时,他谁都不认识,在门口看见一个老大爷带着一顶大大的草帽在那儿拔草,也没在意就进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就看见那个戴着草帽的老大爷走了进来,摘下草帽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校长——韦力。”

一位校友在一篇名为《一中给我们的印象》的文章里写道:韦校长经常极富感染力地给全校师生作国内外形势报告;清晨出操,韦校长总是站在领操台上认认真真带领学生做操;韦校长总是和蔼可亲地拎着椅子到各班听课……

王希萍:改革创新促学校走上发展高速路

王希萍,从教67年,始终坚守在小学教育一线,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办教育的新路,撰写教育类相关著作300余万字。2017年,“王希萍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今年,王希萍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天津教育界,王希萍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从1952年走上自己所热爱的小学教育之路,至今已经67个年头。她曾把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办成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0余年来,又创办了天津市先进民办校——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王希萍倡导并实施的“三结合教育”40周年。“1979年,我明确提出要在办学中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从此,走上了一条三结合教育探索之路。”王希萍深情地回忆说,如何在三结合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这是她经常思考的问题。“必须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三结合教育,不断推进理念、制度、体制、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家校社会合作等各方面的创新。”

早在1990年,王希萍在当时的中国教育卫星台进行三结合教育管理经验专题讲座,全面诠释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办学思想理念,得到国家教委充分好评,三结合教育经验被国内外同行研究和借鉴。

2007年,王希萍毅然担当起创办和平区首所民办小学的重任,进入民办教育的新领域。学校在改革实践中创建了理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党支部保障监督、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协调、教代会民主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的“六位一体”管理机制,促进了学校依靠三结合教育实施开放式办学的活力。

在这一管理机制下,学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三结合教育委员会设置的革命传统教育部、思想品德教育部、科技劳动教育部、文化艺术教育部、家庭教育部、教育科研部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领导重视、关心和扶植。”王希萍反复强调。她说:“从岳阳道小学到逸阳小学,再到如今的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虽然这是三种不同的办学体制,但是我们始终紧紧依靠三结合教育来支持、帮助、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王希萍表示,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都离不开这支三结合辅导员队伍。“学校自聘的这些不拿工资的编外‘三结合教育’辅导员队伍已发展到300多人。”王希萍作了个形象的比喻:“这支队伍是‘永久牌’,而非‘飞鸽牌’,既不辞职又不解聘。学校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充实什么、补充什么。如今,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2013年,学校又成立了由王希萍担任所长的三结合教育研究所,为进一步深化三结合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搭建了平台。

在办学实践中,王希萍总有新点子、新方法。在她看来,一个人心里只要总装着教育,关注着学校发展和学生未来,就会常教常新,新办法、新主意就会层出不穷。要让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脚步就不能停下来。

从“七五”到“十三五”,她主持完成了数10项国家级、市级重要科研课题,有10多项课题成果获奖。其中,“依靠三结合教育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研究”获得2015年教育部首届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

由天津市总工会命名的“王希萍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2年挂牌成立。由于成绩突出,2015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2017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中仅有的获此殊荣的单位。

几十年的小学教育实践使王希萍深深地感到教育不能把眼睛只盯在“成才”上,而应该盯在“育人”上,要教会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王希萍说,作为一所民办小学,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办好一所全新的学校,在育人为本的理念下,必须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为此,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在三结合教育理念支撑下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的“师生境外研学”活动,成为学校的极大特色。

回望来路,王希萍从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到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是爱与责任让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杜蕴珍:亲历教师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提升

杜蘊珍,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天津市普教系统第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小学教师。曾在全国小语会任理事、常务理事达33年之久,现为全国小语会顾问;从1977年开始任市、区人大代表40年,被称为资深老代表。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一部书,可以记述一段历史;一组镜头,可以记载一段光阴;一个人的成长、成名,也足以记录这个时代发展的步伐。翻开教育这部大书,年逾八旬的杜蕴珍用她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的非凡成就,见证了教师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提升的历程。

杜蕴珍于1958年工作,至今61年。在她所经历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至今记忆深刻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们曾批判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实行包班教学,后进行分科教学;60年代,实验了人教社新编小学课本,全国各地开展分散识字、集中识字等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步入电化教学领域,改革教法、实现开放创新;90年代,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科研,实现教育科学发展。进入21世纪至今,更加注重依法治教,教育走向法治轨道,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教育者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强国梦的重任。”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同年,为了落实这一讲话精神,杜蕴珍与本市其他10位教师一起被评为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

就在这一年,38岁的杜蕴珍也被时代推上了改革的舞台。她率先实验人教社新编语文教材。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材内容、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下子使她走入了改革与创新的广阔天地。

如今的教研已不为教师们所陌生,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对接,其开放程度都已今非昔比。杜蕴珍清晰地记得,当时,天津市教研室几位教研员组织了一次“跨区校际横向联合”活动,正是这次教研活动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学校教研模式,使得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针指向1980年,这一年,全国小语会成立了。杜蕴珍至今连任了第1—7届小语会理事、常务理事。她说:“就是在这里,令我有机会走近斯霞、霍懋征、袁瑢等权威前辈,有机会亲近武棠棣、胡克英、顾明远、李伯棠、蒋仲仁等全国知名教授。他们对我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也使我进入了一个新领域,看到了语文是一个大世界,激发了自己学习、研究、实践的热情和自觉性。”

1987年,杜蕴珍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教师代表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日本教育考察,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她说:“我充分感受到社会为教师的成长,尤其是为青年教师早日成才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很多人都知道,杜蕴珍还有一个身份——人大代表。她连续六届当选天津市人大代表,并连续四届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她欣慰地说:“在这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可以参政议政,成为人民的代言人。”

从教61年来,杜蕴珍一直扎根于南开区中营小学这片她所热爱的沃土,始终没有离开教育教学这项最基础的工作;61年来,她不知帮助和影响了多少位青年教师,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成为了教学骨干和名师;61年来,她在师德、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等各级培训中,发挥了带头作用,特别是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她兴致盎然,默默地奉献着…… “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是杜蕴珍从教61年来的写照。

正是凭着这股子“60年如一日”的认真劲儿,她也获得了不少殊荣——香港柏宁顿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中共“十五大”代表、全国总工会“十二大”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荣获“教师楷模”称号。这些都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即使这样,有着诸多光环的杜蕴珍仍是那样谦虚严谨、平易近人。

回忆自己走过的历程,杜蕴珍满怀深情地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关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空前提升。我将倍加热爱、珍惜这一崇高而又理想的职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康岫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康岫岩,天津市特级教师,天津市南开中学原校长,现任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总校长。曾主持、参与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9项。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被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突出贡献奖”,2017年被推选为“当代教育名家”。

康岫岩自1967年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就投身到基础教育一线,先后担任数学教师、班主任、学科组组长、年级组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和校长等。

1993年,康岫岩开始担任南开中学校长。次年,她提出“整体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之后,她又从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发展到同时关注教育的养成性,即“整体高素养教育”。2003年,康岫岩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家(当时全国仅11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著作《生命因教育而精彩》一书。2005年,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等联合举办了“康岫岩教育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这是本市首次为一名在岗的中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召开研讨会。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司发来贺信。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先生出席会议并讲话,给予康岫岩充分的肯定。

2008年,康岫岩从南开中学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南开翔宇教育事业中。她在“整体高素养教育”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生命教育理念,将其提升为“生命高素养教育”办学思想,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差异性、养成性、主体性和开放性规律。

2012年,南开翔宇学校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组建“天津师范大学翔宇基础教育实践研究所”,实行两校的双所长制,将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基础教育的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南开翔宇学校以研究所为平台,参与为天津市政府提供基础教育智库蓝皮书的编写。该校也是全国民办校中唯一一所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发展无穷期、奋斗无止境。一方面,是康岫岩办学思想的形成、确立、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其不断在办学实践上的大胆探索——办好南开中学后在津沽大地上又兴办起一所享誉全市的民办学校。

时间回到1994年的3月,当时康岫岩任南开中学校长。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后,她和时任南开中学党委书记的张祥林说:“《纲要》中特别提到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我提议咱们发起成立一所民办学校,既响应了党和政府的号召,也继承了南开中学的民办传统。”康岫岩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赞同。

于是,由康岫岩起草,南开中学向当时的天津市教育局申请创办一所民办学校。1994年7月,天津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同意创辦南英学校。

为了南英学校的建成,成立了南英学校董事会,康岫岩任董事长。1994年招收了第一届初中生40人,一个班。1995年之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到1998年扩大到每个年级8个班。“当时,南英学校的管理是由我带领的南开中学的领导班子统一管理。虽然办学尚不规范,但南英学校的创办突破了延续44年之久的公办校体制,南英学校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民办学校之一。”康岫岩如是说。

为了解决独立校舍问题,1996年末,康岫岩和张祥林等调研了外省公办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办民办学校的情况,下决心吸纳社会资金,建独立校舍。1999年,第一座独立的教学楼落成,命名为“南英楼”。1999年6月,在南英楼即将竣工时,她又提出将学校更名为南开翔宇学校。由于实现了民办学校“四独立”,其性质由民办公助变为民办学校。学校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自此,学校走上了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的道路。

如今,南开翔宇学校继承和发扬南开百年办学优势和传统,结合时代特点,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历经25年的拼搏与探索,已发展成为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公益性优质品牌学校。

康岫岩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突飞猛进发展。她将继续坚持“生命高素养教育”的办学思想,坚持“公益办学、依法办学、专家治学、教师兴学”的办学原则,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民办学校砥砺前行。

黄秀美:学专业、干本行,无怨无悔

黄秀美,天津市特级教师、教育管理研究员。曾任南开大学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曾兼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得“人民教师”奖章;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园丁”,并获得“园丁”奖章。

今天,每逢提起南开大学幼儿园,人们必定不会忘记当年为园所的发展与完善付出了无数心血的老园长——黄秀美。采访中,她短短4个字的“无怨无悔”,其间饱含的艰辛、坚忍与坦然,值得我们用心去咀嚼、体味。

1965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黄秀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工作。1973年4月,学校找到黄秀美,安排她到南开大学幼儿园工作。当时,很多人对她说:“你是科班出身,应该发挥专业所长把幼儿园办好!”就这样,由于党的需要、学校的发展、教师的需求和社会教育改革的趋势,黄秀美欣然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

黄秀美回忆说,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等多个文件强调,学前教育坚持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方针。从那以后,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1973年,刚刚从危房搬入现在的南开大学幼儿园园址时,幼儿园的面貌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黄秀美看来,自己科班出身,就要按照专业水准建设好幼儿园。于是,她做了这样几件事:当时教室较小,所以第一项改革就从幼儿午睡做起。为了让幼儿能够午睡,她建议把一些闲置的空间改造成榻榻米,使得幼儿园的容量一下子扩大了。为了让幼儿有运动的空间,他们自己动手用炭渣铺设体育场,并设置了戏水池、沙坑等设施,让幼儿的一日生活符合幼儿园的生活要求和幼儿发展规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幼儿园在发展上有了章程,黄秀美意识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培训队伍。在黄秀美看来,幼儿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要实施良好的教育,就要建设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和一支精干、团结的领导班子。

虽然当时的硬件条件并不完善,但作为科研引领的“标杆”,南开大学幼儿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团队难以计数,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黄秀美介绍,当时配合国家的乒乓外交而创编、排练了由81个小朋友组成的“银球传友谊”团体操,在天津体育馆演出10余次;结合国际形势创编了“我们朋友遍天下”的舞蹈,让孩子们用手搭成飞机的造型,邀请“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共同欢度六一;还创编了56个民族大团结的舞蹈……就是这样,通过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家庭、爱老师、爱小朋友的爱的教育。那时,还带孩子们参观机场,让他们钻到飞机“肚子”里,开阔眼界;带孩子们参观刚刚建成的新港码头;给市长爷爷送红花……

黄秀美深深地认识到:要“学专业、干本行”,干就要把它干得最好,把幼儿园办成示范型、研究型幼儿园。其中,《联想识字》是她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汉字结构规律和汉字表意性强的特点,在南开大学幼儿园实验班试验取得预想效果的基础上,补充修改编写成的一套供2—6岁儿童使用的识字阅读读物。像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她的研究成果《幼儿联想识字教学实验研究》被收入《天津市教育改革实验概览》大型丛书。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她举例说,“通过童谣的形式,根据中国文字的特点,编写了100余首识字歌。我在做这些事情时,总是乐此不疲。我们一直在践行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思想,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求进步。”

在不知不觉中,她的研究著述甚丰,在全国各地幼教刊物和报纸上发表文章50余篇,编著幼儿读物和教育管理书籍10余本(套)、录制电视专题片6部。其代表著作《联想识字》被评为天津市十本“读者最喜欢的书”之一;《幼儿园主题综合教育活动》丛书、《独生子女早期教育》《儿童品德教育》被评为全国“优生、优育、优教”优秀科研成果奖;《幼儿跨世纪准备》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几十年来,岁月流转,不变的是黄秀美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那份爱与责任。

崔景云:献身农村教育的开拓者

崔景云,原静海师范学校主管教学业务副校长。1959年参加工作,曾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工作者。1960年4月出席天津市群英大会。目前享受天津市劳动模范待遇,享受荣誉津贴、体检、疗养等待遇。2008年评为天津市老年健康之星。

1948年12月初,靜海解放。当时的静海县第一中心小学更名为静海县第一完全小学。“我是1950年寒假,来到这所学校上五年级的。当时,静海县只有这所学校有五年级。和我一同从农村转来的共有9人,半年后又转入2人。学生既不交学费,学校还可为其安排住宿。”

崔景云不禁感慨:“一声霹雳迎大典,拨云见日换新天。农民子女有学上,立志报国志比肩。幸福晚年百无忧,激情犹在意更稠。耄耋之年不服老,发挥余热更风流。”

1952年毕业后,崔景云以第8名的成绩考上耀华中学。当时,耀华中学是一所全市有名的私立学校。因为家境贫穷交不起学费,崔景云放弃了这次学习机会。回到静海后,正赶上招收扫盲教员,结果他被录用了。

1953年,静海师范学校面向小学毕业生招收第三批正规初级师范学员,于是崔景云重新回到学校。1956年,他考入了设在廊坊市的河北师范大学预科班。在一次河北省张家口市的田径运动会上,他被选拔出来,成了天津体育学院成立后的第一批学员。1958年底,由于运动创伤,崔景云不能继续从事竞技体育。成绩出类拔萃的他,被市教育局分配到沧县中学工作。

不久,学校迁至沧县捷地乡,崔景云亲自测绘规划建成9弯道10直道标准田径场,成为当时沧县唯一的标准田径场,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运动空间。一年后,他带着学生冲进了沧州地区运动会的赛场。因平时训练刻苦,学生的体育成绩十分突出,沧县中学也因此在体育工作方面名声大振。崔景云得意地说:“时至今日,沧州的很多知名运动员都是我的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1965年—1977年,崔景云在静海西翟庄公社农业中学工作兼搞公社农民体育。从1970年开始,他创造性地组织了农民篮球赛、农民田径运动会、农民长跑等。1976年,该公社荣获“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那年春节,广播里报道了该公社农民开展体育运动的专题节目。

1979年,崔景云调入静海师范学校,他创办了中师体育专业班。当时,既没大纲,又没教材,他便提出:“给我一年时间,挑一部分学生,开展实验,拟定大纲,编选教材。”一年后,这项工作顺利完成了。于是,这项成果被层层报送到天津市教育局和国家教委师范司。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进一步修改、充实、完善后,该成果向全国中师学校推广,让在中师学校办体育班成为可能。1983年,崔景云开始担任教务主任。他又提出要办中师音乐班、美术班的建议。“要为静海中小学培养音乐、美术教师等专门人才。”1984年,国家教委将该校选定为全国中师新教学方案试点校。1985年,崔景云初步总结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师心爱、师德高、师业精,能讲普通话,写好三笔字(软笔、硬笔和粉笔)。全校师生掀起大练基本功的热潮,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市教育局和国家教委师范司的肯定。很多兄弟学校前来交流。

时至今日,当年陆续招收的体育班、音乐班、美术班学生已成为各中小学的骨干力量。静海区的美育工作也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很多人说,这是崔景云的功劳,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静海工作了大半生,崔景云深情地回忆说:“作为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人格上平等、教学上民主、生活上互助。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任何教学过程中都有教育因素。

退休后,崔景云的爱好更加广泛:摄影、诗歌、书法。他创作了300多首诗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写下了两首反映今昔对比的打油诗。一首是:“白驹过隙几十年,历尽人生苦与甜。吃糠咽菜难果腹,悲惨生活解放前。”另一首是:“开国定鼎七十秋,壮丽山河披锦绣。国昌民顺政策好,华夏巍峨上层楼。”

张景:持续探索素质教育改革

张景,1949年10月生人。曾任天津市蓟县第一中学(现更名为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曾獲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全国绿色学校园丁奖;2003年被评为蓟县十佳公仆,被聘为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我和新中国同龄,生在农村。新中国教育70年的巨大变化,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条件的天壤之别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教育条件的变化,在农村不说别的,就从建国初期普遍的‘旧祠破庙’学校,到七八十年代‘泥桌子泥台子,后面坐着一群泥孩子’,再到今天‘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足以说明一切。”张景开门见山地说。

自1993年至2004年底,在蓟县一中任校长的10余年间,张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经过10年探索,取得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双提高的理想结果。当年,他给学生提出的“野鸭子”的形象化目标为一届届蓟县一中学子所认同。

“大家都知道,家鸭和野鸭的成长方式明显不同。家鸭需要人类呵护,人工喂养;野鸭则直面自然,独立生存。学校终究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业组织,究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才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形象化目标,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怎样自我成长。”张景如是说。

那一时期,蓟县一中的素质教育成果多次被《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中央媒体报道。“当时,我们为学生创造很多直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每年利用夏令营,组织学生徒步百里到农村去和农民同吃同住,继承红军长征精神;开办学校电视台,传播正能量;定期、不定期请两院院士、战斗英雄、先进人物到学校讲亲身经历,等等。同时,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比如,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社团;学校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由学生竞争产生承办者……”谈起当年的素质教育成果,张景喜不自禁。

在张景看来,夯实德育是培养“野鸭子”的重要一环。学生要成为有独立思想、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就要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我”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把学校建成相对真实又有所选择的现实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在夯实德育的同时,学校着眼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一定修习课程的选择权。1996年,张景在校内倡导并开设了25门任选课、14门活动课。1999年又在活动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每学期集中10天,让学生自己选定课题,自己确定实施方案,自己组织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比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整整早了一年。

那几年,学生研究“蓟县山区综合开发”“麦秸秆的综合利用”等课题千余个。取得经验后,从2002年起,学校对任意选修课又进行了改革。采用统一安排、自愿参加、挂牌上课的办法,开设了时政类、身心修养类、实用技术类、基础科学类、哲学和社会科学类等五大类65门课程,供学生选修。

张景说,教学重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改革,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提升智慧。知识不仅包括知,还包括识。知仅是知道,是浅表认识,识包含区别、辨别的意思,是深刻思考成为能力基础的认识。所以,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通过思考悟得的,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书”,而是教“学”,教学生学会学习。

基于张景这样的理念认识,蓟县一中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文化课坚决执行国家确定的课时计划,严禁教师占用学生自学、自习课时讲课;坚决摒弃填鸭式教学,实行导学导思教学法;体育课实行选课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修体育项目,达到锻炼目的;选修课交由学生自主选择。

蓟县一中从1995年开始探索素质教育,高考升学率逐年递增,更重要的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表现。2004年学校对本校毕业在天津就读的336名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5%的人担任学生干部,28.5%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7.5%的人获得过奖学金。张景表示,“对于学校,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没有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就不可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着眼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实现,则更为重要。”

(责任编辑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天津市学校教育
如果画笔会说话?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The Right Mindset is the Key to Success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天津市东丽中学“六·五”环境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