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心理自我调适之我见

2019-09-10张杰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4期
关键词:鲇鱼特长心理

张杰

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自然也更加全面,除了人格、智力、身体等素质外,心理素质将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通过在班级实施良好行为训练,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正确把握学生心理,消除学生心理困扰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出其居心。”我们要细致地了解学生思想状态,釆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一)开展“三分钟超觉静思”,消除学生心理疲劳

三分钟超觉静思是专用于健脑益智的心理调适方法,操作简单,短时间即可放松身心。学生只需端坐椅上,上身不靠椅背,腰部下沉,两腿分开,脚掌贴紧地面,双目微闭,进行深呼吸即可。

和学生交往,他们告诉你许多苦恼:学习中越是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生活感到乏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课堂上记忆力不集中,眼在黑板,心在窗外。用学生的话来讲:“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些心理功能失调和紊乱现象,是他们陷入的一种综合心理疲劳状态。三分钟超觉静思可缓解这种心理疲劳状态。

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原因之一是长期处于周而复始的单调繁杂的脑力劳动——听课、作业、考试之中。每天坐上七八个小时,完成两三个小时的作业量,不停地听读背写,从而出现注意力分散、意志减弱、手脑协调性降低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把“音乐静坐入境”引进课堂,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音乐能平静人的大脑,使人的记忆力大幅度提高,音乐能激发出人们潜在的巨大力量,使思维活跃;静坐是开发智慧的途径;学习的心理障碍是紧张,紧张使人愚钝,放松使人聪慧;入境,能使人脑处于放松状态,达到忘我。“音乐静思”是伴随音乐闭目凝神静坐,逐步达到入境,使人由兴奋思维转为平静而达忘我状态。

(二)评改心理日记,监控学生心理动态

通常学生都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隐藏在心里,或记录在日记中,能主动向班主任袒露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多的。如果班主任启发得当、运用巧妙,通过评改学生的心理日记,或者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日记是学生记述自己内心世界的:自己思想动向,违纪动机,成绩下降原因,对别人的看法……学生每天写好后,亲自交给班主任评阅批改。

教师通过评改心理日记,能全面准确了解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且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有一个女生,她轻傲、孤僻,你要接近她,她却离你远远的,你要找她谈话,她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和你躲躲闪闪。

通过评改学生心理日记,可以了解学生心中的是非曲直、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而有利于准确地发现学生心理动向,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医治好学生心灵的创伤。

(三)提供“自我宣泄园地”,满足自我发泄欲望

当今的学生总喜欢把一些心中想说或者不好说的话刻到课桌上,或者用笔画在墙上,形式多样,内容杂多:有激励自己的格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有处事原则的“忍者神龟”,有青春期骚动时的内心独白“妹妹大胆跟我走”……这些“作品”泛滥成灾,但我们从中可以体察他们的心理世界。

为了引导学生这一心理,我专门为他们提供一块黑板,让他们发泄情感,满足自我表达的欲望。人人都有参加的权利,个个都可以在这块园地上大显身手。一次,有个失去双亲的学生过生日,在团支部的组织下,全班利用这个园地为她举办一期生日特刊,每个同学都留下自己的签名和赠言。那个过生日的同学高兴地说:“这期园地,是全班同学送给我的最好礼物!”

学生的良好品行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潜移默化形成的。作为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改变学生不正常心理,促使学生心理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一道风景。

二、釆取多种形式营造,健康心理气氛

加里宁说过:“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所以,班级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创设一种积极而乐观、协调而融洽、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这有助于提高并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

(一)运用“合成式马蹄形座位”,调节师生心理和谐气氛

刚入学的新生,从小学到初中,进入新的环境,开始在新的群体中朝夕相处。我在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爱好特长、知识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把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几个学生分在一个合成小组,座次呈马蹄形排列。每个合成小组无论活动还是座位保持不变,始终成为一个整体。取消班委会,每周一组主持班级的日常工作,组长具体负责,组内机构与班委会组织形式相同;各组组长釆用竞选的方式民主选举,每月轮换一次。

课堂上的座次呈马蹄形排列,它能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和谐状态,便于教师运用积极参与、情感交融、人际合作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合成小组的建立,促进学生多边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使学生进行同伴之间互助、小组之间的竞争。例如:有个身高1.70米的男同学,从上幼儿班开始,座次就排在后面。由于长期与教师拉大空间距离,上课很少被教师用眼神注视或提问。用他的话说,身体高大的学生,是被老师遗忘的人。在他心里产生了自卑感,最后竟怨恨自己的身材,敌视坐在前边的个头矮小的学生。

教师通过“合成式马蹄形座位”调节师生之间的距离,强化学生与教学环境的相互影响,使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和谐竞争的状态,让教与学的双方产生共振,促进师生感情相融和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二)引入“鲇鱼效应”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据说,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发现抵港时鱼容易死,他们便在沙丁鱼中放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大量的沙丁鱼因此就会紧张而加速运动,确保了大量的沙丁鱼活着回港。这个现象被称之为“鲇鱼效应”。

有言道:个性即人生。学生的个性品质对他未来的生活道路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天资优势。因此,我们班级引入“鲇鱼效应”调动学生的各种力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假如把班级里的学生比作沙丁鱼,那么思想进步、有一方面突出或有一定特长的尖子生就是“鲇鱼”。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都会在班级引起强烈反响,使全班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意识,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开发。例如:我们班级有个擅长书法的学生,自己在大練书法的同时,把本组几名学生的字指导得全班一流。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纷纷亮出自己小组的绝活——手工制作、绘画剪纸、英语口语会话等等,这些“鲇鱼”通过多边互动,使绝大部分学生真正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体会到无论分数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社会需要时说:“我们需要艺术家,但是我们也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伟大的管理人员,但是我们也需要庄稼人、磨坊师和面包师。”因此,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目前我们班级已经形成一个充满和谐、竞争、团结、向上的集体。一位特长生说:“我的书法爱好,只有在这样的集体中才能发扬光大!”一位不爱说话的学生的家长说:“我的那个‘傻儿子’,现在活泼起来了!”

猜你喜欢

鲇鱼特长心理
心理小测试
鲇鱼捕老鼠
心理感受
老板的特长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特长
鲇鱼钓老鼠
钱就是特长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