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策略例谈

2019-09-10连忠友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4期
关键词:总理课文情感

连忠友

一个好的语文课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但是,如果一味片面追求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导入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导入策略的思考和建议,以供参考。

现象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滥用导入,喧宾夺主

【案例】《鲸》的教学导入

(依次用大屏幕播放图片——蓝鲸、鳍鲸……)

教师在播放的同时,依次进行介绍,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大、最重的动物,最大可达33米长,重达200吨以上。鳍鲸又名长绩鲸,是须鲸属中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是全球第四大的鲸,也是现存第三大的动物……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鲸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鲸》这一课,一同去认识鲸这个大家族。

教学当中,一张张教学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采用画面的导入法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导课方法,但是这堂课的热闹的背后,却折射出了一些问题。教师展示了这么多的优美图片,占用了教学的大量时间,特别是边播放边介绍这一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在讲解之时,学生们却议论纷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科普知识上了。当教师介绍完之后,学生还是意犹未尽,这样的导入是事倍功半。当学生进入课文之后,面对第一次学习科普类文章,反倒觉得枯燥无味,这与课堂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为图画之美盖过了文章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此的导入适得其反,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应对策略一】导语要精,有简洁性

导入仅仅是课堂教学初始阶段的一个环节,是一节课的教学序幕,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播放音乐、展示画面、呈现录像等也要适可而止,那种纯粹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而设计的导语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反而会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越拉越远。在执教《鲸》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请看这是什么?(在黑板上画“鲸”)

生:鲸。

师:看到它,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众生:鲸有多大,它吃什么,它们有几种类型?……

师:多么爱问的孩子呀!只有不断地问,才能不断发现,很多科学家从小都爱提问,从小就是典型的——“问题儿童”。你们对事物保持兴趣,真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动物——《鲸》。

好奇乃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学当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鲸,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好奇心,然后教师借助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谈谈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吊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导入,简捷有度,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从而迅速进入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思考、研究中学习新知识。

现象二:“未成曲调先有情”——主题先行,限制思维

【案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导入

课前播放《战争中的人们》短片。

师:看到一座座高楼瞬间变成了废墟,人们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特别是孩子们一张张凄苦的小脸,一双双充满泪水的眼睛,在漫天的炮火中大声地呼喊着:爸爸、妈妈,让我们难以忘怀!同学们,看完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战争太可恶了!

生: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

师:是的,此时此刻,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还有许许多多像我们一样的孩子,他们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的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不可否认,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把战争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为其创设一定的情境,表面上看似乎给整节课定上了一定的感情基调,也为学习下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但是细细品味,总感觉欠妥,特别是“看完了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一问题的抛出,从学生的回答中就已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感觉到战争的残酷,即领悟作品的内涵。因为,这样的导入往往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他们只要依据这一基调,就能呼喊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口号,又何须再深思呢?这样,即使教师执教得再有特色,功力再高,也很难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雷利当时的心境,与其之间产生情感的共振,自然就不能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了。所以,这种在课前就揭开谜底再去寻找谜底的做法,实有不妥之处。

【应对策略二】导语要巧,有启发性

教师渲染出一种与课文相符合的情感氛围,就能为学生奠定进入文本情感的基础。这样的导入,能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式和情绪,使学生比较方便地与作者产生共鸣,融入课文的感情基调之中,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去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果。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课前播放PPT:老人在公园里锻炼,小孩在父母亲陪伴下游玩,年轻人……)

师:孩子们,課前老师看到你们欣赏完这组照片后,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告诉老师哪一个画面让你感到温馨?

生1:一对对青年人走进幸福的结婚礼堂这个场面让我感动。

生2:特别让我们感到温馨的是老年人在公园里跳广场舞、锻炼的情景。

生3:……

师:是呀,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和安宁的环境中,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中国孩子面对战争所发出的呼声吧!(板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4:我想知道那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5:他为什么有呼声?

生6:他的呼声是什么?

师:同学们,带着我们想弄明白的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以上教学当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幸福的画面通过图片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看似与课文感情基调不一致,实则是让学生在后面深入学习中,与战争带来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也就自然而然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雷利当时的心境,与其之间产生情感的共振。而且,教师通过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课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现象三:“着意栽花花不发”——华而不实,牵强附会

【案例】《一夜的工作》的教学导入

轻音乐播放《你是这样的人》,画面中显示十里长街送总理。

师(深情地叙述):同学们,在我们新中国,有这样一位总理,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为此,他一生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1976年1月8日这位敬爱的总理操劳终身,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是43年前的事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夜的工作》,就能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位总理是如何工作的,就让我们与诗人何其芳一同走进总理那不平凡的一夜。

在课堂导入之时创设情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入体验文本的境界,从而拉近学生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给课堂中搭建认识新知的桥梁。但想想,由于总理生平事迹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再加上学生的年龄太小,他们对总理的生活与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了解不多,其感性认识很浅显,所以根本无法走入当时人们的心境当中产生情感共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导入,有牵强附会之感,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应对策略三】导语有“异”,有效设导

情境创设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进行导入,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只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学生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即使是上同一篇课文,由于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地域的学生,因习俗、知识水平不同,也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做到因材施“导”,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一旦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确定在有效引导学生情感进入上下功夫,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氛围”。

在自己(城区)班级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课前播放周总理的相关视频,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吗?(周总理)请你们把课前查阅到的有关周总理的相关资料与大家交流交流,简单介绍你对总理的了解。(学生介绍)接着我讲述道: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为什么中国的这位总理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呢?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一夜的工作)

而在送教下乡上课时,《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我却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

课前出示总理的画像。

师:同学们,认识吗?他是谁?

生:周總理!

师:我们曾经学过与他有关的课文有哪些?

生:《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中,我知道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节。

师:是呀,总理深入群众,与普通百姓走在一起。

生:我们曾经学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写了总理去世时,全国人民向总理告别的情景。

……

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深受人民的爱戴是我们通过以前的课文了解到的,其实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记述的是作者何其芳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真实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导入法。城里的学生,生活条件较好,阅读面相对来说较广,有一定的条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搜集总理生平资料,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预习来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师通过复习相关知识来唤起学生对总理的认知,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课堂导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导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的导入方法,虽无“一定之规”,但却有“一定之妙”,其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避免误区,追求高效,使得导入真正成为课堂的活化剂,成为学生精神盛宴的第一道佳肴。

猜你喜欢

总理课文情感
情感
总理的“大屁蹲”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跟着总理去美洲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