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那心中的一泓清泉

2019-09-10李华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4期
关键词:阿炳小凯儿童

李华

缘起

小凯(化名)经专业医生诊断,患有对立违抗障碍症状(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因幼年家庭的不当教养方式,特别是父亲的暴力行为,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多动症并伴有抑郁倾向。目前处于青春前期的他,情绪极不稳定。开学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课堂上公然发泄情绪,一言不合,搬桌子砸人、骂人共4次,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智商120的他,情绪稍稳定时,学习并无太大障碍。“不让一个掉队”,教育是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其在自由、平等与爱中,有尊严地活着。作为老师的我努力地带着这个特别的孩子。在日常与小凯的相处中,真诚地尊重并关爱他,让其受伤的心灵一点点复苏。语文课堂上,如何启智,让他也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做人的尊严呢?这节课,如约而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自然而然、没有脚本的故事。

情景再现

爱的补白

今天,我们照例继续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优美传情的文字,再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创作过程。

乐曲在课堂流淌。“请同学们边听乐曲,边在文中圈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情感的语句。”学生们随着旋律,安静地圈着,渐渐在乐曲的渲染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阿炳爱的仅仅就是文中写的这些吗?”

“不是,我从省略号里知道,他爱的事物很多。”孩子举起手,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那你认为,阿炳还爱着什么?你能联系上文,来说说吗?”我追问着。希望孩子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在省略号处进行补白。

“他爱惠山葱郁的树木、摇曳的藤萝。”“他爱陪伴了他一生,跟他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二胡。”“他爱恩重如山的师父,虽然师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每到二泉,望着如水的月色,阿炳就会忆起和师父在中秋之夜泉边赏月的情景。”“阿炳爱那淙淙的泉水,泉水仿佛自己的知音。”……孩子们一个启发着一个,越说越激动。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想:此时的火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再试着深入一些,从作家、编者的角度,来体会一下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呢?“同学们,作家的写作,很多地方看似闲来之笔,却蕴含着一份独运匠心。我们把视线再次聚焦到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结合这部分琴声告诉人们的内容,你能说说两者之间的联系吗?或者说,为何在开头,作者寥寥数笔,要把景物写得如此之静美呢?我知道这个问题有点难,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讨论。”

沉默,刚才还林立的小手,缩了回去,我知道,孩子们在沉思。这的确是个有挑战性的问题。静水流深,此时的课堂,是需要安静的,安静地思考,安静地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

“我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没关系,说来听听,我们互相启发。”我给同学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正因为这里如此安静,所以阿炳在此时,勾起了自己很多的回忆。安静的时候,人的心也是静的。”“我想补充,月夜如此之美,阿炳爱这月夜,所以他要借音符,来表达心中的悲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坎坷的经历。”两位同学都提到了美景对人情感的抒发与烘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景一物,皆有情。它们是人情感的寄托。此时,我突然又生成了一个对话的契机,“之前我们读到阿炳坎坷的身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卖艺度日的他,不但生活没有保障,被人瞧不起,受人白眼,现在师父离他而去,眼睛也再也看不见了。如果你是此時的他,你会怎么想?”

“我会觉得,自己太命苦了,为什么老天偏偏要这样对待我?”

“我会想,这样的日子,生不如死,我为何还要在这个苦难的,没有一点温暖的世界上活着呢?”

我话锋一转,可是,阿炳呢?他用音乐表达的是什么?

孩子们齐声诵读起来:“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生成可预约的精彩

“为何如此深重的苦难没有泯灭他对生活的勇气、对世间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呢?”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现场生成的,不如说是我为小凯量身定做的。早在来交流之前,领导和老师第一个向我介绍的就是小凯。爸爸是孤儿,靠卖艺为生。从小的流浪生活,让他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打。结婚以后,爸爸打妈妈、打孩子,无缘无故地各种打。小凯自小就生活在充满暴力的氛围中,情绪难以控制。日常社交的障碍,让他不断复制着爸爸对他的方式来惩罚他认为让他生气的人。他会狂怒到夺门而出,摔门声如地震一般。他会哭到让全校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他的哀嚎。上个学期,我们相处比较融洽,我发现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就表扬鼓励和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让他渐渐走上正轨。他很在意我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因为他妈妈说他在我这里得到了肯定和宽容。可是,刚开学一个多月,他四次在课堂上一言不合,便情绪无法控制地搬起桌子砸同学,向老师吐口水,骂人踢人,发疯一般地吼叫。在医院得到确诊后,他稍有恢复,现在又来到了课堂。他智商不低,医生也建议,在他平静的时候,可以和他聊一聊,遇到一些问题,也可以让他自己思考。因为他很聪明,会明白的。

我将目光投向了小凯,他有些躲闪。看来,还没有想清楚,如果贸然请他,会让那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自信心再度受挫。前几日疯狂地踢咬、砸人之举,应该在自己清醒之时,会心生悔意吧?先前积累的好形象,在情绪的失控中,已荡然无存。近几日来校,他努力完成作业,想在自己擅长的学习中重塑形象,这是他的新起点。课堂上依旧是一片沉默,我知道沉默中蕴藏着力量,我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与方式,让他呈现。

趴在桌上,双手垫着下巴,眼神主动看向你,这是他还没完全搞懂的信号。他的双手不停地敲着自己的小脑袋,眼神里写满了着急,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我想不出来,我不会!”我慢慢走到他身边,用手摸摸他的脑袋,“不急,慢慢想,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来说,我知道,你在努力思考着,这一点非常好。”又过了一会儿,他的小手伸出又缩回,来回几次,看来这个答案,他已经有点谱了,只要我稍微点拨下,一定很完美。先让他说,让他可以小得意一下。

小凯望了望同学,又望了望我,说:“上学期,我写了一篇作文,李老师说我写得很好,还在全校的广播里读给大家听了。其实,第一篇,我写得并不好,我因为生气所以用笔骂了以前的老师。李老师告诉我:写作是一面镜子,镜子亮亮的,才能照出这个清晰的世界。后来,我写了英语陈老师,我把陈老师怎么对我的,真实地写了下来,所以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一个人,心里有阳光了,他才不怕困难。我想:阿炳是因为心里有爱,才能看到圆圆的月亮,听到淙淙的流水声。”掌声响了起来,不用我暗示,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地向小凯表示祝贺。我知道,掌声里,还有大家的认可和欣赏。小凯喜滋滋地坐了下来,久违的笑容又绽放在他的脸上。

反思

一、学校,生命中的一段温暖存在

医生说小凯的智商120。是的,他比一般的孩子都要聪明几分。可是家庭的复杂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使得小凯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无法控制的情绪,让他把自己搞得一团糟。一方面在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这是他的出路所在。对于小凯而言,学校不单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也是精神成长以及心灵创伤的疗养所。孩子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是大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同伴的互助与欣赏,让他看到了有别于家庭的一种温暖存在。世界不只有一种样子,老师可亲的温柔话语、包容的宽广胸襟,一点点复苏着那颗受伤的心。教育者有责任让每个孩子在自由、平等和爱中,有尊严地活着,不管他来自何种家庭。

二、教学,对话中的一种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上,贴近学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教师在课堂上更像一名主持人,启发彼此的思考。在交流中老师及时总结、点评、质疑和回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研究显示:主动学习时,学习者能记住所说或所写内容的70%,以及动手操作过内容的90%。总体上看,被动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并不理想。

从布鲁姆的学习能力金字塔图中,我们发现,学生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就不会创造和使用诸多联想或记忆的线索来将学习提升到高阶思维阶段。在主动学习中,学生可以领悟到知识的精妙所在,当知识与情感产生联结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透彻理解,也有助于孩子在新的情境下或真实生活中对习得的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和创造性运用。一个话题引发了孩子的深入思考,慢慢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情感链接,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就不仅仅存在于文字当中,而是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于是,不但理解了语言文字,更理解了阿炳追求光明、心存良善的精神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同样有思想、有感情、有差异的“人”,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双向互利性的,不是单向的施与,而是双向的互动。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三、教育,生活中的一种良善追求

无论何种学习,在学生确信他们能够完全理解学习内容之前,如果要求或强迫他们超出现有水准来学习,他们就会受到伤害。老师们都知道,学生达成正确理解所花费的时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这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教育需求,即每位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时间关注每位学生,尽管要做到这点非常不易。有着怎样的儿童观,也就会产生怎样的教育观。尊重差异,意味着在欣赏有些孩子暫时领先时,也要接纳一些孩子的暂时落后。但落后肯定不是永久的,当老师把儿童看成独特的存在,不是按成人的人生预设来教训儿童,把儿童当作一颗颗粒饱满的种子,不去单方面地制约,而是努力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提供的合适土壤、阳光和养料,并耐心地等待,这将是每一个孩子的福祉所在。

儿童的心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儿童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不断达成动态平衡。我们相信儿童的生活应当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的……教育应该促使儿童成长,快乐地成长。每一个儿童的在校生活,都应该是正向积极,受保护,自主、自觉、自立,充满阳光的。精神与身体的成长,也都是自然而然、不断向上的。教育是为人的,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要符合天性,符合人的需求。

明月与二泉,激发了阿炳的创作灵感,正如小凯所说:阿炳心中有爱,所以才能“看到”明月,听到淙淙的流水声。那么,也让我们为孩子保有一泓清泉,让这清冽的泉水,净化我们的心,也滋润孩子的心。有时孩子只是需要“被看见”。

猜你喜欢

阿炳小凯儿童
千 纸 鹤
小凯身上的怪味
张帮主
张帮主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洗澡
童年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