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诗意的语文之旅

2019-09-10陈恩凤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4期

陈恩凤

《望月》是一篇散文,写舅甥俩在望月中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本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形散枝繁,无明显中心句。我在教学《望月》第二课时注意巧妙取舍,主线分明,引导学生移情赏景,含英咀华。在饶有趣味的积累与运用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语文课就是师生一起体验的一场诗意的语文之旅。

一、聚焦散文,巧设板块

《语文课程标准》加大了对文本意识的关注,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重视文体意识的启蒙,在阅读实践中初步感受不同文体的文学特征,学习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渗透文学教育思想,可以从认知和体验等方面为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奠定更加坚实的阅读心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聚焦散文,围绕“月”巧设三个板块,且各有侧重。教学板块一——月下赏景时,引导学生想象江上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在老师的巧妙引路下,学生阅读作批注。

教学片段:

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月下江景怎么样?(美)

师示范批注。

1.啊,这月下江景图真的是美如画,老师特别喜欢第二句。(课件圈画第二句)(教师范读 )你们也喜欢这一句吗?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交流后点拨:

想听听老师喜欢的原因吗?这句写的是月下江面上的美景,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老师想“这月光是多么的皎洁”;读“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时,老师仿佛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江面,这是我读时的感受。于是,我把这两个词语(点课件出示月光皎洁、波光粼粼)写在了句子旁边,这就叫阅读批注。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指背景图。这就是皎洁的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江面,用你们的声音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齐读这一句。

4.学生阅读作批注,交流读书体会。(相机圈画语句)

请你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段,你还喜欢哪些语句?抓住关键词语,关注标点符号,体会修辞手法,在句子旁写写批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都行。

5.我们来交流,你喜欢哪些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会思考!)

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写下自己阅读的感受,读中思考,读中感悟。教学板块二——月下赛诗时,从文中带“月”字的诗赛到课内外积累的咏月诗,营造出浓郁的诗情。在教学板块三——月下想象时,更是把课堂推向一个高潮,从小外甥眼中的月牵引到学生眼中的月,学生浮想联翩,从月亮的形状和自己展开的想象两方面着手,活用了语言文字。学生在写“月亮像什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文之乐、表达之趣。

二、着眼语文,提升素养

整堂课,学生们读思画议,思维有张力。一个“镀”字从偏旁入手,本来是指镀上金属,文中镀上的却是月光,真是太朦胧、太有诗意了。“剪影”一词结合学生生活中的认识,辅助图片加以理解。“剪影”就是人或物体的轮廓。(课件出示山的剪影图)这就是山的剪影。剪影本来是静止不动的,此时的它们伸展着、起伏着,仿佛动了起来,更有一种动态美。作者写月光下的江景,从江面写到江两岸,写得优美又有序,且用上了省略号,把我们的思绪延展得更宽,小小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关于舅甥俩的赛诗,并不局限于课文中写出的这几句。用于表示整段整段的省略时就用十二个点的省略号,这代表一个自然段。这个第一次接触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很是惊奇,正好给我们班内赛诗活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舅甥俩你一句我一句的赛诗只用了“他背道”“我回他”两处提示语。在师生角色表演赛诗后,我问道:“刚才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诵,一点儿也不乱,因为文中用上了什么关键的词?”接着又追问:“那下面为什么又不写了?”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上的奥秘,水到渠成地表扬:“你们的发现是我们小小智慧树上开出的花朵,一颗颗智慧星送给你们!以后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可以用上恰当的提示语!”在指名读小外甥讲的故事后,引导学生读老师改编的小诗,学生展开了诗意的翅膀,看月相变化图理解故事后,我话锋一转:“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天的眼睛,那么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我知道同学们观察过月亮,你们一定也能说出像小外甥说的一样美的语言。不仅能说出月亮像什么,还能说出原因,可以说月亮的变化,也可以说某一时期的月亮。”指名口头用一两句话概括说、点评、“开火车说”,打开了大家思维的匣子,然后学生下笔成文。学生现场反馈丰富多样:月亮宛如一个人在打哈欠,一个哈欠就打出了一个月;月亮仿佛是嫦娥在做的月饼,玉兔来偷吃;月亮好像是一个会打扮的人,一个月就把四季的衣服都穿遍了;月亮犹如一个减肥的人;月亮就像一个邮差……交流中,惊呼声掌声不断。学生们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在拔节,语文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三、突出学段,彰显思维

理解词句的意思,领悟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阅读能力之一。学生对词句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学段继续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品味,读懂词句蕴涵的深意。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围绕第二自然段,在自由读中欣赏,并作批注。在学生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会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学习“不假思索”,不满足于词典上的解释。在师生间进行角色朗读——老师问、学生答中,让学生明白:像這样不需要经过思索直接回答就叫“不假思索”。他们学会了结合语境理解词意。

四、关注儿童,生长智慧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即使是五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个活泼泼的小孩子,有朝气,有童心。从这一心理特点出发,教学过程中按两大组分角色读诗,读诗前让他们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小外甥是个天真爱幻想的孩子;舅舅呢,他是大人,是一个文学家。同时注意读出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在读后的点评中,他们感受到了角色扮演的乐趣。在学生间的赛诗环节,更是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潜能,不重复,看谁吟诵的有感情。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抑扬顿挫地吟诵着。那一刻,你会完全沉醉其中,课堂是他们的,未来是他们的!在写“月亮像什么”的环节,只比谁的想象新颖独特,不比文章长短,此举更是打开了他们思维的闸门,他们的想象如诗似歌,一个赛过一个,每个人的小脑袋里都装着月亮的故事,这哪里是在写月亮故事,分明是在小小的故事中让智慧自由生长!

五、围绕课题,追求特色

阅读不是一读了事,习作也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如何在读写间架起一座桥梁呢?我进行了“从读学写有效性的研究”,阅读教学中巧设“小小智慧树”板块,让学生们从怎么写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动和发现。在交流中,引导他们用第三只眼去发现文本表达的曼妙,实现言意法兼得。学生们发现:作者通过语言等刻画了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提示语用得很恰当;月下赏景、月下赛诗、月下想象都是在月光下发生的。老师顺势引导:这就是这篇散文独有的魅力,看起来是零散的,实则是聚合的,月光沐浴着一切!

总之,诗意的月下江景、月的诗句、诗意的想象,巧改童话故事形式营造诗意的表达,赏景时配上《春江花月夜》《月光奏鸣曲》进行诗意的音乐渲染,课前的互动游戏——飞花令,诗意的过渡语、点评、课堂结语……无不让学生沉醉在这场诗意的语文旅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