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趣的昆虫

2019-09-10杜鑫玲

山西教育·幼教 2019年9期
关键词:伊伊轩轩蚕宝宝

杜鑫玲

一、活动来源

一天,幼儿在户外进行建构游戏。在搭建过程中,阳阳无意间发现地上的积木旁有几只小蚂蚁,便大声叫道:“有蚂蚁!”旁边两个幼儿听到后赶紧凑了过去:“真的是蚂蚁!”“蚂蚁要爬上积木了!”“它有好多腿啊!”……没一会儿工夫,就吸引了更多的幼儿围观,并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幼儿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引发了一场探索之旅……

二、预期目标

基于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昆虫图卡和标本认识昆虫,了解常见昆虫的种类和生活特征。同时培养幼儿持续观察的耐心和坚持力。通过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见过或接触过昆虫。

2.环境准备:和幼儿一起寻找通风、有光照的地方作为观察区域。

3.材料准备:昆虫采集夹、昆虫观察器、放大镜、操作卡、操作记录表、常见的益虫和害虫的图片。

四、游戏玩法

游戏一:“6只脚的昆虫”

准备几只小昆虫或昆虫的图片和标本,比如蝴蝶、蜜蜂,让幼儿探索每种昆虫有几只脚,从而让幼儿认识到昆虫通常都是6只脚。

游戏二:“分辨昆虫”

教师提供蚂蚁等常见昆虫和蜘蛛等非昆虫的图片或投放探索图卡。让幼儿尝试了解昆虫与非昆虫的身体结构不一样,进而分辨图片中的昆虫和非昆虫。

生成性游戏三:“认识有益的昆虫和有害的昆虫”

通过“轩轩”小朋友遇到了被蚊子咬的事件,引发出幼儿对昆虫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昆虫的材料,投放相关的资料、图片、绘本、音频、视频,让幼儿从中了解常见益虫和害虫的名称及它们对人类的帮助与危害。

五、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当发现幼儿对昆虫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我们先做了一个有关“昆虫”的谈话活动。

师:“你见过什么昆虫?”

幼:“苍蝇、蚂蚁、蜜蜂……”

师:“它们都长什么样子?”

幼:“有好多腿、有翅膀……”

仅是谈话活动,对幼儿的前经验准备不是很充分,所以给幼儿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请家长辅助幼儿完成,并把问卷调查表张贴在科学区的环境墙面上,通过同伴之间相互讲解和介绍,补充幼儿对昆虫的前经验准备。

片段一:科学区里,几个幼儿正对着桌上各种各样的图片和标本进行交流,轩轩对伊伊说:“你看,这是什么?这是蚊子吧。”伊伊看了看说:“好像是吧,要不问问老师?”轩轩拿着几张不认识的图片过来找我:“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些叫什么名字?”我一一给他做了介绍,轩轩高兴地回到座位上和伊伊分享。“这个是七星瓢虫,这个是螳螂……”伊伊感叹道:“它们的腿好多呀!1、2、3……”伊伊伸出手指点数起一只螳螂的脚,“它有6只脚!”轩轩看了看伊伊手里的螳螂图片,也拿起一张蜜蜂的图片数起脚来。经过几次点数,他们得出了昆虫都有6只脚的结论。

分析:幼儿前经验不足,通过科学图书角投放昆虫相关绘本帮助幼儿建构经验。在幼儿的观察讨论中,通过对已掌握的点数、归类技能的运用了解到螳螂有6只脚,进而发现昆虫都有6只脚,这是一种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

片段二:今天的科学区又来了两种昆虫——蜘蛛和蜗牛,幼儿纷纷围着昆虫观察器。奇奇说:“哇,今天又来了两只昆虫!”“昆虫有6只脚呢,蜗牛好像没有那么多。”伊伊手里拿着一个昆虫观察器边看边说。“你说得不对,蜗牛没有脚,它身上光光的,只有一个壳!”旁边的乐乐反驳道……经过仔细观察,幼儿得出蜗牛没有脚,不是昆虫。而蜘蛛有八条腿,到底是不是昆虫呢?这引起了幼儿激烈的讨论。

分析:中班幼儿对昆虫的具体概念不是很清楚,导致探索活动停滞,为了补充幼儿的知识经验,我组织了一次集体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幼儿对图片、标本、视频中昆虫的观察,帮助幼儿建构昆虫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部分变态类昆虫经过蜕变也是昆虫的认知经验,以支撑他们继续探索活动。

片段三:经过一次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对昆虫更感兴趣了。在一次幼儿区分昆虫的过程中,航航说道:“我知道,我来找,6条腿的才是昆虫。”说完,便很快将蚂蚁、蝴蝶、蜻蜓等常见的昆虫找了出来,可是遇到蚕宝宝的时候,琪琪和航航发生了分歧,琪琪说:“蚕宝宝不是,它腿太多!”航航则说:“蚕宝宝是昆虫,它长大了会变成飞蛾的。”最后争执不下,他俩拿着图片找到了教师,在教师的讲解下终于明白了,蚕宝宝也属于昆虫。

分析:幼儿的经验多是来源于生活的,对于昆虫的定义不明晰,在之前的探索中幼儿知道了6条腿的才是昆虫。同时也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昆虫,了解到毛毛虫是昆虫,所以航航举一反三,但琪琪认知经验相对缺乏,所以两人在蚕宝宝是否是昆虫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幼儿在与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而在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选择向教师求助,因为在幼儿眼中,教师是相对比较“权威”的。

片段四:一天早上,轩轩小朋友一进班就指着自己的胳膊对我说:“杜老师,我被蚊子咬了一大口,很痒的,它是坏的昆虫!”这一句话引起了另外几个幼儿的共鸣:“老师,我也让蚊子咬了,蚊子咬完很痒!”……听到这里,我引导他们:“既然蚊子对我们有危害,那么什么昆虫可以帮助我们呢?”航航立马说道:“老师,我知道!小蜜蜂可以帮我们采蜜,蜂蜜可甜可甜啦!”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这次事件引起了幼儿在科学区进一步的探究。最后,幼儿根据“昆虫是否是人类的好朋友”来按照益虫和害虫给昆虫进行分类记录。在分类的过程中,幼儿也多以自己的经验来分类,比如“蚊子在我的脑门上咬了个大包,好痒啊,它是害虫!”“小蜜蜂可以采花蜜,可甜可好吃啦!”

教师后续的支持

活动初期,由于幼儿认知受限,对多数昆虫的种类名称不清楚,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幼儿对昆虫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通过对投放的真实昆虫的观察,如蜜蜂、蚂蚁、蝴蝶等昆虫的外部特征、习性、种类进行细致观察,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观察过程中,幼儿积极性很高,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发现的成果。

幼儿能力不同,有的幼儿只会进行单个昆虫的观察,有的幼儿能够进行两个、三个种类的昆虫对比,并能把观察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使得游戏材料自然呈现出层次性。当游戏难度太大会影响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观察中发现幼儿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活动的价值及反思

1.活动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由户外游戏中幼儿的一次“小發现”,引发出一场对昆虫的探索活动。幼儿兴趣的产生就意味着探索的萌芽,我们应以支持的态度保护幼儿探索求知的积极性,为幼儿在疑问、探索中奠定基础。

2.教师反思

我们还可以在本次活动外通过影视播放、实地观察的活动让幼儿对昆虫的习性、种类形成客观真实的经验。比如,引导幼儿观察蚂蚁搬家、蜘蛛捕食猎物等等,引导幼儿仔细比较异同,明确昆虫的特征。在活动结束后,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创编故事,教师还要明确,这样的活动开展,不只是让幼儿收获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更加喜欢探究、善于观察、乐于发现,让活动发挥最大的价值,让幼儿在快乐的探究中学习和发展!

猜你喜欢

伊伊轩轩蚕宝宝
金玉良言
解救轩轩
下次吃2点
伊伊讲故事
伊伊讲故事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伊伊 中秋节快乐!
蚕宝宝流浪记
跑得快你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