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海变秋气

2019-09-10宋石男

睿士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娃织布机纬线

宋石男

四季之中,秋日最具感伤的魔力。一到秋日,人很容易发出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的悲叹。中国的悲秋传统可上溯到先秦,大约可以宋玉《九辨》为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对秋天的哀叹,历经汉魏六朝而在唐宋定型,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情感与思维方式。

美国汉学家古赖纳认为,悲秋乃是对秋收后长期阴郁地过冬的一种预感。但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简单。首先悲秋主要是在士人群体中盛行,他们对秋收大概不会有实质性的感受,其次在我们所见的诸多悲秋歌咏中,没有几句提到阴郁的冬天。或许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九辨》的诠注更有说服力:“人有秋心,天有秋气,物有秋容,三合怀人之情,凄怆不已。”正是如此,悲秋乃是因为景物的凋零(秋容)、时代的颓丧(秋气),从而勾起人的秋心。草木摇落,民生多艰,岂能不“独悲此凛秋”!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发现,在中国古诗文中,春、秋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夏、冬,而他将之归因于“变化”:草木萌芽与摇落,候鸟往还等等,主要集中在春与秋。夏天与冬天也不是一成不变,但只在暗暗进行,没有春与秋这么分明。因此,人们悲秋也好,惜春也好,都是基于对变化推移的感觉,也即时间意识。对人类来说,时间是比空间更大也更重要的尺度,正是因为时间意识的逐渐清晰,人才形成为人。

如果我们将松浦氏的学说发挥一下,那么秋天正象征着中年的时间意识。郁达夫《病中示内》是典型例子:“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中年与秋天,在郁達夫的诗句里缠绕纠结,如蛆附骨、如影随形。里尔克的《秋日》则是来自西域的别样回响:“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看,上世纪的德国诗人都知道,如果人到中年还没买房,就别买房了;如果人到中年还没结婚生娃,就别结婚生娃了。呜呼!

不开玩笑了,接着讲正经的。中国的悲秋传统除了蕴含上述意味,更洋溢着对现实的关怀。龚自珍的名句“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可作代表。大致是说,如果普天下的社会与政治都污浊败坏,那么谁也不可能躲在自己的屋子里独享岁月静好。这与斯宾塞的名言“一人被奴役,全体不自由”,不约而同。

是啊,在这个秋天,变化是如此之多如此之大,笼罩着我们所有人,谁也逃不掉。肉摊上猪肉价格对应的是接连创下不景气记录的经济;裁员的阴影在千万人头上笼罩,比他们更不幸的是已经失业,准备提前返乡的人们。

在“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之下,龚自珍写道:“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宗周,代指王朝;蠢蠢,动荡不安也;嫠,寡妇;纬,织布机的纬线,典出《左传》。意思是说,寡妇不担忧自己织布机的纬线不够,却担忧国家动荡不安,那是因为如果国家衰败,个人也难以保有美满的生活。写到这里,龚自珍忍不住仰天长吁:“所以慷慨士,不得不悲辛!”

猜你喜欢

生娃织布机纬线
生娃吧!国家鼓励
海马爸爸能“生娃”
全球首例!机器人“生娃”
又闻机杼声
生娃的家事与国事
“经线(子午线)”“纬线”“经度”“纬度”探源お
初中地理教学之“巧识经纬线”
立井平衡钢丝绳使用寿命分析
太行山里的机杼
一题多解